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大家徐文兵《知己》整理笔记(10)

 背后国文 2022-11-08 发布于江苏
本节在课堂上,徐老师提到了文化认同的事。他说,中国人华人的概念,已经不是一个血统的问题了,是一个文化认同的概念。夷夏之辩自古就有,汉人的有些东西,比如天干地支是跟彝族人学的,是一种文化认同的理念,是一种价值观的理念。传播中华文化不一定非要在中国,我到哪,那里就有中华文化。
我不由想到孔子说的一句话,在《论语子罕篇第九·一三》,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想居住到九夷去。有人说:“九夷闭塞,怎住下呀?”孔子说:“有外面君子去住,那还称什么闭塞呢?”
继续课程,关于腨,就是小腿肚子。《黄帝内经》的《灵枢·寒热》篇中有:“腓者,腨也。”
胫骨后面的肌肉是腨,系腘窝下胫后隆起之肉,似肠在内,故名腨肠。腓骨后面的肌肉是腓,又名腓肠、腓臑。腓者,肥也。也就是说,小腿肚子正中和偏里的肌肉是腨,靠外的肌肉是腓。
古人分得很细,是因为发现这两条肌肉不仅位置不同,而且功能和内在联系的脏腑也不同。腨居中偏内,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和经筋;腓偏外,属足太阳经,还受足少阳胆经的影响。作为临床医生,不了解这两个字的区别,就有可能导致误诊、误治,加重病人的痛苦。
腨和腓从两侧向中间交集合二为一,上下各有一个交点。上面的交点在腘窝下面,是个凹陷,中医称之为合阳穴,是从腰背下来的两条膀胱经的会合点。腰疼和腰肌劳损僵硬的人,往往会在这里形成一个筋结,按起来会很疼,按揉开能缓解腰背疼痛。
如果一个人总抽筋,但脚趾是温暖的,可以服用芍药甘草汤。
关于踝,中医对踝关节认识很深刻,基于对解剖结构及体液、血液循环的分析,中医清楚地标明了脚部力量和气血沿脚踝上行传导的内侧路线(足三阴经脉),也标明了腿部肌肉、肌腱下行力量传导的外侧和脚面路线(足三阳经脉)在脚踝的六个受力点(穴位)。换言之,脚踝会影响到肝、脾、肾、胆、胃、膀胱六个脏腑。
除此之外,脚踝还是奇经八脉中四条重要的经脉,即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起点。
所有关节都是气血供应不足或气血难以通过的地方,所以膝关节带护膝、腕关节带护腕,踝关节用袜子包裹、覆盖等都是常识。让踝关节着凉受寒,损害的不仅是脚踝本身,而且是全身,特别是小腹脏器。
人到中年以后,气血不足、受寒积累加上缺乏适量的活动,关节会逐渐变得僵硬,力和气的传导以及体液和血液循环都会变得衰弱,同时伴随着全身脏器功能的衰退。就脚踝而言,很多人的脚踝只能前后屈伸,左右活动的范围变得很小,几乎消失。
临床做脚踝检查时,会发现很多中年人的脚踝冰凉,关节周围都有局部肿胀或增生结节,轻微的触碰就会带来剧烈的疼痛。经过医生的手法按摩、推拿或针刺以后,其脚踝活动范围恢复正常,平素冰凉的手脚都会变得温暖。甚至女性的痛经和带下病,以及中老年人的花眼、失眠、漏尿、夜尿过多都因此得到了改善。这其实就是通过刺激脚踝相关穴位,使经络血脉得以通畅。
既然知道了这些,您还是穿好袜子,保护好脚踝吧!
如果崴了脚,记住不要立即去揉,可以先冷敷一下,等症状后一定要热敷。
关于趾,中医认为,五根脚趾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脏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大脚趾是肝脾,二三脚趾是胃,四脚趾是胆,小脚趾是肾和膀胱。
对于平时有贫血、月经漏下淋漓不止的人,可以用艾灸、按摩或针刺足大趾内侧指甲根部的隐白穴。对于平素脾气暴躁、易怒、易激惹、血压偏高的人,或月经量多、经期提前的人,可以刺激其足大趾外侧指甲根部肝经的大敦穴。
灰指甲一般好发于大脚趾。对于有灰指甲的人,中医认为是肝血不足、脾不统血、外邪相干,可以每天睡前用山西陈醋浸泡、外敷,配合内在调养肝脾,可以治愈疾病且没有毒副作用。
脚气俗称香港脚,医学上称之为足癣,系真菌感染引起。中医治病不以消灭、铲除病因为目的,中医治疗首先要建议患者穿透气、保暖的鞋袜,皮鞋和丝袜不吸汗、不透气,是最容易引发脚气的。其次,通过针刺、艾灸和中药治疗,改善气血运行,提高脚趾末梢的温度。最后,控制饮食,限制高营养品摄入,提高消化功能,清除、化解、排泄患者体内的湿浊,不再为患处真菌提供培养基和营养液。这种治病求本的方法才能治愈脚气。
中医的整体观念把脚趾与全身脏腑的功能状态紧密联系在一起,平素脚趾干燥,甚至脱皮、脱屑、干燥、皲裂的人,经过中医治疗调养以后,脚趾间或脚底足踵的干燥皮肤会变得逐渐湿润,甚至会出现糜烂、渗出和瘙痒,中医认为这是湿浊下流的排病反应。相反,本身有脚气的患者用了强烈的杀菌或干燥药物,特别是治脚气鞋垫以后,表面上脚气好了,但是随之出现了其它问题,中医认为这是封闭了邪气外出的道路所致,也是中医解释抗真菌药物的毒副作用的一种思路。
以上为第十部分整理内容,如有侵权,请速告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