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唐朝讲给你听——走向盛世(41)

 陈德龙k60ofaux 2022-11-07 发布于安徽

[41]

关于太子的大狱

李林甫又一次把对手踩在了脚底下,志得意满,威风八面,一时之间,没有哪个不开眼的人敢再挑战他的权威。但即使这样,李林甫内心的危机感也还是没有减轻,他十分清楚,自己最大的威胁并不在朝堂,而是在深宫,只要这个威胁不除,自己是过不了安生日子的,哪怕这辈子自然死亡,下辈子也不得生,这个让他牵肠挂肚朝思暮想的人,正是我们那位很久没有露面的老朋友——太子李亨。

不管是什么人,一旦卷入皇位继承的旋涡,就不可能再回头了,要么你把他弄死,要么他把你弄死,绝没有金盆洗手这一说。

至于怎样把太子搞下台,李林甫也曾经在月堂里进行过很多次构思,揣摩过不知道多少遍,是想来想去,却也发现这是一件希望比较渺茫的事情。要说李亨这孩子,性格也真是太好了,简直就是一个完人,老实本分,个性谨慎,既不乱跑乱逛,也不乱搞男女关系,整天就是待在宫里读书学习听爸爸的话,根本就抓不到一点把柄那么既然太子不可轻动事已至此,就只能从外围抓起

万幸的是,类似的外围刚好就有一个现成的

韦坚几年前李林甫曾非常信任一个人,此人跟他是远方亲戚,娶的老婆是姜皎(李林甫舅舅)的女儿,论起来也可以喊他一声表哥。李林甫这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大坏蛋,在朝中向来是没有什么朋友的,可是一个人独掌大权,忙不过来,又特别需要人手,所以那时候对韦坚非常器重下班之后经常叫来中书门下(政事堂)重点谈话,交流工作,后来,还给他安排了一个极有前途的官职——江淮转运使。

是一个典型的肥差,毕竟江淮一带在当时已经是唐朝经济发达的地区了,闭着眼睛都知道油水大的很。同时转运使这个官职和宇文融过的劝农使十分类似,具有临时差遣的性质,专门负责从江淮地区往长安输送物资,权力十分容易扩张。而当时对外战事很多,国家急需用钱,皇帝对这些能搞钱的官员也很重视,政治前途有时候比那些尚书侍郎还要好。当然了,至为重要的一点是,韦坚还有另一个特别的身份,他是太子的大舅哥,太子的大老婆韦妃就是他的亲妹妹,提拔一下他,至少可以在战略上对太子起到麻痹作用。

李林甫的算盘打得很精,韦坚也没有辜负他的栽培,工作得很出色,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把物资调配的井井有条,还在不久之后抓住机会,搞了一出大型物资博览

天宝二年(743年)三月,李隆基在随从的簇拥下,登上了城郊皇家园林的望春楼,俯身向下观看那场盛大的博览。

暮春三月,草长莺飞,楼下的水潭碧波万顷,这是几年前韦坚奉皇帝之连通黄河水开凿的人工湖,容量那是相当之大。一阵风吹过,水面泛起粼粼波光,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不过此时最亮丽的风景却不是水潭的风光,而是密密麻麻停满在里面的,来自江淮地区的船舶。这些船舶共有两百多艘,每一艘上面都写着对应的郡名和编号,里面琳琅满目堆满了当地土特产品,其中一条大船上,还有一位地方官亲自上阵,带着美女载歌载舞,唱起了一首美妙动听的歌谣

得宝歌

得离弘宝野,弘农得宝邪。

潭表舟船闹,扬州铜器多。

三郎当殿坐,听唱得宝歌。

这首歌的曲子是皇帝亲自谱的,歌词却是新写成的。旧曲填新词,新歌忆旧时。在春回大地的阳春三月,美妙动听的音乐环绕在每个人的耳畔,让大家听后都不禁心潮澎湃,舒畅万分。筹办者韦坚更是大出风头,在典礼的高潮时刻,他满面春风地捧着一份价高量轻的礼品自人群中走出,恭恭敬敬呈献到了喜笑颜开的皇帝面前。整个博览会热闹了好几天才算结束,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竟日而罢,观者山积),一切都给李隆基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

当然,这也成功引起了李林甫的关注。

韦坚给皇帝贡献礼品的时候,李林甫正在一旁死死盯着眼前发生的一切,眼中充满了嫉妒的怒火。太可恶他无比清楚地知道,韦坚这表现必是为了入朝拜相,可他却不走自己的门路,反倒去巴结皇帝,明显就是想撇开自己,自立门户这样的人要是当了宰相,是绝不会甘心受自己摆布的。

想进步,可以理解,但是跟我玩心眼儿,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令李林甫没想到的是,韦坚的政治嗅觉比他想象的还要灵敏,估计他也知道自己出风头引起了右相的不满,于是不久就放弃了李林甫这颗大树,转而去巴结起了他的死对头——左相李适之。那段时间,俩人经常在一起喝酒谈心针砭朝中局势可以想象,俩人凑在一块聊得最多的人肯定就是李林甫聊到情深之处,恐怕还要损上几句要不然,哪来找那么多共同话题?

