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咖啡越焙越苦而岩茶越焙越甜?

 岩茶教室 2022-11-07 发布于福建


前两天出了个差,忙的脚不点地,连喝杯茶的时间都没有。这种时候,无论是心里还是生理都无限想念一杯岩茶。同行的Y老师说,这就是咖啡因上瘾的初级症状。

据说全世界有三大合法的上瘾品,咖啡因、酒精和烟草。无论是从享用的人数、销量、还是健康程度上来说,咖啡因都遥遥领先于其他两位瘾君子。咖啡因大军中的两大主力肯定是咖啡和茶,据说这两位已经形成了早C午T的CT组合了。

咖啡和茶,尤其是和岩茶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共通之处,影响口感最为关键的工序之一都是烘焙,经过烘焙发生的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反应,都使它们展现出更多的“魅力”。

01.烘焙工艺

标准和个性的差别

咖啡烘焙度深浅大致可以划分为:极浅焙、浅焙、中深焙、深焙、重焙、极度深焙。划分的深浅层级虽多,但和岩茶的轻火、中火、足火是差不多三个层级的高低。

不同的是,咖啡的烘焙程度,可以在豆子烘焙完成后的“色号”上基本统一体现的。

就算是现在流行的手工作坊,也基本能达到和标准色号的偏离度在5%以内,而且现在咖啡利用了焦糖化越深,豆表越黑则反射的光线就越弱的原理,有了以近红外线照射咖啡豆表的烘焙度分析仪,数值越低表示烘焙度越深。

咖啡的烘焙程度可以说是有统一标准的

以艾格壮数值对等的咖啡烘焙

而岩茶你家的轻火可能到了我家就是中火。一个原因是岩茶的火功很难有一个判断标准,即使是茶汤随着焙火程度加深会有一定的转色,大部分会根据汤色判断火功,但也不是个绝对标准的答案。

有的茶只要前期做得熟,茶汤的色泽原本就会更深些,后期即使轻轻焙过,茶汤依旧是深的。

▲保水做法下,不经过焙火的茶汤色泽本身就很深

另一个原因是火功,就像口味偏好在不同人眼里的认知是不同的。习惯轻火的会在轻火的领域划分出自己的轻、中、高三级。习惯足火的,只要没达到熟悉的火功范围就是轻火。两个人眼里的火功就会差上十万八千里,在岩茶世界里这样的参差其实就变成了岩茶的风味变化。

造成咖啡和岩茶在烘焙上标准和个性的差别,最本质的原因是咖啡焙的是果实,而岩茶焙的是叶。

果实的完整和更独立的颗粒状,没有其他变量的考量,本身就可以焙得更均匀,基本可以用标准的温度来焙,甚至于买一个空气炸锅设置好温度和时间你自己都可以焙。

反观岩茶的采摘,有芽又有叶,再加上每年老嫩度不同,品种间叶片大小、厚薄的不同,相对应的火温时间也就不同,这些都需要在丰富的焙火经验下去“看茶焙茶”来表达不同原料的个性,这让武夷岩茶的焙火工夫有了“武夷焙法实甲天下”的说法。

有意思的是,果实和叶的不同,其实也导致烘焙后它们最佳赏味期不同,大多数焙好的咖啡讲究新鲜度要求在60天内喝,而岩茶的60天还处在一个“火气未除莫接唇”的退火阶段。

02.烘焙风味

咖啡越焙越苦,岩茶越焙越甜

咖啡和岩茶都离不开的一个苦味因子,毋庸置疑是咖啡因

但不同的是,果实里的咖啡因不容易挥发。咖啡因本身熔点高达237℃,咖啡即使是烘焙末端,为避免火灾炉温最好的范围是不要超过230℃,经过烘焙后的咖啡因都会完整的保留下来,可以说加深烘焙程度来降低咖啡因是不切实际的做法。

▲咖啡碱从气态凝华为固态的瞬间

叶片中的咖啡因则会升华,咖啡因在120℃的时候就会升华,我们在传统大火炭焙的岩茶下焙时,就可以看到咖啡因在茶叶表面重新结晶的现象,经过炭焙的岩茶既可以减低苦涩味,又使汤水在口感柔顺度上有明显提升的原因。

而且相比茶苦味消减的过程,咖啡烘焙还是一个“苦上加苦”的过程,除了保留咖啡因,其他物质在烘焙下发生化学反应转化成苦味。

比如咖啡豆里有一系列影响风味的有机酸,原酸、奎宁酸、醋酸、柠檬酸、苹果酸、乳酸...浅焙咖啡易有酸涩味,绿原酸是元凶之一,但它不耐火候,在烘焙的影响下会转化成味觉能感受到苦味的圭宁酸和咖啡碱。

而像柠檬酸、苹果酸的浓度也会随着烘焙程度的加深而减少。这些酸是都属于咖啡新陈代谢的产物,其实也就意味着属于咖啡本身风味的“酸”会减弱,风味结构上苦味也会更凸显。

这些都造就了咖啡越焙越苦。

像这样“越来越”的极致追求,高烘焙的意式和足火牛栏坑都已经成了老司机的标签。

但烘焙程度低所能保留的香气和丰富度,也是一种独特的风味。咖啡浅焙带来的明亮果酸,岩茶轻火保留的鲜爽和更多的芳香物质,无论咖啡和岩茶市场流行都有越来越轻的趋势,“老司机”还会有标签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