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啥,才可以让自己学得更好

 靠谱的阿木 2022-11-08 发布于河南

做啥,才可以让自己学得更好?

拿语文中的作文来说吧。昨天我看了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的论述,让我写文章深受启发。叶圣陶先生说:

要写好作文,只有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要使生活向着求充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

思想的起点是实际上的困难,因为要解决这种困难,所以要思想;思想的结果,疑难解决了,实际上的活动照常进行;有了这一番思想作用,经验更丰富一些,以后应付疑难境地的本领就更增长一些。思想起于应用,终于应用;思想是运用从前的经验来帮助现在的生活,更预备将来的生活。所以我们要经验丰富,应该有意地应接外物,常常持一种观察的态度。这样,才能见环绕于四围的外物非常多,都足以供我们认识、思索,增加我们的财富。我们运用着观察力,明白它们外面的状况以及内面的情形,我们的经验就无限地扩大开来。

培养情感。遇悲喜而生情,触佳景而兴感,本来是人人所同的。我们可以从经验、思想上着手。有了真切的经验、思想,必将引起真切的情感;成功则喜悦,失败则痛惜,不特限于一己,对于他人也会兴起深厚的同情。而这喜悦之情的享受与痛惜之后的奋发,都足以使生活愈益充实。

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走在这条路上,再加写作的法度、技术等等,就能完成作文这件事了……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

基于此,我们可以说让生活充实起来,才能让自己学得更好、记得更牢。实践证明有效果的学习没有轻松的,有效果的学习都是耗费心血的。什么是有效果的学习?就是让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脑子里随时待命,在你以后遇到问题时,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

有效果的学习,需要具体怎么做?

第一,反复阅读。我一向推荐学生反复阅读课本,是因为目前大多数老师都忽略了课本,我们要回归课本,才能有效掌握与回想基本事实、基础概念或例题解法等。

第二,定期练习。我们在阅读过一段文字或听过一堂课后,常常需要通过一道简单的小问题来“考考”自己,才可以巩固所学、强化记忆(课本上的练习题、习题ABC和复习题就是最好的问题集)。我不支持大家一口气就搞定巩固练习;因为定期练习才可以防止遗忘,强化检索路径,而且对于保存你想要掌握的知识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

第三,交叉学习。有研究表明,只有在你做一件事情的中途或者是多件事情交叉在一起做的间隔时间,你才会感觉“生疏”,才会去费脑子主动思考。这样的学习效果才会更持久、更有助于我们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第四,合意困难。在课堂上,我是臭名昭著的“挖坑”人,挖坑的目的只是想在教给你答案前,你先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哪怕在尝试中你犯下了一些错误,也无关紧要;关键是反复地试错可以练就你“敢于挑战”的本领。一旦你也能熟练地从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提炼出基本“规则”,你就更有希望在陌生的情境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了。

第五,自主检测。在判断自己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时候,我们都会被各种错觉干扰。但你不必担心,考试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自己学到了什么。不管学习什么新知识,都需要把已知作为“建模”的基础。考试正好给我们提供了巩固基础查漏补缺的机会。

第六,分类细化建模。分类是研究问题的前提,细化是知识关联的纽带,建模是迁移应用的桥梁。通过分类,我们可以先将知识有序归类,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新知识表达出来,把它和已知联系起来。据实证研究表明,人们越是能把新知识和已知关联起来,越是能诠释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就越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新旧知识间的关联越多,就越有助于记忆。假如你能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那么你就能更好地掌握复杂的知识。

每当你学到新东西时,大脑都会发生改变:经验会被一点一滴地存储起来。不可否认,每个人的天资不同,但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通过开发心智模型,来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换言之,影响智力水平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你本人掌控的。了解这一点之后,你不但可以用失败来证明自己确实努力过,而且还能从失败中获知更多的信息,知道自己是应该更加努力,还是应该尝试其他方法。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你感到学习非常吃力,那是说明你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犯错误并改正错误,其实是在搭建通往高层次学习的桥梁。

