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黄梅】王世安:永远的少年——贺黄梅一中110周年

 曹锦军围炉 2022-11-08 发布于湖北

投稿邮箱


    黄梅一中110周年校庆,对于我们黄梅县来说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盛事。我因为承担了活动的摄像工作,有幸参与了这件盛事。当再次踏入母校的大门,看着那些朝气蓬勃的学子们,我在心中不禁感叹:这便是青春的气息,这便是今日中国之少年!

   2000年的时候,黄梅一中还在老校区——就是如今的鹏泰百货的位置——我有幸考入一中,分到了高一(14)班,班主任是夏老师。 当时我住的离学校非常近,步行不要10分钟就可以来到学校。可我一周有三四天要迟到。每当我迟到的时候,总能看到夏老师站在二楼教室门口,看着我。他不骂我,也不打我,就只是看着我。当时年纪小,只是在那一瞬间觉得羞愧,飞快地跑进教室开始晨读,不久就抛之脑后。现在回想起来,最难忘的就是夏老师那鞭策的目光。

    夏老师是一位好老师,也是一位很特别的老师。他不仅讲课很有趣,也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我们十四班是可以自己调整座位的。只要你和其他同学说好,上课的时候你想坐在哪里就坐在哪里。就这样,十四班的同学很快就打成了一片,班级氛围特别好。

    读高一的时候,我也是一个才十五岁的少年。那时候,总觉得时间太慢,日子太长,有太多事情要去做,有太多不合理要去改变,满腹才华难以施展,一身精力无处发泄。这个时候,我认识了李玉民同学。

    少年人总是有些“痴”的。李玉民就是一个“痴人”。他常常自比贾宝玉,也觉得“女人是水做的”。他性格细腻,也很有文采,经常写一些诗歌、散文。那时的我,也是有些傻的,便经常和他混在一起,还一起加入了废名文学社。

   当时,废名文学社是有专门的活动教室的。我们两个就总是趁着大家中午休息的时候,跑到文学社的教室里待着。从现在的眼光看,那间教室很简陋。可当时对我们而言,那简直就是宝地啊。

你看呐,那一叠书籍上的可不是灰尘,那是“俗世之纷扰”,只要用嘴一吹,就会化为“轻烟飞絮”;而那旧桌上的划痕可不是伤疤,那是“岁月的印记”,只要用心体会,就能感悟“时光之厚重”。两个痴傻之人,躲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激扬文字”、谈古论今。我们读《红楼梦》,读川端康成,读汪曾祺,也读徐志摩、海子和顾城。可惜,我们独独没有读懂孔夫子的那句话——“逝者如斯夫”。

   时光很慢,慢到你难以发觉它的流逝;时光很快,快到你什么都抓不住。例如现在的我,抓不住悲欢,抓不住聚散,更抓不住当年从窗外投射到我们笔端的那缕阳光。

   也幸好我们谁也抓不住时光。不然,被人看到我当年写的那些文字,岂不是要笑掉大牙?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下,我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考了个全班第一。夏老师很高兴,还特意表扬了我。可惜,因为骄傲,我在高一下学期成绩就直线下降。夏老师看在眼里,十分忧心,几次找我谈话,希望我能够振作。而我却辜负了他的苦心,成绩不仅没有起色,反而一直跌到了班上第三十名。

   夏老师带的十四班是文科班,在文理分班的时候他并没有因为我成绩一落千丈而放弃我,而是苦口婆心劝说我选读文科。可我选了理科——其实我是想选文科的,但是家里人觉得读理科更有前途。我和家人争论许久,最后还是屈服了。在填写分班志愿的那个中午,我躺在地上唱了一中午的歌——这大概是我少年时代遇到的第一个大挫折。而且令我想不到的是,我离开十四班的时候,我的两位小学同桌进入了十四班——这让少年的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聚散无常”。

   高二的时候,我进入三班,班主任是鄢老师,这也是一位极好的老师。当时鄢老师很瘦,总是很认真的样子,像古之君子。他极少训斥学生,偶尔在课堂上遇到调皮不听讲的,也是苦口婆心的规劝。

   这个班里很有几个“学霸”,他们现在也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可能是大了一岁,也可能是“见贤思齐”,我开始努力,成绩也慢慢有了提升。

   在这个班,我也很快找到了好多“臭味相投”的朋友——本来想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结果写了一长串——还是擦掉,不一个个写出来了。

   我记得刚到三班的时候,同桌是余田。刚见面,他就神神秘秘的打开书桌,叫我去看。我一扭头,就看到他书桌里面贴着一张画,画的是一只老鹰。那时候见识少,不知道那个画是“雄鹰展翅”,是大展宏图之意。我在电视上看到“古惑仔”就有在身上纹着老鹰的,就以为同桌也是个不良少年。作为从文科班过来的“外来户”,我本来就比较紧张,再想到同桌可能是“不良少年”,就更加如坐针毡了。好在少年人的误会很容易解除,我们很快就打成了一片,还拉上周习鹏一起,取了三个傻乎乎但配套的网名——“风行天下”、“云涌四海”、“雷轰八荒”。

   那时的我很胖,身边的朋友却都很瘦。余田不仅高高瘦瘦的,还很帅。特别是他的头发还是自然卷,更是平添几分魅力。他也喜欢写东西,我们还组织了几个人,合起来写过长篇小说。最后小说是烂尾了,现在也不记得我们当时写了什么,只记得在一中读书时的无忧无虑。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曾经的少年也不再年少了。许多应该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做,许多不合理的东西也变得可以忍受,只是嫌时间过得太快,日子太短。那一颗少年之心也仿佛慢慢沉到了深深的海底,只是偶尔闪出一点光芒,证明它还在。

   在黄梅一中110周年校庆的现场,听着激情澎湃的校歌,我仿佛看到一个身影,历经百十年沧桑,归来仍是少年。看着学生们一张张青春无敌的笑脸,我的少年之心似乎也被点燃了——这颗心是希望,是抱负,是艰苦奋斗,是志存高远,是公平正义,是无私,是奉献,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钥匙。

   苦难让我们憔悴,岁月令我们苍老,挫折让我们市侩,伤害使我们冷漠。可是,没有什么能杀死这颗少年之心。即便被遮蔽,它也如地火深植于大地,等待着一个喷发的黎明。

  我们,谁不曾是少年?

  我们,谁又不是少年?

  黄梅一中啊,愿你用进步迎接进步,用胜利庆贺胜利,永远以少年的姿态,踔厉前行!

     作者:王世安,黄梅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黄冈市作协会员。爱好文学,经常写诗歌、小说和剧本。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