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人来自东方,考古学上有四个证据

 万物史话 2023-05-30 发布于北京

文/梁云

秦人本是中国古代东方还是西方,抑或南方还是北方的民族?《礼记·王制》把中国古代民族分成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秦人属于其中哪一支?史学界长期以来有“东来说”(或“东夷说”)和“西来说”(或“西戎说”)的争论。

“东来说”的依据是:秦和殷一样有玄鸟降生的传说;嬴姓部族历史上多居东方,比如黄国就是嬴姓,在河南潢川;徐国也是嬴姓,在江苏徐州、安徽泗洪。在邳州发掘的九女墩大墓,年代属春秋晚期,铜器铭文有“徐王之孙”,应是徐国王室的墓。所以秦人是嬴姓,也是东方民族。秦人自称为帝高阳颛顼之后,并祭祀少昊,少昊是东夷民族的祖先。

“西来说”的依据是:秦先祖“在西戎,保西垂”,秦与西戎通婚,秦杀马祭祀,秦人的屈肢葬等。

有几位考古学家,比如俞伟超先生,主张“西来说”,因为秦墓有大量屈肢葬,还有洞室墓。所谓屈肢葬就是人埋葬的时候,股骨(大腿骨)和胫骨(小腿骨)是折叠在一起的,股骨和胫骨夹角小于90度。秦人大量流行屈肢葬,这样的埋葬方式和周人不一样,周人下肢是伸直的。从考古上乍一看这是个很重要的证据,但仔细再梳理考古材料会发现,秦的上层贵族,如秦公以及高级贵族不用屈肢葬,采用的还是仰身直肢葬,这是后来我们从考古材料中总结出来的。社会中下层流行屈肢葬,这说明秦人这个共同体,上层和下层来源可能不太一样。秦的洞室墓,是挖一个竖坑作为墓道,在坑壁里掏个洞室,然后把棺材放进去。这是战国时期流行的,是后来才出现的,不能用来追溯秦人早期祖先的来源。

秦的洞室墓和屈肢葬(毛家坪M1025,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资料)

比较而言,“东来说”较系统,理由也更充分,并且在近年考古发掘中得到了证明。这些年,我们发掘了一些早期秦文化重要的遗址,我们可以通过地图先把地理空间了解一下(下图)。刚才提到甘肃礼县县城旁边有个西山坪遗址,北边有个鸾亭山遗址(祭祀遗址),东边15公里有个大堡子山遗址,这些是比较重要的。在甘谷县城西25公里有个毛家坪遗址,位于渭河南岸。在渭河北岸支流有个清水县,县城北侧有个李崖遗址,它们都在甘肃东部。毛家坪、李崖在渭河流域,属于黄河水系;礼县在西汉水流域,西汉水往南流入嘉陵江,是长江水系。中间隔了一道秦岭的余脉。早期秦人活动和秦文化分布的范围还包括关中的西部,汧河和渭河的交汇处有个陈家崖(或魏家崖)遗址比较重要。总的来说,早期秦人活动在关中的西部和甘肃的东部。

早期秦文化的重要遗址

秦人“东来说”在考古学上有几方面的依据:

1. 人殉与人祭

周人不流行殉人,商文化墓葬里流行殉人。周人很可能自周公开始把商代这个陋习革除了,因此周人还是很伟大的。周文明可以说是中国人文主义的开始和发端。所谓“仁”,就是“人人”,即把人当人看,“二”在金文中是重文符号。孔子“仁”的思想,就是要把人当人,不能把人当牲口、当动物。商代很明显没把人当人,所以大量地殉人。周人姬姓的贵族墓、诸侯墓中很少见到殉人,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极少,比例极低。商文化还有人祭现象,祭天、祭地等祭祀活动中把人用作牺牲。秦人继承了商文化的特点,高等级的贵族墓是流行人殉的,并且屡次用人祭。这是秦人和商文化关系密切的一个证据。

