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门外汉看中国佛教史10

 金苹果6 2022-11-06 发布于北京

门外汉看中国佛教演化史

      ……范文澜《中国通史》“唐朝佛教”读书札记

六、禅宗革命(续前)

3、怀海禅师创建中国式的佛教规范:百丈清规

禅宗把一切看空,使中国佛教徒的身心从对天竺佛教的仰慕和墨守中获得解放,三宝之中的二宝------佛陀、佛法,都被打掉了;而士大夫的加持,多少稳住了禅师们的社会地位,但久而久之,这毕竟不是个常法。

正如天竺大乘佛教早期一切看空,造成危机,最后由龙树创作中观思想来矫正一样,从汉传佛教的延续来说,禅宗革命也需要矫正。

而在中国的禅宗,起到类似龙树作用的,是在慧能去世后半个多世纪后的怀海禅师,但是他的路子,主要不在于发明微妙的学理教义,而在于独创了一套中国式的僧侣行为组织规范:百丈清规。

Image

百丈清规生成的时代背景:

第一,当时的佛教各宗派寺院,大都是依附于皇室贵族,衣食丰足,养尊处优,一心钻研佛理,不事生产。又,这些宗派,当然都是尊奉天竺佛教戒律的,称为“律寺”。

而禅宗的禅师和弟子们,往往借宿在上述律寺里,又漠视戒律,久而久之,难免生出许多龌龉。

于是,到了慧能的徒孙马祖道一(709-788年),就率领弟子在荒山丛林中,另辟天地,马祖道一就成了禅寺的开创者,禅寺也因此又称为“丛林”,以区别于那些地处闹市的律寺。

但是,在山林里面的僧人,一开始仍由居士供养,又经常有游方僧人来挂单,难免经济来源不足。因此,丛林僧人们需要另寻一个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

第二,寺院大多居住在城市地区,寺产丰厚,还衍生经营工商业,放高利贷,变成了盈利性公司了,失去了佛教的本味,名为遵守戒律,却连基本的戒贪都不能持守。

又,在闹市区,僧尼混杂,僧俗混杂,难免生出各种淫欲之事,败坏佛教名声,也要对此戒备处理。

第三,在唐代,寺院的行政管理有两种,一种是当年惠远白莲社式的,依靠住持的个人威望实行自我管理;但另一种主流是身居闹市的寺院,由官方派出机构代管,僧侣们除了自觉遵守外,很少参与行政事务。

而禅宗在偏远山林发展,官家鞭长莫及。且禅宗声望日益卓著,一般大禅师都能汇聚数百上千徒众。这么多人,如何组织他们的生活和行为规范?如果从事生产,财富如何分配?这些都是问题。

怀海禅师(720-814)是马祖道一的弟子。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洪州有居士在今江西奉新县的百丈山,建立僧庵,请怀海禅师主持。怀海面对上述丛林中建立禅寺的新问题,便建立了相应的清规,故称百丈清规。

遗憾的是,百丈清规的原作已经失传。

大致情况是,百丈清规订立以后,逐渐在禅宗寺院中流行起来,当然是各家有所增删;到了宋真宗年间,被定为官定规范,下令所有寺院遵守;此后一直流传到元明清。目前可见的最早的本子是元代的,已经做了很多增删了。

我们无从知道这中间究竟增加了那些内容,删掉或者改掉了那些内容。但还是可以从元本大致一窥其风貌。

从流传下来的元本《百丈清规》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Image

(1)农禅思想:经济独立。 

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思想。

自百丈禅师以来,便被立为僧人每日的功课,代代相传不息。百丈禅师身先士卒,做出了表率。据“百丈语录”记述:众僧人觉得怀海老了,不堪劳作,就把他的农具藏起来。怀海说,不让我干活,我就不吃饭,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说法。

农禅的意义在于

第一,禅寺经济独立。

由于怕误伤田间害虫,天竺僧侣不能从事农业劳动,只能乞讨或者接受供养,成为实际上的社会寄生虫。寺院僧侣也常因此而遭受社会妒恨,几次灭佛事件,都与此有很大关系。

百丈清规的“农禅”对此做了变通,使得禅寺可以自力更生,取得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

等到唐朝后期唐武宗毁佛的时候,各宗都遭皇家憎恶,被抽掉了经济来源,断了生路。而禅宗却由于农禅,损失最小,随后获得了新生和扩展。

Image

第二,由于实行农禅,寺院得以在山林中立足,远离尘世,大大摆脱了尘世对僧众的骚扰和诱惑,还佛家一片清凉之地。相应地,其他戒律的持守,也会变得容易得多了。

(2)百丈清规还对公私财产做了严格规定。

以往各宗接受的田产金钱太多,进而衍生出工商业经营、放高利贷。实际上等于变相违背了戒律。百丈清规则针对僧人贪财,做了比较严格的规定。

在丛林,僧人的私人用具,全都放在大通铺前面的架子上,意思是不得蓄积私产。一般执事人等,公私分明,绝不敢动用寺院的一草一木。

丛林中,吃饭全部集中在斋堂,又叫作“五观堂”。吃饭之时,大众必须心存五观:大概意思是得想着你一天的品行、劳作,对不对得起这顿饭;又,吃饭不要有贪欲,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丛林收入,除大众福利外,盈余用于添购田产,供养更多的僧众。

