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唐朝讲给你听——走向盛世(29)

 陈德龙k60ofaux 2022-11-07 发布于安徽

[29]

家有皇位要继承

武惠妃死后,李隆基十分伤感给她举行了隆重葬礼,还追赠了皇后,这是她生前一直想要的,死后终于可以给她了。但是伤心之余,李隆基渐渐听闻了一些风言风语,慢慢他就察觉到,这三个儿子死可能跟武惠妃有莫大的关系。不然她为什么要请人做法,又为什么突然间就了呢?一个人没做亏心事,怎么可能平白无故发疯?这些事情李隆基没有问过别人,而是自己从血淋淋的现实里得出的感悟。但他却宁可不要这些感悟,因为这感悟让他痛苦。揪心的痛苦。

痛苦归痛苦,一切都已经无可挽回了。

太子已经死了,他还需要尽快选一个接班人。对他来说,选接班人肯定是一件大事,因为他家里是真的有皇位要继承的。可是人选又成了一个问题按说李瑁是个不错的孩子,长得英俊又很聪明,这些年来,子以母贵,基本独占了自己的宠爱立他是个很好的选择。可是问题在于他的母亲犯下了大错,按理是不应该再考虑的。可假如真的放弃了呢,其他的儿子,又不如他优秀。

在立太子这个问题上,李隆基的列位前任就没有不纠结的。李渊、李世民、李治、李旦、甚至武则天都无一例外......好像就剩李显没有,那是因为他的儿子都死了。

此刻的李隆基也在追随着前任们的脚步,举棋不定,犹豫不决。自那以后,他仿佛也患上了精神衰弱症,整日闷闷不乐,茶饭不思,觉都睡不好。

这时一直在冷眼旁观的高力士出手了,事实上这个看似恭顺的宦官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的主见和盘算,只是因为他个性谨慎,不随便发言而已。皇帝杀死三个儿子的时候,他无力阻止,但到了这个决定性的时刻,他觉得自己已经无法再保持沉默。

高力士来到皇帝身边,仿佛随口一问:

“陛下,您最近整闷闷不乐,到底是因为什么呀?

李隆基心里正着呢,头也不抬地反问说:

“你都跟我这么多年了,还不知道我的心思?”

此言一出,高力士已经猜到了八九分,于是试探着问了一句,“莫不是关于立太子的事情?”

他的语气恭敬小心,声音很轻。

李隆基看着高力士,慢慢点了点头,表示默认。

高力士知道自己该怎么回答了,他的语气突然坚决起来。

“此事有何难处?只要推长而立,谁敢不从?”(但推长而立,谁敢复争!)

推长而立,说的是三皇子李玙。皇长子李琮因为打猎毁了容,早被排除在太子人选之外。二皇子李瑛是废太子,也早就死了。这一圈下来,李玙就是最年长的皇子了。他性格稳重,十分孝顺,从没有犯过错误,头脑也很聪明,同时和外朝大臣也没有瓜葛,底子最清白。事实上他明明比李瑁更有资格,而且更能服众,可为什么自己就忘了呢。

李隆基突然感到,这是一个最好的主意,一句推长而立说出去,谁能说出半个不字?于是他高兴地连声点头对高力士说

“你说的对,你说的对啊!”(汝言是也!汝言是也!)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初三,李隆基正式下诏,立三皇子李玙为太子。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叫李玙的太子还会有一个新名字——李亨。

幸运的太子

说起李亨这孩子,能来到这个世界上真是一种幸运要不是神灵保佑,可能他早就没了

那是在他爷爷唐睿宗景云年间,他爹李隆基娶了他妈杨氏,不久杨氏就有了身孕怀上了他。要搁在平时,有了孩子肯定算一件好事,给皇室添丁,人多力量大,高兴都来不及。但当时的李隆基却早已没有为人父的喜悦,且不说他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尤为重要的是,这时候的环境已经不允许他再有第三胎

原因不是计划生育管得严,而是政治斗争太激烈了。

此时太平公主跟他的关系十分紧张,整天惦记着抓他把柄,哪天衣衫不整、乱丢垃圾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都恨不得借题发挥说他素质差劲不堪大任,要是再有了孩子,随口说他一句沉迷女色,不务正业就够他喝一壶的。