凤翔秦公一号大墓殉了188个人,墓道里殉了20个人,椁室周围二层台上殉了166个人,椁室周围生土台阶上放置了166具殉人,内侧有72具棺、椁齐备的“箱殉”,有自己的随葬品,可能是姬妾、近侍;外围有94具薄木棺盛敛的“匣殉”,可能是家内奴隶。殉人棺椁盖板上有朱砂书写的文字编号,说明当时等级森严,下葬时秩序井然。根据残存头发丝检测,殉人死于砷中毒,即服用砒霜而死。这么多人殉葬,如果他们内心极不情愿,强烈反抗,是很难实施的。所以,我怀疑很多人主观上愿意从国君于地下,甚至以此为荣,全社会也认可这种行为。《秦本纪》记为“从死”,而不是“殉葬”,是有原因的。《史记正义》说秦穆公与群臣一起喝酒,喝得高兴了,就说:“生共此乐,死共此哀。”子车氏三良当时就允诺答应。穆公死后,他们都从死。可见从死在秦国社会流行时间很长、范围很广,不限于奴隶。流行这种习俗的社会,其习性、风貌如何?可以想象一下,君主在臣民心中肯定被奉若神明。

秦公一号大墓殉人(采自雍城考古队资料)

《秦风·黄鸟》是很有名的一首诗: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惟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惟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惟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呢?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一代雄主,豪杰之士。他死的时候,子车氏的三位良臣从死殉葬。秦国的人很惋惜,抱着一种很悲怆的心情作了《黄鸟》这首诗。“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桑、止于楚”,这是诗经的风格,反复咏叹。谁从穆公殉死?子车奄息。子车是子车氏。秦人往往用马车来命名,比如大骆是一种马,衡父也是用车衡来命名,子车就是子车氏。“惟此奄息,百夫之特”,“特”在古文字里是指牛,特祭就是用一只牛来祭祀,百夫之特意指百里挑一,一百个人才能挑出这么一个贤良之士。我的微信名字就叫“百夫之特”,因为我在毛家坪挖出了子车氏的铜戈。几千年前的东西落到我手上,这是缘分。

“临其穴,惴惴其栗”,走到他的墓坑跟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秦公一号大墓深25米,站在墓坑边上真会头晕目眩。25米相当于8层楼倒扣过来,就那么深。

秦穆公虽然很有作为,但是秦国早期一些落后的习俗没有被彻底革除,比如殉人。他死了之后,秦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当时的君子就说:“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后来果然是这样,一直到秦献公才喘了一口气,到孝公的时候才翻身。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的二号墓是“中”字形大墓,东西两条墓道,东墓道为主墓道,二层台上殉7人,填土中殉12人。大堡子山秦公墓比秦公一号大墓年代要早,相当于春秋早期。

大堡子山M2

我们在礼县西山坪发掘的西周晚期秦贵族墓葬,编号M2003,是长方形竖穴墓,出了三件铜鼎,墓主人不是屈肢葬,而是仰身直肢的葬式。因此,拿屈肢葬作为秦人的来源证据是不充分的,其高级贵族还是直肢葬。这座墓的南北墓壁上开有壁龛,也殉人。殉人耳部还有玉玦,相当于耳环,其身份和墓主人比较密切。所以,秦人的杀殉之风由来已久,有长远的传统。这种习俗到秦献公的时候才被废止,秦献公即位第一年就废除了从死从葬的习俗,“止从死”(《秦本纪》)。北大收藏的竹简《周训》里说,因为中庶子反对秦献公的改革,所以秦献公就把中庶子给废掉了,中庶子可能是秦献公的太子。这个史料是我们以前所不了解的。仔细想想这个事情,其实是很蹊跷的。中庶子的反对有传统礼俗上的依据,因为从死从葬是秦文化由来已久的传统,想一朝之间把它革除肯定会有阻力。所以,北大收藏的竹简记载这个事情也很重要,对我们理解从死从葬习俗很有帮助。

