分享

原来三星堆并非古蜀文明!难道是商汤放夏桀之南巢、是后夏王朝?

 与春天同行 2022-11-05 发布于青海

因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青铜塑像、黄金面罩、权杖、太阳轮等,在这些“奇奇怪怪”的文化元素中,貌似在中原考古文化遗址中找不到源头!故有人认为三星堆文明源自西亚苏美尔文明、有人认为源自南亚古印度文明、还有人认为源自中东古埃及文明、甚至有人脑洞大开认为来自外星文明……出现众多如此荒唐的三星堆文化外来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此前主流学界公认的夏朝中原说无法很好解释处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古蜀地的三星堆文化现象!

而最近代表主流学界的官媒也终于发声:三星堆遗址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罍、铜瓿为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玉戈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

文章图片1

三星堆文化玉琮

似乎在慢慢接受齐家文化是夏文化,中原只能是殷商文化,而三星堆文化源于齐家文化这一考古事实。

但如此辉煌灿烂的中华古文明目前还无法与传世文献所载的相关历史相互印证!无疑是令人遗憾的!

本文就古文献相关史料结合现有的考古发现、相关地名、古道、地形地貌等相关材料以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分析得出:三星堆文化遗址是汤放夏桀之南巢的新观点……

一.关于商汤放夏桀之南巢

一看标题,有人会说,南巢不就是安徽巢县吗?这早有定论!怎么“跑”到四川广汉去了?我要说的是:“此巢”非“彼巢”!先看看藏于北京市首都博物馆西周青铜器《班簋》铭文:

“唯八月初吉,在宗周。甲戌,王命毛伯更虢城公服,甹王位,作四方极,秉䋣、蜀、巢命。锡铃、勒……”

大意为:八月甲戌这天,王在宗周,任命毛伯替代虢成公,辅佐王位,统领周边四方,尤其远方的繁、蜀、巢!并赐予铃和勒……

显然,早在西周时期,蜀、巢并存两方国相邻或相近!古蜀地望在周都西北或四川盆地当无异议,分析巢地望也应在四川盆地。绝不会远到安徽巢县!

《今本竹书纪年》载:

“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战于郕,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

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容成氏》也有载:

“(汤)陞自戎(陑)遂,入自北门,立于中余(塗),桀乃逃之鬲(历)山氏。汤又从而攻之,降自鸣條之遂,以伐高神之门,桀乃逃之南巢氏,汤又从而攻之,遂逃去,去苍梧之野。”

同一事件,两处文献虽记录稍异,但我们可以相互对照分析,在认定夏文化即齐家文化,其地望在甘肃东南天水、陇南一带的前提下,对汤伐夏桀相关的几处地名试加探讨:

1.夏邑:地望在甘肃天水麦积区秦岭以南及甘肃陇南西当、徽县一带。

汤自“陑”(今天水吴砦),沿“戎遂”翻越秦岭梁,入自“北门”(山顶有一豁口,当地人称“垭豁”,或为古北门),进入夏邑昆吾驻守地(今天水利桥镇一带)。夏邑之“中塗”,即两当涂家山之北。

文章图片2

商自陑征夏邑示意图

2.鸣条:舜葬地,《今本竹书纪年》:“(舜)帝居于鸣条……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塟焉。”苍梧山又名九嶷(夷)山,或与夏九夷有关,疑为今天水市放马滩、石门(鸣條之遂?)景区一带,附近有“九亩园”、“九店”地名,还需考古学的证据,待详考!

文章图片3

放马滩、九店、九亩园

文章图片4

3.三朡:亦作“三鬷”、“三㚇”,《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载:

“蔡墨对魏献子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

分析鬲山氏即鬷夷氏!三朡与鬲山实属同地异名,《史记》“舜耕历山”即此地!《郭店楚简》作“鬲山”;上海博物馆战国竹简《容成氏》篇记作“昔舜耕于鬲丘”;清华大学战国竹简《保训》篇则作“(舜)亲耕于鬲茅”。

夏时亦名“三寿”,《今本竹书纪年》“(帝杼)八年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

三鬷即今天水齐寿山。海拔1951米,是西汉水之源头,或因山体呈三棱状象鬲,故名“鬲丘”!当地传有“齐寿山不大不小,压着三江河脑”之说(“三江河脑”跟“三朡”之间有关联?)。是古代秦州向南进入陇南成县,西南进入礼县之要塞。

文章图片5

陶鬲

文章图片6

齐寿山位置图

4.郕:即今甘肃陇南成县!

5.焦门即今甘肃陇南徽县焦家沟,青泥岭南坡下行一段,亦沟亦路。古陇蜀道“青泥古道”之要津!

