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作文」材料的核心词不合常情怎么办(二)(附范文)

 123xyz123 2022-11-08 发布于湖南

根据材料,对核心词重新下定义

例:复附材料

我们每天都从外界摄入知识,但是有人说:“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

审题

抓类型:观点类 思辨类

抓对象:真正的知识

抓矛盾:来自内心VS来自别人的传授

抓本质:教授与内化的关系

抓思辨

1)别人的传授也很重要

2)别人的传授和内化的联系

亮观点:《运用脑髓 “拿来”知识》《以学为经 以思为纬》《做个学习的有“心”人》《内化于心 为己所用》《不做知识的搬运工》

思路梳理>>

1.引材料

事例引:鲁迅的“拿来主义”

名言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现象引:学习时只会照搬套用,不懂得举一反三,难以获取真正的知识

2.析材料

什么是知识?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可以指学术、文化或学问。

什么是真正的知识?

1)自己在实践中得到运用,且帮助自己解决了问题的知识,能为自己所用。

2)经由自己思考、内化的知识

3.归因分析为何说“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

(1)源于内心的知识有些通过直接经验而来,有切身体会,理解得更深入

(2)经过思考和内化的知识才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更把握本质

4.仅仅依靠他人传授未经内化的弊端

(1)外界知识繁多,且对我们来说是间接的,不经过思考无法真正应用于实际。

(2)他人传授的知识可能具有局限性,不完全适用我们的情况,甚至会误导。

(3)只懂得从外界摄入,会形成惰性思维,使创新力下降

5.思辨

只内化知识忽视外界摄入可以吗?

1)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节省时间精力,看得更远。

2) 思而不学则殆,自己无法思考出所有知识,向外摄入是必要的。

3)个人思考有局限之处,只思考也容易产生偏见而走向歧途。

别人的传授和内化的联系

1)别人的传授是内化的基础,内化之后可以更好吸收别人的传授

2)内化之后继续吸收别人的传授,滚雪球式学习,突破个人局限,突破知识边界

6.如何做?

1)不断上进学习,充分了解前人的知识。(向外)

2)凭借深刻的思考对知识进行筛选、吸收、内化(向内)

思维导图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01

索取于外,建立于内

《苏菲的世界》中说:“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真正的知识从何而来的问题始终困扰着许多人。

首先,真正的知识指什么?我认为它本就能分为可传授的和不可传授的。正如子贡所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文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可传授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学校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获得。比如万有引力定律,或想要避免早高峰就得早点出发的间接经验和常识。而不可传授的知识,并非有多么深奥,只是得到它要经历每个人不同的理解与提炼,最后凝结成世界观或方法论。这样的知识太个人,难以诉之于口,则无法传授。

穷其根本,人类的生存规则亦是如此——稚弱听从强大,愚钝模仿聪明,人类最初学习语言,未必知道意思也能牙牙学语,正是得到了长辈的传授,由他们自身并不足以有那么丰富的知识使之完备。还有诸如早睡早起身体好等习惯,常识性规律性的知识,通过听从和模仿得来也足够了。

那为什么人还需要来自内心的知识?正是由于人类是具有思想的,哲学从两千多年前就被提出,以探寻精神内在的奥秘。我们的世界观独一无二,主观见之于客观,让我们知道,但不一定得到。学到的知识,传授而来的经验,还需内化为我们认识世界的一部分。它们由我们从外界索取而来,又照进内心,指导我们更进一步地改造世界。

但是只听从来自内心的知识是万万不行的。当我们对知识的海洋视而不见,则智慧的门槛也无处可寻。思考成了整理偏见,自我意识过剩,排斥新的观点。让自己的世界里只留一种声音,也必将被世界抛弃。

那只听从别人的传授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省略自我内化的过程,也就丧失了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一旦出现新的问题就止步不前战战兢兢,成了他人观点的附庸。同时,只依赖他人传授也是求同存异中的“异”泯灭的过程。如填鸭式教育,被外界灌输许多知识,成了无用的砖块,杂乱地堆在脑中,倒阻碍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涌现。孔子鼓励学生各言其志,而非将自身观点强加在其上,也是让学生在思考和叙述时认清、强化对自己理想的认识,听听来自内心知识的呼声。

因此知识的获取要兼顾外向的索取和内向的建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我们可以借火,但必须学会自己燃烧。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