僧众们云游四方,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丛林,且能够守丛林清规,就可以挂褡安居。甚至到了一些大丛林,方丈还会送给“草鞋钱”。

丛林生活的清闲,僧人云游四方的洒脱,历来为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们所羡幕。

(3)百丈清规制定了自我管理的行政体制。

寺中最高领导者为长老(方丈),当然都是德高望重者。主要职责为教化僧众,讲经答疑,为僧众修炼和行为规范的总督导,并为僧徒做表率。

长老下设十寮舍,主管寺院日常行政事务。

维那,就是寺院的纪律检查机构,违禁者轻则杖责,重则逐出山门。

Image

寺院在管理人选、规范职守、监察中,还贯彻了德治和法制的结合,民主与集中的结合。

《百丈清规》规定,方丈在人员的选任上要求有德者,注重发挥个人的自觉自知自省特质。

在实际的管理运作上,既有方丈的统筹管理,又有十务寮舍之各司其局,维那之纪律监察,以及寺院僧众的民主评议。另外,也不拒绝政府监督。

(4)百丈清规对于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坐、卧,皆有规范。这其中既摘取天竺佛教的戒律规范,也吸收了中国儒家的礼乐文化。

丛林中的修行者,必须具有坚定的信仰,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决心,因此禅堂又叫“选佛堂”(禅宗的禅堂不供奉佛像,等着僧人们自己成佛)。禅僧们专心一致地修证心地成佛法门,同时又要严格地恪守丛林的清规戒律。

忠孝:如前四章中,前两章釐祝(li)、报恩,讲的就是忠诚;后两章的报本、尊祖,讲的是孝道。而讲忠孝,是和天竺佛教相违背的。

衣:在上殿念经、礼佛或听经说法的时候,内穿海青外披袈裟。僧众们的穿衣、折叠,都有规矩。

食:依照佛教戒律,仍是素食,每日只有早、午两餐,过午不食。担任劳役的僧人,因体力不济,才有晚餐,被称为“药食”。

住:依照丛林规矩,在禅堂专志修习禅定的僧众,旦暮起居,均在禅堂,其余人等各有寮房。除早晚上殿念经作功课,听经、听法外,无事须于寮房静坐,不得闲谈、闲游,无故不得三人以上聚论及大声喊叫。

行:各人行走,或随众列班,必须依照戒律和丛林规矩,两手当胸平放,安祥徐步,垂脸缄默,不得左顾右盼,不得高视阔步。如有事外出,必须告假、销假,不得随便外出。住持、方丈也不例外。

如有犯者,轻则罚跪香或执苦役,重则依律处罚,直至赶出山门。

Image

百丈清规,独创了一套中国式的戒律,一经出台,就在禅宗各界纷纷效仿,流行。

柳宗元因此而盛赞之,说:儒家以礼教立定仁义,无之则坏;佛家以清规戒律持守定慧,去之则丧。

【按:这段话的其实意义很大。庄子趋于反对儒家礼法的刻意成分,觉得应该随心所欲不逾矩。但问题是,那是高人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即使是高人,如果没有先刻意地进行训练,又如何能够达到不逾矩呢?】

到了宋真宗的时候,佛教徒向朝廷进献百丈清规,于是百丈清规变成了官方认可的佛教清规戒律,颁行全国寺院。在北宋,禅寺的行为规范已经富含满满的中国文化色彩。

程颢有一次游定林寺,见到寺院僧堂内部僧侣们周旋步伐,威仪济济,击鼓敲钟,内外肃静,一坐一起,并合清规。不禁感叹:三代礼乐,尽在此中矣。

4、武宗毁佛后,禅宗的进一步融汇各宗。

从隋唐以来,历代皇帝都礼佛,佛教在唐代繁荣昌盛,而在经济上却日益成为国中之国,被视为社会蛀虫,由此引发了唐朝晚期的武宗毁佛(845年)。

而由于禅宗地僻深山,自力更生,受到这场劫难的影响最小。

武宗毁佛之后,各宗俱衰,禅宗独盛。此后又分成了五个分支:

临济宗(河北正定)、曹洞宗(江西宜黄)、沩仰宗(湖南宁乡、江西宜春)、云门宗(广东乳源)、法眼宗(南京清凉山)

于是,全面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但是,在后代,禅宗也进一步世俗化,不再攻击天竺佛教,禅堂本来不设立佛像,现在又迎来了净土宗的佛像和菩萨。又采取了密宗的某些方术,也替人念经超度,……

但是,禅宗的核心思想没变。因此,中国的佛教,也从八宗归天竺佛教,变成禅宗统摄天竺各宗了。

Image

这样风格的禅宗,当然受到了士大夫的青睐,如北宋的杨亿、夏竦、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张商英等名士,都和禅宗临济宗大师有密切交往,和禅师一起谈禅宗,印证他们的心得。

如苏轼就有一段和金山寺佛印禅师的趣事,贴在这里。

苏轼历经各派政治势力的打击排挤之后,觉得自己终于修炼到不动心了,就写了一首诗,让书童送到江对岸的佛印禅师那里求印证。

过了半晌,书童拿回诗稿来给苏东坡看,佛印在这首诗里面的一句“八风吹不动”下面,批了个“屁”字。

苏东坡很恼火,便亲自跑过江去兴师问罪,结果佛印禅师笑眯眯地在“屁”字的两边,又加了几个字,与苏东坡的原作合成了一幅对联: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