我们在礼县大堡子山遗址还发掘了一个乐器坑,此坑是把三件镈钟和八件甬钟、编磬埋进去之后,在这个地方再挖一个人祭坑,然后杀人祭祀。这是春秋秦人的习俗。同时期的国家,比如姬姓周人的国家是不采用这种习俗的,鲁国的贵族墓根本见不到殉人,晋国的墓葬也很少见到殉人,但秦国大量用人殉葬,杀人祭祀,说明秦人还是保留了东夷或东方民族的野蛮习俗。

大堡子山乐器坑及人祭坑

2. 腰坑、殉狗葬俗

腰坑是在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底部正中的位置再挖一个坑,可能是长方形,也可能是圆形的,坑里有时候会殉人,但更多的时候会殉狗。有人会问这个坑是干什么用的?它相当于奠基坑。现在建楼要举行奠基仪式,古代修建大型建筑时会挖一些奠基坑,挖墓也属于土木工程,为了安抚土地神,就要挖一个腰坑殉牲祭祀。对西北民族来说,狗是牧羊人忠实的朋友,人和狗的关系非常密切,西北土著文化里很少见到殉狗,几乎不见。但环太平洋地区的东方民族喜欢殉狗,犬祭和犬殉的习俗非常普遍。秦人墓葬里流行腰坑和殉狗葬俗,这是“东来说”的直接证据。比如李崖的西周秦墓墓底很明显有个圆形的塌陷,这就是腰坑,里面殉狗;有时候填土里也会殉狗。

李崖M9腰坑及填土中殉狗(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资料)

看看礼县西山坪、大堡子山墓葬的平面图和剖面图,可以知道在贵族墓里腰坑殉狗很普遍。大堡子山秦公墓里也带有腰坑,腰坑里埋一件黄色的玉琮,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周礼·春官》中说“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这个腰坑为什么埋玉琮?因为腰坑相当于奠基坑,古人相信天圆地方,玉琮外形是方的,中央后土的颜色又是黄色的,所以黄玉琮是献给土地神的最好祭品。

大堡子山秦公墓腰坑出土玉琮

3. 车马殉葬特点

秦人贵族的车马殉葬方式和周人是大不一样的,不要小瞧这个文化特点。秦人世代是驾车的,是车夫,所以他对车马是很讲究的。秦人对青铜器可以不在乎,做得很粗糙,陶器也很粗糙,但对车马,尤其是车子一丝不苟。秦人的车马殉葬特点完全继承了殷墟商人的那一套做法,和周人大不一样。这是秦人东来的另一个证据。

先秦时的贵族才有车,一般庶民或平头百姓是没有车的,而且车要维持,要养护可不容易。养车就要修车,当时没有橡皮轮胎,轮子都是拿两根木头制成的,跑的时间长就损坏了,轮辐可能会断,因此是要养的。造车是个手艺活,是古代的高科技,集冶金、皮革等百工于一身。“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这是《周礼·考工记》里的话。所以,古人对马和车很讲究,尤其是贵族,在他的主墓附近往往有车马坑。在车马坑里,周人和商人、秦人车马埋葬的方式不一样。

秦人的车马殉葬,车与马在坑内放置成使用时的驾乘状,车马是不分离的,马不离车,车不离马,多辆马车纵向排列。而且墓坑里一般都不随葬车马器,驾乘状态、使用状态的马车,车马器应该出土在它使用的位置上。

我们先看看殷墟的车马坑,马车按使用状态来埋葬。两匹马拉一辆车,马的前面有衡,马之间的构件叫车辀,后面是车舆。马在系驾的位置上,很明显,殷墟的马车是马不离车,车不离马。

殷墟车马坑(上 郭家庄M52;下 梅园庄M40)

再看看秦墓的车马坑。有四马拉一车的,四匹马都在它们驾乘的位置,两骖两服(外侧的两匹叫骖,有左骖右骖;内侧的两匹叫服,有左服右服),都在其系驾的位置上,这叫驾乘状。这是秦人车马的埋葬特点,完全按照使用时的状态。所以,秦人的车马埋葬方式完全继承了殷墟,和商人、商文化是一致的。而且文献记载,秦人祖先曾经给商王当过车夫,驾过车。

秦人车马坑(凤翔孙家南头K3)