在学习这个问题上,到底谁的建议最为有效呢盲从盲信是不理智的,光靠直觉经验也是愚蠢的。经验直觉告诉我们:只要在某件事上花的时间足够长,学习起来就会更快、更轻松,学习效果就更好;但据有关研究证明,事实恰恰相反——学习时间的长短并不能用来衡量掌握的程度。连续多次阅读只是空耗时间,好处少得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浪费了宝贵时间,还错过了使用耗时更少且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前年(2020年)开始,我就经常问我的学生:假如你平时上课全勤,也一丝不苟地做了笔记,看了课本,还画出了关键段落。考试前也复习了笔记,在里面画出了重点,然后把笔记的重点和课本的重点内容也都看了好几遍,直到觉得能背得滚瓜烂熟才停下来。可考试成绩出来,却还是太差连班级平均分分数线都没够上。出现这种情况,你会咋想呢?……谁也怪不着,只能怪自己听了听起来是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建议,而忘记了自己才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我曾说过“学习节奏和学习策略很重要,自己会找就不要跟别人去跑,动手之前先想好。”每次学习过后:

  • 你有没有用每章的基础概念测验过自己?

  • 在看到诸如“自然数”“分数”“有理数”“无理数”这样的概念时,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定义讲出来?

  • 在阅读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把课本中的知识要点转化成一系列问题,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试着解答这些问题?

  • 有没有在阅读时试着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

  • 有没有找找课本外的例子?

假如所有的答案都是没有,那么你的学习就是无效的。你就根本没有去想过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等到考试的时候,也就会发现自己想不起来关键概念,也不能在出现新的问题时灵活运用这些概念。

正如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和他的两位同事指出的那样,“对要用到的东西一无所知,是不配谈实用的”。知识、概念性的理解、判断以及技能都是要靠慢慢积累才能获得的东西。只有在练习新技能的同时,付出努力、展开思考,并在心里演练,成果才会显现。精通一件事情,既需要掌握已知,又需要清楚如何运用已知。平时学习主动关联,做题才能找到关系。很可惜,现行的教学模式很少引导我们去想“怎么想到,怎么关联,怎么去做”,大多数学习时间都是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

第七、定期检索反思。检索花费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既能让我们看到什么是自己知道的,什么是不知道的,然后我们就可以判断以后要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的环节上,加以改进;也能够让我们回想起已经学过的东西,并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方便我们在今后进行回忆。除了检索,对于学习来说,反思也同样重要。

在出生后的所有事情上,人们都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经历获得一种必不可少的知识。反思会涉及多种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或是早期的训练内容,把这些和新体验联系起来,借助观察和思考,预先演练你下次可能采取的不同做法。要想确保新知识在需要时派上用场,“你首先要记住在特定情况下需要担心的事情,然后花心思钻研。这样在情况紧急、没有时间思考步骤的时候,你才能靠条件反射做出正确的举动。一遍遍地回忆,一遍遍地练习,这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此,我们可以在学习的时候经常自问:

啊,发生了什么?

哦,我是怎么做到的?

嗯,怎样才能更有用?

呐,下次我要采取别的什么方法吗?

一个人对已知掌握得越好,他就越能用有创造力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当然,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亚里士多德在论述记忆的文章中曾这样写道:“反复回忆一件事情可以增强记忆。”练习检索可以将知识学得更扎实,检索也是复习,但是注意,这不是一个几小时的重复复习,而是有计划有节奏地定期复习。但凡需要大脑记住、需要在将来回忆的东西,都可以用到它。把学习与练习间隔开来分期进行,让两者之间隔上一定时间,这样做就能让学习成果更加显著、记忆更加牢固,能有效地形成习惯优势

间隔多长时间才够?答案很简单:只要练习不是无意义的重复就可以。从最低限度上说,间隔的时间足够出现一点儿遗忘就对了。练习环节中间出现一点儿遗忘是好事,只要它能让人更加努力地练习就行。关于这一点,有科学家研究发现,睡眠似乎在巩固记忆的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在两次练习间至少间隔一天应该是不错的做法

