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刻书字体(楷书)发展演变

 栎阳钓晚 2022-11-06 发布于贵州

中国的古籍同书法一样,依时而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书风,精于鉴赏者从书风即可推断该作品的产生年代。因此,古籍收藏不仅在其内容资料性,兼具书法艺术欣赏性。

由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字体爱好,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书写特点,后代即便翻刻摹雕,貌虽似而神已离有经验者一眼便可看出,所以观察、辨认字体实为鉴别版本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楷书

楷体即仿历代名家的楷书字体,由书手摹写上版刻字的。自宋至明代正德、嘉靖时期,基本上都是使用这种字体。清代人将其称为软体字。

古籍字体,不管是抄本还是刻本,多为楷书。这是因为楷书容易认读,且易写易刻。历代刻书亦多延请楷书名手缮写。宋、元、明因时代不同,喜好有差异,所摹写的楷体字各有不同。

(一)宋本

宋本字体,欧颜柳三家都有,正如叶德辉所说:“宋时刻书,多欧柳颜体字,故流传至今,人争宝藏。”

古籍刻书字体

宋本字体,就时间而言,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北宋早期多欧体,字形瘦劲;北宋后期,学书之人“竞习颜体”,所以刻本颜体日多,字形肥胖,间架开阔。南宋以后,柳体日多,笔画挺劲,比颜体瘦俏。

另外,南宋已出现一种匠体字,它是专业刻工常刻的一种字体,这种字体整齐方正,这种字体发展到明朝,完全失去了楷书风味,成为一种字体方正,横平竖直,横轻垂重的字,即所谓的“宋体字”。

(二)元本

金代字体多柳体,如金本《集韵》等。元刻本多仿赵孟頫的字体,清人徐康说:“元代不但士大夫竟学赵体,……其时如官本刻经史、私家刻诗文集,亦皆摹吴兴体。”(注:因赵孟頫为吴兴人,故赵体又称吴兴体)。

(三)明本

明本字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洪武至弘治间,因袭元风,多为赵体;二,正德和嘉靖间,明匠体的初级阶段,由楷书向宋体过渡发展,“明中叶,写书匠改为方笔”(匠体字出现与明代当时前后“七子”两次复古运动有关,复古之风掀起翻刻宋本的热潮);三,万历以后,“宋体字”完全形成。

从这些不同的字体,即可大致区分刻本的不同时代。仿宋体字的特点是笔画横轻竖重,体形有方正的,有扁方的,也有长方形的。万历之后盛行明初刻本中的宋体处于初级阶段,过分注重横平竖直,致使结构不匀称而显呆滞。

经改进,至嘉靖已十分完美。万历时宋体字成为坊刻本首选之体。其时有粗、中、细三种风格,长、方各种字体体态端庄,结构谨严,笔画粗细适中,版面疏朗悦目,是宋体字刻本的黄金期。

经改进,至嘉靖已十分完美。万历时宋体字成为坊刻本首选之体。其时有粗、中、细三种风格,长、方各种字体体态端庄,结构谨严,笔画粗细适中,版面疏朗悦目,是宋体字刻本的黄金期。

宋朝文化兴盛,印刷业有了巨大发展,从南宋时期,在临安等地的印刷作坊里就开始出现了类似印刷体的字体,后世称之为仿宋体。明朝时期,文人追捧宋刻本书籍,于是刻匠们加粗仿宋体的竖线和笔画的端点以抵抗刻版磨损,却依旧称之“宋体”。现代的所谓宋体基本上就是这样成型的。宋体字“横细竖粗”因为雕版木材的缘故:古籍书版通常沿着树干纵向切开,也就是文字的横画与雕版木材纤维同一方向,不太容易刻断。而文字的竖画与雕版木材纤维成直角,比较容易刻断。

4.清本

清代刻书则以明万历成熟的宋体字为主了。仿宋体字的写法虽相似,但不同的时代崇尚不同,造成其笔画的粗细、字体的形状有所不同,从这些细微的差别中可以区别其雕刻的不同时代。

清本字体可分为两个时期,康熙以前为第一期,此时刻本尚有明末风味,字体长方,横细直粗。康熙以后为第二时期,这个时期盛行两种刻书字体:硬体和软体。

《文献通考》序文:“方体均称宋体,楷书皆称软体字。”康熙四十五年后,殿本书籍由北京移至扬州,命曹寅建立扬州诗局。扬州诗局多用软体字。

至嘉庆后,国势渐衰,刻书风格渐呆板。清末,硬体字则最为普遍,也出现了一批官刻代表:金陵书局、浙江书局、广雅书局等。

古籍字体多为楷书,楷书在长期使用和书写实践中形成各种流派。各种流派都有其代表人物。比如东汉的张芝,三国的钟繇,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隋代的智永,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颗,明代的文徵明、董其昌等,清代的林估、许翰屏、邓石如、梁同书、翁方纲、包世臣、何绍基等都是各自有体,自成一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