我们发掘的甘谷毛家坪的车马坑,编号K201,算是一个中型车马坑,10米长,3米宽,一共埋了三辆车,东西向。它有个规律,马头和车辀都朝东,马在东,车在西,都在系驾的位置上。主车是中间这辆,它只有两匹马。不是马多了,车的级别就高。中间这辆车两匹马的身上有皮甲,皮甲上有彩绘的纹饰。第三辆车是殿后的,叫属车或副车,是驾四马的。在坑的西北角有藤条编的筐子,里面有绵羊和山羊的头,可能是祭祀用的。这个车的主人是子车氏家族的人,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出秦人车马埋葬的方式。

秦人车马坑(甘谷毛家坪K201)

周人的车马埋葬方式与秦不一样。如山西曲村的晋侯墓地,有东西向长方形的晋侯车马坑,中间一道生土隔梁将其隔开,分为东部的马坑和西部的车坑,东部埋了100多匹马,西部埋了6排48辆车。这两种埋葬方式明显不大一样。晋国是姬姓周人建立的,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晋人的车和马是分开埋葬的,是按闲置状态,而不是使用状态殉埋的。

山西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

4. 商式风格的陶器

在清水李崖遗址,我们发现了19座西周时期的墓葬,出土了商文化风格很浓的商式陶器。最典型就是陶鬲(下图:1、2),它带有强烈的商式鬲风格,口沿是方唇,裆部是分裆的,这在殷墟的陶鬲里很多见的。厚唇的陶簋(下图:3),在殷墟也是比较多见的。还有折肩的大口尊(下图:4)。这些都是商文化风格的陶器。李崖遗址发掘之后,我们觉得秦人“东来说”已尘埃落定,因为原来一直没有发现具有如此浓厚商文化风格的器物群。

清水李崖西周墓出土的商式陶器

有的人会问,李崖这个墓地没有出土文字资料,凭什么说它是秦人的?实际上,我们做考古学的不一定非要靠出土文字资料,没有文字也可以研究它的来源出处。李崖的墓葬在很多细节方面与后来的秦墓是一致的。比如墓中死者人骨的头向西偏北;它有窄长形的墓坑,其墓坑长宽比达到2∶1;腰坑里殉狗,狗头的方向和人头的方向是一致的。这些与后来的秦墓在细节方面都是一样的。所以,虽然器物上有变化,但它们应该属于同一个文化、同一个人群。而且从历史地理考证上来说,李崖这个地方就是“非子封邑”的所在地。

周墓罕见殉人,商墓则多见殉人;周墓一般无腰坑,殉狗少,商墓带腰坑,殉狗的比例比较高;周人车马殉葬,车马分置,商人或殷遗民的殉葬车马坑是车不离马,马不离车;周人墓葬陶器的组合以鬲、罐为主,种类及数量较少,商人或殷遗民墓葬陶器种类及数量较多,有鬲、簋、盆、罐等。从这几方面来看,秦人和殷遗民关系密切,可以说是广义上殷遗民的一支。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史记·秦本纪》

这是《史记·秦本纪》的正文。说秦是帝颛顼的后代。颛顼的孙女叫女脩。“女脩织”,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玄鸟生了一个蛋,女脩吞了这枚卵,然后就怀孕生了一个儿子叫大业。

《史记正义》及三家注说,颛顼是黄帝之孙,号高阳氏,大业是皋陶。《索隐》说:“秦、赵以母族而祖颛顼,非生人之义也。”这句话怎么理解?秦人为什么认为自己是颛顼的后代呢?这是从母亲的世系往上追的,按照母家的世系就追溯到了女脩,所以认颛顼为他们的始祖。“非生人之义也”,即不是按照父系来算的。《索隐》中说:“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其族也,则秦、赵宜祖少昊氏。”这句话意思很明显,秦人同时也认为少昊是他们的先祖。这又是按照什么来算的呢?是按照父系。所以,秦人既认少昊,也认颛顼。为什么说秦人认少昊呢?《史记·封禅书》主要讲帝王祭祀,讲到秦襄公立国以后,建立了西畤,“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自认为祖先是少昊神,少昊就是白帝。