第八,建构整体网络。学习总是建立在已知基础之上。一般来说,我们都是通过与已知建立联系这种方式来解读事件和记忆事件的。长期记忆的容量基本上是无限的。你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可能为新知识建立联系

由于长期记忆的容量颇大,所以关键是要有一种能力,让你在需要的时候锁定并回忆已知。回忆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对信息的重复使用(保持检索路径不会被忘却),也取决于你是否建立起了强大的检索线索,因为它能重新激活你的记忆。

阶段性地检索所学(周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有助于强化记忆间的联系,也能强化回忆知识的线索。练习难度越大,收效才越大。重复进行费力的回忆或是练习,有助于把所学的知识整合成心智模型。在心智模型中,一套彼此相关的概念能被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它能适应随后的各种环境,并发挥作用。我们要学会主动把所学的知识用在以后的新环境中,试着自己想出答案,而不是坐等别人给你答案。即便有时你会犯错,只要有纠正性反馈就没问题。效率的本质取决于我们领悟周围世界的能力,以及衡量自己表现的能力。

如果你感到学习很难,这很正常。请记住,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多,你学到的东西才越深刻、越牢固。提取基本原则,构建结构。在学习新资料的时候,时不时地停下来问问自己其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规则是什么。描述每个概念,并回忆相关要点,哪些是重要的概念,哪些又是支撑的观念和细节?如果你要测试自己对主要概念的理解,你会怎么描述它们?把这些核心概念组合在一起,你能想出什么样的框架?

结构无处不在,我们可以把它比作树、河流或村镇。树有树根、树干和枝杈,河流也是一样;村镇包含街道与街区、住宅、商店与办公楼。村镇的结构解释了这些元素彼此间是如何联系的,让整个村镇生机盎然。如果没有结构,这些元素只是零散地分布在空旷的大地上,村镇会不复存在。提取重要的规则,将它们整合到结构之中,我们将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诀窍。这就是建模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改变我们的大脑,为大脑建立新的连接,还可以扩展我们的能力。

我相信,我们所做的事情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我们有能力做什么。成长没有捷径,只有我们做的事情越多,我们能做的事情才会越多。保持一种成长心态,你也会接受这个道理的。

最后总结一下,想要精通某事或达到专业水平,除了基因遗传和环境文化,我们还必须拥有自律、勇气,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去通过持续、有目的的练习和反复的应用,才能达到精通的水平。请记住,一定要掌控自己的学习。或许你没学过如何做,但你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而且最终结果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你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重要的学问通常是有一定难度的,你会遭遇挫折,这是努力的标志,不代表失败。挫折伴随着奋斗,而奋斗可以积累专业知识。努力学习会改变你的大脑,创建新的连接,建立心智模型,扩展你的能力。你的智力在很大程度上由自己的控制,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困难会因此而变得有价值。

其实,说到最后,我也不知道你可以做什么?但这就是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底层逻辑。你看出来了吗?

注:[1] 心智模型一词的首次提出是为了表达复杂的概念性表征,例如对电网或汽车引擎运行机制的理解。在这里延伸指代那些有时被称为“模型图式”的东西。[2] 合意困难指在学习时故意给自己制造的麻烦。它造成了短期学习难度提高,但从长期看能提升学习效果。 “学习中的合意困难”源自文章R. A. Bjork & E. L. Bjork, A new theory of disuse and an old theory of stimulus fluctuation, in A. F. Healy, S. M. Kosslyn, &R. M. Shiffrin (eds.), From learning processes to cognitive processes: Essays in honor of William K. Estes (vol. 2, pp. 35-67) (Hillsdale, NJ:Erlbaum, 1992)。这个概念似乎是反直觉的——把一项任务变得更难能让人学得更好、记得更牢?[3] 有关穿插练习的研究,见M. S. Birnbaum, N. Kornell, E. L. Bjork, &R. A. Bjork, Why interleaving enhances inductive learning: The roles of discrimination and retrieval, Memory &Cognition 41 (2013), 392-40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