万般无奈之下,李隆基悄悄搞来了一包药,打算自己煎了给老婆喝下去

十分遗憾的告诉大家,这个药就是打胎药。试问谁愿意杀死自己的孩子?但李隆基也是没办法了,不这样做,他自己可能就得玩儿完。自己完了,老婆孩子也不会有活路。

然而就在他煎药的时候,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可能是最近的压力太大,煎药的火又太旺的关系,李隆基煎药的时候,慢慢开始打盹了,上眼皮跟下眼皮不停打架,说啥也拉不开,慢慢就睡了过去这时,他忽然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天神来到了眼前,身披金甲,满面虬髯,长矛,二话不说,围着火堆就开始转圈,这样转了三圈之后天神突然一把抓起砂锅把汤药泼在了地上。李隆基一个激灵惊醒了,定睛一看,锅中的药竟然真的洒了再一看,连火也被浇灭了一大半

他十分惊讶,赶紧找来博学多识的心腹谋士张说,问这该如何解释,该怎么办张说思考片刻,告诉李隆基,殿下,这是天命,孩子得留着。几经周折,这个孩子终于出生了。

非常幸运,这孩子生得健健康康,十分精神,据说还长了一张明星脸,成人之后那模样跟太宗皇帝特别像,不去金銮殿上坐一坐都可惜了然而李亨那曲折多舛的命运似乎从娘胎里就开始了,此后的日子里,他还要面对无数凶险莫测的陷阱和圈套,而且每一次都是生死时速,险象环生。

因为他当了太子,是那个人最不愿意看到的。

立谁当接班人的大事就这样搞定了,李隆基的神经衰弱可以慢慢康复了。而李林甫却由是大惧,从此把李亨视为自己最危险的敌人,此后掀起了无数腥风血雨,为的就是把他废掉。

现在说这些还为时尚早,此时的李林甫和跟班牛仙客也在执政,不能说皇帝刚立太子,我就开始琢磨他儿子,那就是没事儿找抽,嫌自己活得太长了。

我们就来看看他俩做了什么事儿吧。虽然这对宰相组合相比之前的姚卢、宋苏已经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我这么说并不是在讽刺这俩人,事实上李林甫在朝政上是有贡献的。

奸臣这行业里也有能干的和不能干的,如果仔细掰扯掰扯,李林甫应该可以算前者。

两人(主要是李林甫)主持完成了一部法典《律令格式》。这书名其实可以分开念:律、令、格、式

稍微费点笔墨解释一下,这四个名称分别代表了四种法律的表现形式。律就是法律令则是法令,类似现代政府的规章条例格则是对法律的补充,主要涉及一些禁令,是对律的补充和变通;式则是政府的各种章程细则。

这部法典一出,此后政府的运行就做到了有章可循,比之前规范了很多。我们从中也可以窥见李林甫的法治观念。他这辈子虽然害人无数,但细细算来,完全捏造害人的时候并不多,主要还是抓着把柄往法律上靠,要么就是下个套让你往里钻,直到真犯法了他才好收拾你。

与此同时,李林甫和牛仙客还在物资供应上做了改革这个办法叫做和籴dí)。

当时唐朝的西北边疆都常年驻扎着大规模军队,人多嘴多吃得多,于是实行了屯田,士兵不打仗就开荒种地,收粮食,内部循环,自产自销可是因为军队越来越多,到后来粮食还是不够吃再加上京师长安那一套政府机构人员,吃喝花费就更了。

因此那时候,除了皇帝要去经常东都串(要)门(饭),还要常常从关东和江淮地区运粮,保证首都和西北地区的粮食供应。耗费巨大,给其他地方的老百姓增加了很大负担。

于是李林甫和跟班牛仙客开动经济头脑,实行了这个办法

具体来讲就是在粮食丰收的时候,政府出钱买入粮食,储存起来以备灾荒。大家应该都知道《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在粮食丰收的时候因为供大于求,粮价往往比较低的,在这时候卖粮食并不意味着能多赚钱。而李林甫和牛仙客就厚道多了,在他俩的建议下,皇帝发布了命令,明确规定朝廷要以高于市场价二成的价格收购粮食。

这价格是不低,但是比起平时买粮的价格,其实也不算高,算起来朝廷也省钱了。对老百姓来说,粮贱的时候还能多卖点钱,当然也是喜事一件

这个政策一出,老百姓高兴坏了,背着大包小包就出来卖粮食,一时之间,光是关西地区收上来的就足够用好几年。从此很长时间,朝廷边境的粮食都能管够,不需要从江淮运粮。

实事求是的说,这俩不读书的家伙,行政手段是可以的。从他们身上我发现了一个道理:没文化好像也不是那么可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