这一下子,两人的关系就彻底破裂了。怎么着也是自己提拔的人,这不声不响就跟政敌搞在一起还得了?叛徒,白眼狼,忘恩负义!李林甫确信,这个家伙如不铲除,将来必是自己的心腹患。于是不久他就利用首席宰相的职权做出了一项人事调整。

韦坚升为刑部尚书免去江淮转运使。

事实上刑部尚书的级别比转运使要高,可是收到任职通知的那一刻,韦坚的心里却顿时凉了半截,完了完了,这下可算是被李林甫套路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唐朝发展到了天宝年间,世道早已经变了,在这个风云激荡的新时代,最吃香的早已不再是那些传统的尚书侍郎,而是使职,如节度使、采访使、转运使等等。节度使就不用多说了,当上这个就是地方上的土皇帝,而转运使要是干好了,入阁拜相也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情,反观那些尚书侍郎,工作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倒是不太容易出成绩,真要提拔的时候,还要跟其他好几个部门竞争,难度要大上许多

韦坚知道,这个职务调就是明升暗降暗中使坏,他却有苦说不出不管怎么说,这刑部尚书的级别就是比转运使高啊,你能到哪说理去?就是去找皇帝诉苦,皇帝也会觉得你小题大做,不爱干别干,矫情!

但是韦坚不会明白,明升暗降是不够的,一个人一旦被李林甫盯上是绝不会到此为止的,但凡上了他黑名单的人,通常来讲就只能走上一条路,一条走到尽头的死路。

边将

那是开元十八年的时候,因为在边境跟唐朝交战接连失败,吐蕃赞普尺带朱丹派使者来到长安,请求唐朝讲和。对吐蕃人的这种小把戏,李隆基的态度十分明确:不同意。

这倒不是因为皇帝就喜欢当战争狂人,不乐意和平共处,而是因为他还清楚地记得,开元初年的时候,吐蕃赞普就曾给唐朝写国书,那时候的国书里,措辞都是悖慢无礼,言辞不逊欠扁得就像生怕你不去揍他一样,如今突然来这么一下,上赶着和好,这不明摆着就是忽悠,侮辱老子的智商吗?

你想讲和就讲和呀?有多远给我滚多远吧!

正当李隆基愤怒地准备拒绝的时候,旁边一位官员站出来,笑着告诉皇帝说,陛下息怒,其实我们可以讲和。

李隆基不禁奇怪了,转头看向,此话怎讲?

在皇帝疑惑的目光中,此人淡然一笑,娓娓道来

陛下,以前那些国书,都是假的。

李隆基更好奇了,当然也随之产生了格外的兴趣,问他为什么是假的?假在哪里?

陛下,开元初年的时候,吐蕃赞普的年纪还很小,什么都不懂,哪能写出那样的国书。我认为,必是边将故意伪造国书激怒陛下以此邀功。如果陛下派使者去吐蕃,一探究竟,我敢保证可以讲和修好。

李隆基恍然大悟,意识到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边将为了邀功,本来就是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的,这其实是一条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潜规则,于是他收回了自己愤怒的语言,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这人带着使团亲自去吐蕃走了一趟结果却出乎意料的顺利,人家吐蕃方面非常热情,好吃好喝,把使者招待得十分周到,和平的诚意那是大大滴,最终他带回了两国讲和的协议此后边境一下安定了好几年。

有一说一,在开元年间两国那种高强度的战争频率下,几年和平已经很难得了。

这个能把皇帝劝服同时又把吐蕃人说服的人便是大将皇甫惟明。

此后皇甫惟明在边境屡立战功,相继击败吐蕃大将莽布支攻占重镇洪济城,升任了河西节度使,在一次大战中,他又立新功,竟然一口气斩杀了吐蕃军三万余人,取得了罕见的胜利。挟着打了胜仗的余威,皇甫惟明凯旋回到长安入朝汇报了一次工作。

却不料,他发现了一个自己完全无法容忍的现象

只不过离开了长安几年,朝廷里的局面就天翻地覆了,此时李林甫专权霸道已经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排斥异己,睚眦必报,打压舆论,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人人避之如同瘟神。皇甫惟明此人打仗厉害,性格也是心直口快,对此深感不能忍受,于是趁着面见皇帝的机会,悄悄劝了几句话陛下,这样由着李林甫搞下去是不行的,国家早晚败坏在他手里,要早点把他换掉至于换谁上来合适?我看韦坚就不错。

皇甫惟明不会想到,他这条命就完在了这句话上。因为他触碰的那条高压线,叫做边将弄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