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感到精神疲惫的时候,往往最先感到腿脚发沉无力。中医认为,脚,行气血,联脏腑、通内外,不同的部位分别投射着五脏六腑。所以脚又被称作是“第二心脏”。中医早就有“上病取下,百病治足”之说,即全身许多疾病可以从足而治愈。 一、生活中的小毛病,可按按这些穴位来调节 1、缓解咽喉干燥,按“照海穴” 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能缓解咽喉干燥、目赤、失眠等由于阴虚火旺引起的症状。按压感到酸、麻、胀就可以了,或是按压5~10分钟即可,每天3次。 2、脾胃疾病,按太白穴 在足内侧大趾根部稍微突出的骨头后面,有一个太白穴,不但能治疗脾功能异常时出现的症状,如夜里睡觉老流口水、舌头两边有齿痕、腹胀,消化不良、手脚冰凉等,而且还能治疗身体困重疼痛。揉太白穴有个方法,就是用大拇指的内侧多硌它,这样健脾的效果才好。 3、辅助治疗口臭便秘,按内庭穴 在脚第二、三趾的趾缝正中略后一些(约半横指)的地方。可缓解因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等症。用拇指指端稍稍用力按压,以有酸胀感为宜,每侧按压3分钟。 4、揉大脚趾——辅助治疗眼干 中医认为,“肝主目,肝开窍于目”,也就是说,肝是主管眼睛的,而肝经起于大脚趾,所以,经常刺激大脚趾可以加强肝经的气血,从而滋养眼睛,缓解不适症状。 4、健脑养肾,按涌泉穴 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脚掌前部1/3处、脚缘两侧连线处。主治肺系病证,大便难、小便不利,以及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在晨起和睡前时,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力气揉20~30次。 5、转脚腕——辅助降血压 昆仑、申脉、金门、丘虚、解溪、中封、商丘、太溪等穴位,都在脚踝周围,在转动脚踝时,可以刺激这些穴位,对高血压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同时可以减缓身体老化速度,还能灵活骨关节。 转脚腕的方法很多,可以盘坐在床上,一只手握住脚踝,一只手握住脚掌,缓慢转动;也可以坐在椅子上,脚尖着地,以脚腕为轴进行转动;一般每次左右各转100下,早晚各一次。 二、每天跺跺脚,坚持1一个月,4大好处不请自来 1、闷气没了 脚底下很多穴位,包括太冲穴,中医认为的消气穴都在那里,你拼命地跺它,那些郁闷的气都通通消掉了。 2、手脚冰凉没了 中医叫做阳随阴降,跺脚可以把气往下引,跺完脚后,脚上都热乎乎的,气血下行了,所以觉也好睡,胃也不胀,手脚冰凉的问题就解决了。 3、肾气强了 脚跟与人体的肾经关系密切,跺脚实际上是刺激了肾经穴位。人过了30岁后肾气就变得虚弱,肾阳不足,往往有怕冷畏寒、足跟冷痛、下肢浮肿等症状,跺脚就可以补助肾气,以促进肾气的通阳气化作用。 4、小便通畅了 从中医角度来说,小便不畅是由于膀胱气化不利所造成的,而脚跟外侧即是膀胱经所循行之处,如果坚持跺脚就可以健运膀胱,便会使小便通畅起来。 跺脚很简单,人人都会。穿着平底鞋,双腿交替用力跺地面,用把一个空塑料瓶踩扁的力道即可。跺脚时除了腿部抬起、跺下需要用力,身体其他部位保持放松。一般跺脚3~5分钟,以跺到脚发麻、发热、发胀时为宜,此时会全身发热,全身感觉很舒畅。 |
|
来自: Guojun2002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