真正的知识构筑成一座没有封顶的高塔,许多人攀,精疲力竭,在所不惜。外界得来的知识为我铺好向上的台阶,思考则是一座柔韧的桥,让我往来于塔的内外,始终将精神与世界勾连。我的声音在每天获取的新知识里跌跌撞撞,或许会破碎,或许被忽略,不过没关系,真理永恒发展,知识没有尽头,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里增添,推翻又重建。独立思考的本领是我的战甲,我黑暗中的火把,我头顶的剑,锻造慧眼明辨是非,耳朵始终倾听,大脑从未停止运转,手改变世界。让我面对知识始终谦逊,却自信,渺小,却声声不息。

02

外摄与内省结合

身处信息时代,从起身至入眠,我们接触的知识与信息多过周身之帛缕,且更为紧密地缠绕在心侧。除却外界摄入知识,我认为将内心对知识的省察与再创造与汲取外界知识并立方能实现利用知识效益的最大化。

知识有多种维度,我们所习得的课本知识、自然界万事万物运作的规律,是一种恒常的事实判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对艺术的审美鉴识,以及价值观和康德所言“心中的道德律”,则是一种因人而异无关正误的价值判断。

我们积聚的客观知识的事实判断主要来源于外界摄入,也说明了外界摄入知识的必要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享用着历代人汗水试验得出的科学原则、自然知识而不必白费心力再度探寻;同时前人之过,他人之错,均可转渡为后人之鉴,在深入探索的路径上披荆斩棘。

而一旦涉足价值判断的知识领域,从外界摄取知识则有利有弊。其弊易见,正是为人诟病的他人主张偏见对自身知识的隐喻倾轧,我并不否认这一点,但我想有时我们也忽略了“偏见”的重要性。阿兰德波顿在《新闻的骚动》中将知识中掺杂的偏见比喻为“一枚掠过事实的镜片”,在信息井喷中,这枚镜片既能助我们快速厘清知识的脉络主次,又给予我们观点的碰撞,辩证地看待问题而得出更为合理的价值。

当然,对于价值判断的知识汲取,它更多地来自于内心的洞察与审测,正如韦伯所说:“一个人只有他自己才能决定,对他而言哪个是天使,哪个是恶魔。”只有从内心生发出的自我意识,才能依据价值理性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来研判得出符合内心的道德律与价值观;同时依据波普尔的理性批判主义,即是理性与其可证伪性,对于价值判断的知识操刀判伪、角斗追逐的主体,除了有自我追求依据的主体内心外再无他人,价值也在一次次证毕后成熟赋形。

但同时,只询问内心的知识获取也可能在自我眷注中走入信息茧房,我们将倾向于从单一来源,单一论点获取单一领域的知识。因而此时便需要偏见的镜片掠过眼帘开启新的视野。

综上,我呼吁在汲取知识时,将同时具备优劣的自外摄取和内心观照结合在一起,用感官获知知识,用偏见审查知识,用内心确证知识,实现利用知识效率的最大化;同时,在从外界摄入知识时应加入主观能动性作用。就好比获知单摆的运动规律和波德莱尔的诗句风格,可以得自别人的传授,也可以在自行实验和品读诗句中自行领略。虽均为自外界摄入,后者却加入了主动的参与与切实的体验,为知识在内心最终的确认奠定基础。

在获取知识的路上,我们不能总依赖天降的甘霖,而应时时动手挖掘水源;但亦不能不抬头,时时感知外界的传授与馈赠。

03

为有源头活水来

假如我们把自身的知识储备比作一方清渠,知识的输入与输出便是那水流的涌动过程。要保证知识清渠的源源不断的活水,我们需明白真正的知识的获得不光在于外界的引流过程,自己的内心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中的有力发问,提醒我们保持谦逊,从外界摄入知识的必要。也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人是被抛入这个澄明之境”的,我们面对大千世界产生的陌生、好奇、困惑,是因为我们对不曾看过、经历过的事物一无所知,局限于封闭的小我。时间的绵延与纵深注定了外部世界有等待我们发掘的未知以丰盈自己“无知”的心。这种直接获得的最原始的“知识”是引入我们心渠的一汩鲜活的水流。

诚然,从外界引流的过程打开了知识单向的通道,但当我们只是不断汲取着外界的知识,是否能让这种活力常驻?我们是否体会到了“真正的知识”呢?