文章图片7

青泥古道

文章图片8

焦家沟方位图

夏桀在商汤的围追堵截下,被迫从夏都,即今甘肃天水陇南一带沿陇蜀古道一路南下进入了南巢,即今四川盆地广汉三星堆。

二.“偏安一隅,不失桑榆”

三星堆6座祭祀坑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其中相对完整的文物3155件。在这些出土文物中,竟然很少发现戈、戚、镞等兵器!尽管在三星堆一号坑中,发现了一件玉剑和一枚玉戈,也只能是祭祀用器。三星堆一、二号坑出土青铜戈61件,但从三星堆铜戈呈薄片状、不具杀伤性这点看,其实也都是祭祀“礼器”!《左传·成公十三年》引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从三星堆考古发现看,却表现为“在祀不在戎”!只有隆重的祭祀,但几乎没有战争,“偏安一隅,不失桑榆”是广汉三星堆人的真实写照!

桑即“扶桑”。榆即“若木”(榆:陇东南方言读作(如ru),若木即榆木)。史载五帝之一颛顼帝都高阳,少昊氏居地,在太阳东升的地方汤谷有一大桑树名“扶桑”,在太阳西落的地方若水之源有一大榆树名“若木”。因古人对太阳的崇拜,两棵早晚相见的大树自然就成了少昊氏后人心目中向往的“神树”。少昊氏后人或为三星堆人族群之一!

文章图片9

三星堆神树

《逸周书.殷祝解》载:“桀与其属五百人去居南巢。”

五百迁移人群中,有夏桀的亲属,当然也有依然效忠夏桀的追随者,三星堆遗址有青铜神树“扶桑”或“若木”,说明三星堆古人群中有少昊氏后裔(有仍氏?)。同样,三星堆出现神兽“九尾狐”,说明三星堆古人群中有涂山氏。

当然更应该有岷山氏!

《今本竹书纪年》载:

“十四年,癸(桀)命扁帅师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后爱二人,女无子焉,斫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

岷山地望疑在今甘肃岷县申都乡(西周申国?)、闾井镇一带,按三星堆文化一、二期考古分析,疑早在夏桀之前就有岷山氏一支沿白龙江进入今四川盆地“南巢”。

文章图片10

岷山位置图

按《逸周书.殷祝解》内容分析,在商汤强大的政治攻势和武力胁迫下,无助的夏桀最后决定携五百亲属及随从迁居南巢,可能受了他喜爱的岷山氏之女琬、琰的影响……

四 . 三星堆文化应称为南巢文化或后夏文化

今天学界每每谈起三星堆文化,总还习惯地称为古蜀文明,现在看来,这是错误的提法。三星堆文化应该称为“后夏文明”或“古巢文明”更恰当!

《今本竹书纪年》载:“十三年。巢伯来宾,荐殷于太庙。遂大封诸侯。”《书序》云:“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武王伐纣成功后马上命芮伯(古有虞、芮之讼,虞国或在今徽县虞关一带,芮相邻)入南巢邀请夏后裔巢伯来主持公道。巢伯也放弃前嫌,大度地“荐殷于太庙”!

若三星堆祭祀坑测年数据(公元前1131年至1012年)可信,推测巢伯朝周归国后进行了意识形态和祭祀礼仪的重大改革!当在公元前1012年前后。

同样,蜀在武王伐纣时也参加了牧野之战;西周青铜器《班簋》证明在西周时巢、蜀并存,且同为西周方国。《华阳国志》称“周失纲纪,蜀先称王。”可能在周懿王时西周对蜀失去了控制,蜀称王,同时轻松兼并了只有文化实力,却不具备战争实力的邻国南巢。

五.荒诞不经的奇书《山海经》或源自三星堆

随着三星堆越来越多奇奇怪怪青铜器的出土,人们发现跟古文献《山海经》所记极为相似,不得不怀疑《山海经》或源自三星堆。

文章图片11

《山海经》作者是谁,古籍文献均无记载,古人只能根据《山海经》内容推测分析,但一直无定论!

民国时期卫聚贤著《山海经研究》,提出是“战国中年”的“楚以南人所作。”同时又说是墨子的学生印度人随巢子所作。《汉书·艺文志》注:“墨翟弟子。”《隋书·经籍志》注:“巢,似墨翟弟子。”战国时墨翟弟子是印度人实属荒唐,或因山海经之“经”字故妄言!随巢子或为古南巢后裔,其著书或言论有与《山海经》内容相近或相似的地方。可惜其著作《随巢子》已佚失!

人们也早就发现《离骚》、《天问》诸篇与《山海经》有很多相同的内容。说明屈原读到过山海经内容。

《史记·秦本纪》载,“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华阳国志·蜀志》也记载了此事,“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

屈原死于公元前278年,是巴蜀人随秦人进入楚黔中的第三年,其诗作《离骚》、《天问》正好创作于这段时间,说明屈原是从“浮江伐楚”的蜀人哪里得到《山海经》内容的。

今人吕子方、蒙文通也考证《山海经》源自巴、蜀。

半农认为:《山海经》本是夏桀后裔南巢人刻绘于木版或绘画于丝绢织品上、从上古时期传承下来的人文、山水地图。是与玉器、青铜人像、神兽等礼器同置于祭祀场所的祭祀品。在焚埋毁图前,南巢人依图编汇成文《山海经》,从而得以传世。

蜀兼并南巢后,南巢人融入蜀国,从此辉煌灿烂的南巢文明也悄悄消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直到3000年后的今天,“三星堆一醒惊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