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探压轴题解法的主线与支线

 一个大风子 2022-11-06 发布于黑龙江

压轴题解法的主线与支线

上海老一辈的数学教育家赵宪初先生曾经提出:“先要举三反一,才能举一反三”,北京名师孙维刚也主张:“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赵老和孙老师所说的“一”,指的解题的一般规律。(摘自《“数学脑”探秘》陈永明著)。

草根觉得,研究数学问题,特别面对解法特别多的数学问题,不能仅停留在“一题多解”的层面,要进一步对于繁花似锦的解法进行梳理,找出解决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主线),以及本题特有的方法(支线),方能更好地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提升素养。

图片

例题

图片

第1问

1

标注条件

标注条件是处理综合问题的第一步,

要标已知也要标注易知

(例如:BP,DM),

要关注边,也要关注角

(例如:tan∠MDC=1/2,

tan∠PBC=3/4)

图片

2

分析

在初中,求一个角的三角比,最常用的方法是将其(或者等角转换后)放入一个可解三角形中,就本题而言,∠BQM在△BQM内,我们首先研究△BQM。

对于△BQM而言:

有一条边已知(BM=2k),

一个角已知(tan∠PBC=3/4)。

因为要求∠BQM的余切值,又要“保护”已知角∠QBM,所以需要过点M做BQ的垂线,垂直为点H。

图片

继而可知HM=(6/5)k,BH=(8/5)k,要求∠BQM的余切值关键在于求BQ的长(求QM也可以,但题目要求余切,求BQ长更适宜)。那如何求BQ的长呢?

视角一、把BQ放入△BQM中,如下图

图片

视角二、局部有一个梅氏截线形

如下图(梅氏形:三角形被一条直线所截)

图片

这是典型的添加平行线构造基本型以求得BQ:QP的问题,加平行线的方法很多(以下举出几例供参考),他们本质是相同的,可以归为一类解法。

图片

求出BQ=4k,

则可知HM=(6/5)k,HQ=(12/5)k

cot∠BQM=2。

其他思路:角度转化

① ∠BQM=∠DQP=∠QDP,

     cot∠BQM=cot∠QDP=2

图片

② 取AD中点N,联结BN、NP,

可得(1)△ABN∽△NDP,

相似比为2,且可得∠BNP=90°

       (2)BN∥DM,

                cot∠BQM=cot∠NBP=2

图片

这两种解法是利用本题特有的形势解决的优法,可算是本题的重要支线!

(方法①中QP=PD,

方法②中△ABN∽△NDP)

3

解法脉络图

也许还有其他解法,我将自己所知的解法绘制程解法脉络图,我认为本题解三角形是主线,角度转化是重要支线,而解三角形重在求BQ,而求BQ又产生了多种支线解法。

图片

第2问

1

从等腰三角形一般套路入手

一般处理等腰三角形问题的方式:设所求,表示三角形“三边”或“两边一夹角”或“三角”,以等腰为条件分别列方程求解。

01

表示出三边,列方程

本题的特点是正方形,点M是中点,所以适宜建立坐标系,利用数形结合,表示出△ABQ三顶点坐标,继而表示出三边,列方程解决问题。

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

图片

02

表示出两边夹一角,列方程

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腰底关系是腰余弦底对半(腰乘以底角余弦值等于底边的一半)

如果三角形两边夹一角能够表示出来,可以用以下“公式”列方程。

图片

设正方形边长为1,DP=k,

则DP:DC=k

图片

2

以每组等腰条件入手求解

以每组等腰条件为触发点,按条件求解,在此我将列举几种不同的辅助线添加策略,会发现他们同时指向了同一条线段!

设正方形边长为2k

01

延长DP、AB交于点N

图片

由于DN为定长,关键在于求出DQ

02

延长BP、AD交于点N

图片

由于DM为定长,关键在于求出DQ

03

解△DPQ直接求DP

图片

已知tan∠MDC=0.5,还需要一角一边,而这一边还是DQ!

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个角,后续会逐一谈角

图片

三种解题策略都指向了DQ

所以本题亦可理解为等腰不同触发条件下,求DQ的长!

1

Part.1

AQ=BQ

过点Q做QH⊥AH于点H,HQ垂直平分AB,则点Q是DM中点,DQ=(√5/2)k,问题可解!

图片

注1:这个直角梯形,直角腰中点和直角顶点构成等腰(或其逆命题)很重要!需要熟知。

注2:HQ=(3/2)k,HB=k,

tan∠BPC=tan∠ABQ=(3/2),解△DPQ可行!

图片

2

Part2

AQ=AB

由AQ=AB=AD,

可发现△ADQ是以正切值为2的角为底角的等腰三角形(tan∠ADQ=2),可知正切值为2的角为底角的等腰三角形腰底比为√5:2,

因为AD=2k,所以DQ=(4/5)√5k

图片

注:可以通过设元导角得到∠DQP=45°

(设∠BAQ=α,∠QAD=90°-α……)

得到∠DQP=45°,

求出DQ,则△DPQ可解

其实其本质可以用圆周角来解释

(如下图)

图片
图片

3

Part.3

AB=BQ

有如下两种方法可以证明∠AQD=90°

图片

于是△AQD是1:2:√5的直角三角形,

所以DQ=(2/5)√5k

当然本题可以逆用本题的第1问:)

注:可知△DPQ为等腰三角形,所以△DPQ可解

还有一种方法,利用勾股列方程

如下图

图片

3

解法脉络图

上述为解决某一种情形的勾股定理的支线解法就不收录在脉络途中。

图片

通过对于多解问题的整理,对于教师本人而言,思路就更清晰了,授课时更能从问题本质触发,如果能以身示范,引导学生也做一些整理与反思,那么对于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