完全依赖他人的传授,我们或许会沦为知识的“搬运工”,忙不迭地将外界的知识转移进自己的头脑,从而忽略了内心对知识理解、质疑、更新的价值。我们如果只知摄入,好似在知识的外围以“观望”的姿态徘徊,真正的知识将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真正的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内心的加工,是内心赋予流水真正的活力。面对外界的知识,内心的反复揣摩、欣赏让我们对它们产生自己的理解。“真正的知识”是握于手中,被我们灵活化用的知识,绝不是一串干枯呆板的文字或数字。在理解之上,我们可以与知识建立更深切的联结,久而久之,让知识成为我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流水的常新需要内外双向的互通。当我们从外界获取了知识,是从零生一的过程。基于对知识的理解我们才能完成“化”的过程,便有能力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在自己的思考下的知识的“再创造”更加凸显了我们的巧思与智慧。我们迁移知识,让知识不再停滞,而是由一生二,直至无穷的具有流动性的扩充。也正是我们的内心将知识化为己用,使它拥有活力,我们不断拥抱新的知识,知识的活水又得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与升华。

当然,认识到心灵对于真正知识获取的价值,我们也不能盲目地摒弃外界——知识补充的基础,以免陷入盲目,导致的自我固化与我们从未接触新的知识本质上无异。因此,注重外界的滋养与内心升华的结合,知识的清渠将汩汩常新。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别人的传授”像那锤子的敲击,知识的基础在此之上架构;“水的且歌且舞”则不断赋予知识活力,我们不断地靠近真正的知识,丰盈自己,这离不开我们内心的智慧。

04

以我之心,窥探宇宙

孟子曾言道:“万物皆备于我。”这无疑肯定了自我与内心在认识万物的过程之中的作用。然而,似乎与其相对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通过外界摄入知识。但事实上,这两者并不矛盾。

真正的知识所谓何物?其所指不仅仅是对事物外观形象的认识,更是对事物本质与规律客观性的把握。因此无可否认的是,知识的客体来自外界。世间万物同处于一个物质系统之中,否认外界的存在不乏是对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否认。

同样,如今我们的知识体系中大多来自前人的传授。若无门捷列夫,则原子的递变性将隐没于世;若无马克思,则人类社会的发展将陷入空想的泥淖之中。因此,别人的传授是对知识的再加工,在人与人源源不断传递学识的过程中,人类的思想的以延续与发展,不断探索知识的前沿与高度。

然而,真正的知识绝不止于学识,更是人们与万物之间的联系,是内心所驱使的本能。这些对于事物的道德判断与价值,是人们生来便埋藏在内心之中的。这种知识并不止为了拓展我们脑中的学识,更使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出于如此的道德准则,我们才会对何为美丑、何为对错的差别取得准确的认识。这正是王阳明所言“无私欲之蔽”的内心,即是天理。这真正的知识不被欲望沾染,是人们对真我的坚持。

因此,人们的认知来自于自我与外界的碰撞与交融之中。在这样的碰撞中,如何将有价值的知识内化,需要内心的加持。知识从来只是独立于个人之外,使其内备于我们自己,需要内心保持开放与包容的态度,择其优者,使其成为自己脑中已有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完善自我的内在。

此外,在纷繁的外界中,如何保持清醒的自我,在与新知识的碰撞如何自洽,正是内心在重重知识的高墙之中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为人们点亮了理性以及人之为人的火把。聂赫留朵夫在腐败的社会环境中一度使自己跌到谷底,却依旧凭借内心对良知与道德的追寻抓住了光明的种子,找到了自我在社会中何以与自我和解的康庄大道。

但是以内心去探寻外界,并不是唯思想或天意的二元论或唯心主义。我们要做的,是高举理性的火把,在与外界的交融中,寻找光明,点亮人之为人与天地共存的高尚意志,去真正平衡自我与外在。正如陆九渊所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内心与外界绝不互相对立,取而代之的是,只有把握了内心的理性,才能掌握真正的知识的真谛,内化别人的传授,在外界中自洽。

于是,以我之心,窥探宇宙,找到真正的自我,点亮真正的知识之光。

05

沙砾与水晶

我们生活在一片由知识组成的沙砾之中。别人的传授是将外界的沙砾收集起来放在我们的掌上,而只有经过内心的打磨,这些知识才得以真正成为晶莹剔透的水晶,成为心中的智识。

广义上的“知识”指的即是浮于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的客观概念。这种“知识”是一种客观外部世界的概念化的知识。它们既包括“太阳是红的”这类理论的判断,又包含如同“人应当追求自由”的价值的判断。

对于第一类理论判断而言,外界的传授是可以完全的。外界递与我们的此类沙砾构成了我们对于外部世界客观的、工具式的认识。在此,此类坚硬的,不会被外界改变的定义的知识可以来自别人的传授,也只能来自别人的传授。它们是构成我们能够自此通过语言和概念的交互真正地了解世界的硬土。

于是,我们得以踏上这类坚实的,别人构建出的磐石去坚实地踏在大地上触碰更多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尘。

