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晚可能有利好

 投研帮 2022-11-08 发布于北京

今天证券日报发布了头版文章,有段话刷屏了:

近期A股市场疲弱的表现是对利空因素的过度反应,而这种过度反应是通过机构投资者传导的。

目前,我国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比重已大大提升,其资金实力也已今非昔比,但不少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存在短板,特别是对市场热点和行业估值的判断存在短期化倾向,不能发挥市场压舱石、定盘星的作用。

在遇到风吹草动时,需要主流投资机构维护大局,引领方向,发挥应有作用。在此,我们呼吁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担起引领价值投资的主体责任,主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持续发展的局面,挺起A股的脊梁来!

其中这个“挺起A股的脊梁”,堪称点睛之笔。

其实这篇文章前面还有很长一段,大概是说美国经济很糟糕,但是股市却长牛。美国的主流投资者深知,股市保持活力对于吸纳全球资金、化解其经济矛盾是有益的。

反观我们,经济增速全球领先,各项措施保驾护航,一看股市,打扰了,走错片场了。

所以:机构投资者不识大体,没有格局。

A股的机构投资大头是公募,公募在过去三年飞快发展壮大,未来居民财富转移的大趋势也大概是通过公募基金来完成,但是的确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去年各种公用事业基金梭哈新能源的奇葩场景,这种风格漂移在未来可能是监管层重点打击的对象。

不过A股是不是有效地在反应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局面,这个就看破不说破了。

起码上自头部千亿基金经理,下至账户余额不足5万的散户,对政策的研究和跟踪简直不要太紧,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市场马上跟风转向买房地产,临近破产都能给你买出新高。

说回市场。

今天凌晨三点,美联储将会公布1月份的货币政策会议声明,是近期比较重磅的事件。有三个看点:第一,是否会预告3月份正式开始加息?当前市场预期3月份加25个点。

第二,什么时候开始缩表?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达到了9万亿美元,市场预计的是加息启动之后,下半年开始缩表。

第三,如何看待今年通胀和经济前景?这点我认为最重要,直接影响到大宗价格,以及市场的中期预期。

这会儿纳指期货涨幅2%,看来是认为美联储不会采取过于鹰派的动作,只要不加50点,靴子落地,明天情绪就能稳住。

不过国内的各种稳增长的政策得在两会之后才具体落实,从当前流出来的各省市的GDP目标来看,22年全年GDP增速大概在5%~5.5%之前,如果是靠近5%,很可能政策对旧经济只是托而不举。我认为托而不举的可能性更大

市场在一季度大概率会维持偏弱势的状态,做大级别择时的话,一季度末是比较关键的时间节点。年前会越来越平淡。

昨天有个小伙伴说看我去年都看好成长股居多,怎么现在突然认为价值股更具备看点一些了?

我之前阐述过,每年市场的风格都是外部大事件综合决定的,XX科技行业的公司,增速40%,既可以给50倍,也可以给100倍,看决定因子是什么。

决定因子有多种,要么是大的外部社会性事件(半导体国产化、疫情、新能源车等),要么是大的宏观经济现象(大宗疯涨,或者是居民收入增加带来对奢侈品的购买),或者是大的交易现象(基民持续入市,推动公募重仓股左脚踩右脚等)。

比如5G刚出来的时候,做基站PCB的公司能在大熊市中后期启动,两年涨幅10倍。之后萎靡两年,开启腰斩,现在又能碰上汽车电子概念,再次翻倍。

过去三年成长股所面临的环境,既有场外的因素,也有场内的因素。场外是流动性宽松,场内是别的行业增速都很拉垮,景气度稀缺。

这些外部环境都面临改变的可能,尤其是场外的流动性,我们自然就不能用过去的眼光来看问题了。

长者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市场总是沿着边际改善的方向,寻找新的故事。大部分成长股没有新的故事,也不能说边际变好,甚至会变差。(当然新能源车里有些技术升级的方向,之前这篇文章《一个悄悄走强的行业》里也介绍过)

这就是我站在今年,会相对更多地从价值股里寻找机会的原因。

当然最近发现部分房地产链条的增速一般,我也在修正方向,比如寻找疫情修复下带来的机会,优先看看哪些公司过去两年被疫情伤害最深,但依旧保持营收快速增长,那么利润的修复只是迟早的事情。

作为投资人,被固有的观念给蒙蔽双眼,是非常可怕的习惯。错了再改都没关系,但不能丧失主动求变的行动力。

.......

今天就聊这么多,明天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