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读|玲珑塔下听勾超老师说史

 二马仔 2022-11-06 发布于北京
图片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塔上13层,风儿一刮响哗楞。”民俗专家勾超老师用形象生动的顺口溜,将玲珑塔的亮点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

图片

今天下午,海图北馆的馆外活动在位于昆玉河畔的玲珑公园开启,众多读者沐浴在深秋午后的阳光下,听勾超老师讲述慈寿寺的沧桑变迁。

图片

勾超老师放开嗓门开讲:“玲珑公园得名是因为里面有一座玲珑塔,原来这里是一个庙宇,叫慈寿寺。由于这个地点在京西八里庄,由此当地百姓也管这个塔叫八里庄塔,但这都是俗称,它的真正名字叫永安万寿塔,在塔身上有明确的记录,因为它和寺庙兴建有直接关系。”

图片

读者们跟随着勾超老师的脚步,走过金黄色的银杏树林,来到玲珑塔北面。我看到,在一个用玻璃罩保护起来的原慈寿寺内建筑模型前,一块石碑上用文字和平面图,介绍了慈寿寺的历史和慈寿寺院落的前世今生
图片

慈寿寺寺院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建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是万历皇帝为母亲圣母慈圣皇太后祝寿所建。寺院依地势起伏而建,布局由南至北分为五层。其布局基本依照佛寺建筑“伽蓝七堂”的建筑布局而建,是当时北京最辉煌的建筑群落之一。

清光绪年间,寺内建筑全部因一场大火而烧毁。至今,仅存永安万寿塔(玲珑塔)、两座石碑以及塔南百米外的两株银杏树。我的脑海里出现熊熊大火,火苗像毒蛇吞噬了整座庙宇。

图片

勾超老师介绍说,这里原来是太监谷大用的墓地,李太后看中了这块地,想在这里建庙宇,太监谷大用便将这块风水宝地献给了太后。
图片

建慈寿寺时,李太后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又开展募捐活动,用这些钱建起了慈寿寺。从万历四年二月开始,用两年半的时间才把慈寿寺建成。

勾超老师说;“这是一个整体的复原图,从山门开始一路向北,内有天王殿、鼓楼、钟楼、永安万寿塔、延寿宝殿、宁安阁等一系列建筑,形制整齐,规模宏大。”我站在人群外围,竖着耳朵听勾超老师的描述。当大家离开后,我又站在模型前,重温了一下勾超老师讲的内容。

图片

大约在下午三点半左右,我们来到了玲珑塔前,正是拍照光线最好的时候。勾超老师带着读者们绕塔而行,欣赏着这座八角13层密檐实心砖塔。

图片

勾超老师说,根据古塔专家张驭寰《中国古塔》一书介绍,密檐塔建造历史最早为辽金时期,这里的密檐塔仅指八角密檐塔。

图片

塔里面有什么呢?勾超老师很确定地说,这个实心砖塔里面只有土和砖。

图片

我的眼睛跟着勾超老师的导读在移动:玲珑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分上下两层,下层为边角镶石的三层平台,上层是双层须弥座,雕有精美的莲花座台。

图片

我抬起脖子仰望高大的玲珑塔,塔身稳固美观,密檐逐层缓缓上收,檐下砖雕的斗拱层层支护,直到塔顶。

塔身四面有砖雕的拱券门和半圆形雕窗,南面拱券门上的匾额上,可以看到“永安万寿塔”字样。
图片

“你们看,菩萨从天而降,佛像周围是祥云。”我顺着勾超老师的手指看去,塔身各处布满砖雕和泥塑人物像,均遭到严重风化。

图片

石砖门窗两侧塑有金刚力士像,这些塑像历经风雨,但仍可辨出当年的风采。

图片

在玲珑塔北,东西两侧立有两块万历年间的石碑,听勾超老师说,左侧为紫竹观音像,右侧为鱼篮观音像和关帝像。但我怎么也看不出石碑上有图案。

图片

“你们看到那些铃铛了吗?”勾超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算术题:“按史料记载,每一个角有2个大铃铛,一层有8个角,那么就有16个大铃铛。玲珑塔有13层,用13乘16是多少?208个大铃铛。每一角还有小铃铛,小铃铛没有准确的数字,大约就是20到30之间。有人通过史料梳理后,得出有3040个小铃铛。再加上那208个大铃铛,玲珑塔总共有3248个铃铛。”这速算题做得,烧脑。

图片

“为何塔上要挂铃铛?”勾超老师继续自问自答。“这些铃铛又称惊鸟铃,以防止鸟类在塔上排粪便。”

图片

李太后为何要建慈寿寺呢?说来话长,勾超老师讲了很多细节,为减少字数,我狠心大段删除,浓缩这段历史吧。

按照勾超老师的话说:这位明朝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是一个典型的所谓逆袭者。她原籍山西临汾,出生于北京通州漷县永乐店。父亲做小买卖。她出身卑微,从一名宫女得隆庆皇帝宠幸后生下万历皇帝,遂母以子贵,被加封为贵妃。

隆庆皇帝在位六年后驾崩,死时只有36岁。李氏虽早年丧夫,但被尊为慈圣皇太后。

万历皇帝即位时年仅9岁,所以内外政事曾一度由李太后执掌,但因她出身微贱,表面上虽贵为太后,实际上却处处受制,李太后不得不想方设法来巩固自己在宫中的地位。

她声称自己是九莲菩萨转生,主政其间,在全国各地、京城内外大兴土木,广建佛寺,慈寿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寺院之一。

图片

当讲座结束读者们散去,我站在玲珑塔水池边仔细聆听,希望听到风铃越过水面叮当作响的声音,但可惜,铃铛悬挂在塔的最高处,铃声随风而去。

图片

一位住在玲珑塔附近的北京大爷问我是不是旅游团,我说是读者团,来了解玲珑塔的历史。姓白的大爷说:“我就住旁边,原来这里都是庄稼地,种麦子和大白菜。一直种到塔根那里。80年代,有人夜里爬上塔偷铃铛。”

图片

在聆听勾超老师讲玲珑塔故事时,周围站着一些附近的居民,他们经常来到这个公园游玩,却不知鼻子底下原来有如此深厚的历史。听到精彩处,有人喊:“讲得好。”

读者宁燕君说,大家一起分享美照,分享知识,分享快乐!更感谢海图北馆老师给我们提供的平台。勾超老师的讲解太棒了!当时周围听众不停叫好!

图片

海图北馆不辞辛苦组织活动的刘超说:“感谢大家对我们活动的支持和喜爱 走读寻踪的初衷就是分享知识、推广阅读,从早春到深秋,我们一直在走读中增长见闻,在走读中收获快乐!”

图片

深秋天黑得快,我在归家途中站在昆玉河桥上回望,玲珑塔的身影孤独地挺立在黄昏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