对于第二类价值判断而言,“别人的传授”便变得不再那么必要,甚至价值判断产生的唯一途径就仅仅源自于我们的内心。这类“价值的知识”相较于“理论知识”而言更加庞杂而纷乱,它们彼此之间总是发生碰撞和争吵,它们在外界的人笔下一次又一次流入我们的内心。这类价值判断并不如同理论知识一样成为坚实的地面,而是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中始终混乱无序地漂浮。它们总使我们在盘桓中陷入被浮沙遮蔽的境地,总是互相矛盾而愈演愈烈。此刻,如果没有经过内心最深刻,最长久的反复叩问和思索,没有经历过挣扎与反复确认的磨砺,这一群浮土将始终仅作为概念而虚无地存在于脑海中。真正的“知识”是一种价值的智慧的判断,是在内心磨砺后最终被烧铸而成的水晶一般澄明的存在。

这类真正的“知识”,即真正使我们成为人的智慧和智识从来不得自于外界的飘尘与浮土。

唐僧最终真正成为其人不是依靠任何外界的经文和知识,而是来自于心底生发的体悟。

这类价值是最终构筑出我们魂灵的存在,它们只在我们的内心中被灿烂地形成,最终成为水晶,指引着我们的魂灵遨游于无数浮沙之中。

06

向外汲取,向内反躬

从外界摄入知识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我们从每日新闻资讯中获取信息,从课堂讲座中汲取知识,从长辈的教导与耳濡目染之下习得道德与交往方式。然而,瑞典心理学家荣格却说:“向内发掘的人终将开悟。”似乎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他人的传授。

何为知识?知识似乎是难以穷尽的集合,小至简单的加减乘除,大至宇宙星体的运行规律,都属于它的子集。但我们大致可以把知识分为科学的客观规律,不同技能的掌握和对于道德,民俗与礼教等社会规范的习得。

当我们被抛入这个海德格尔所言的澄明之境时,这些知识于我们而言陌生而新奇,因而从外界的摄入与汲取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倘若仅是输入,我们不过是将这些信息与知识转为了记忆,其本身蕴含的意义却在这机械式的摄入下被消弭,被解构。然而真正的知识却不止于此,它是由外而内的理解与掌握,是内化于我后达到的和解与圆融,甚至是由内而外的生发。因此,我们需要向外汲取,更需要向内反躬。

当我们从外界汲取科学的客观规律时,向内反躬意味着内心对于知识的处理与加工。真正的知识远非那深奥晦涩的公式,而是隐于这些公式之下的原理与逻辑。只有通过推导,验证,实践,将主观能动性倾注于对于公式之下科学思想的挖掘,我们才有可能窥得前人研究者深邃的智慧,发自内心地认可并接纳那看似拗口深奥,拒人于千里的知识。不仅如此,正如波普尔所言科学的“可证伪性”,当我们对于摄入的知识加以思考与验证,也许会寻得矛盾与不合理处。此刻我们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化,发自内心的对于知识的推究赠予我们对真理的珍贵一瞥。真正的知识超越了真理本身,上升为质疑与反思的精神。

当我们接受长辈的谆谆教导与社会习俗的规训,向内反躬意味着将这些知识内化于我。只有当我们发自内心地认可,用心去体悟这些道德事理的浸染,它们才会从冷冰冰的文字和语言转化为内心的音符,在生命中轻吟浅唱。此刻,知识从他人说教式的传授,转化为内心由内而外的诉说。真正的教养从我的内心生长出来,与我融为一体。

由此可见,只有向外的汲取与向内的反躬并肩而行,相辅相成,我们才能从外界提取养料,以浇灌心灵之花的成长,从向内反躬中获取真正的知识。一味向外汲取只会沦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成为外界的留声机与回音壁,万物之灵长的高贵性被抹灭殆尽;一味向内反躬只会导致自守与狭隘,在作茧自缚的自得中,心灵高地却因缺少养料而贫瘠干涸。在这个意义上,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来自向内反躬,但也离不开外界的摄入,向外汲取。

在此我想宕开一笔,真正的知识一定被约束于由外而内的单向箭头吗?当我们的内心因汲取与反躬变得丰盈,也许某个时刻会从内心自然而然地生长出一些果实,我们称之为思想。这长于内心的果实倘若反诉诸于外界,不同思维的碰撞,将让我们在交互中收获真知。此时,真知又代表那些于灵魂有益的事物。

向外汲取,向内反躬,我们终将在内外的纠缠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并借此塑造成熟而坚韧的灵魂。

更多进步,一起加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