讲到秦人的祖先颛顼的时候不得不引用考古材料,就是80年代在凤翔的秦都雍城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这是目前发掘规模最大的先秦古墓,是韩伟先生主持发掘的。长300米,深25米,挖了十年,发现280多个盗洞,挖到底之后小件出了3000多件。可惜该项考古报告一直没有出来。

这个大墓出土了一些秦的石磬。磬是古代一种悬挂起来的乐器,可以敲击发出乐声。秦的石磬三个边都是凹弧形的,这是不见于东方列国的一个特点,东方磬的边是直边。石磬上刻有字,第一个字是“汤”,叫“汤汤氒商”,“氒”就是厥,汤汤就是水流的声音。古代的乐曲有《高山》《流水》。伯牙鼓琴,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汤汤”和“洋洋”意思一样,都形容流水。商就是有商音。古代有五音,宫商角徵羽,商音在五音里是比较高亢响亮的。

“汤汤氒商,百乐咸奏”,就是各种各样的乐器一起演奏,气氛非常热烈。“允乐孔煌”,音乐非常热烈,“孔”是非常,“煌”是热烈的意思。“假虎载入”,假虎或者柷敔是一种虎状乐器,有的学者说是用木头做的老虎,背上有齿状的铻,可以止乐。一首曲子快演奏完了,要用某物来止乐,它就是止乐用的乐器。“又(有)O载羕(漾)”,“O”就是一曲最后的章节,尾声;“羕”是荡漾的意思,余音荡漾。

“天子匽喜”,天子是谁?肯定是周天子,当时能称天子的只有一人。这说明周天子到了秦国雍城这个地方。匽喜就是宴请的意思,这是宾语前置,即匽喜天子,秦公宴请了天子。“龚(共)桓是嗣”,“龚”是秦共公,“桓”是秦桓公,“是嗣”指继承。就是说周天子很高兴,承认了秦国国君继承秦共公和秦桓公的君位。诸侯即位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才是合法的,否则就是非法的,当时程序礼仪上要有这个环节。

这个国君是谁?呼之欲出,他是共公和桓公下面一代,我们一查资料,是秦景公。秦景公在位40年,时间比较长,也是秦国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年代属于春秋晚期。

“高阳又(有)灵”,帝颛顼号称高阳氏,秦公自己的石磬铭文里说,他的祖先神颛顼或者高阳在上天显灵。“四方以鼏(宓)平”,意思是秦境内四方得以安定,像鼎的盖子一样平坦。

秦景公一号大墓石磬铭文,这是考古学材料里的内证,即秦人自己认为的始祖就是帝颛顼。20世纪80年代发掘的材料可以证明司马迁说的没错。两千多年前,司马迁《秦本纪》第一句话即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所以,我们做考古的,越发掘越做工作,越觉得司马迁的伟大,越觉得司马迁说的是对的,越对他产生敬畏之心。他不但大方向是正确的,连细节都是对的。颛顼是东方民族,都城在帝丘,也就是河南濮阳。很多学者认为,这是秦人本来就是东方民族的铁证,因为他们是颛顼的后代。

还有学者想得更深。如陕西的古文字学家王辉先生,认为石磬上的铭文也可能是秦人攀亲,因为东周的时候有造神运动,各诸侯国都想和上古的英雄人物、上古的五帝攀上亲,拉上关系。秦人为了把自己和戎狄区分开来也要攀亲,这些铭文不是真实的历史反映,而是自己编造出来的一个神话。

秦人一直自恃是华夏文明的一员。说秦人是戎狄其实没有太多的依据,秦人和西戎一直是世仇。不管怎么样,秦公一号大墓发掘出的这个材料对理解《秦本纪》第一句话非常有帮助。

玄鸟到底是什么鸟?秦人降生的先祖神话和商人非常类似。《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人一位女性的祖先简狄,洗澡时也是吃了一颗玄鸟下的蛋,就生了商人的始祖契。玄鸟就是黑色的鸟,这黑色的鸟到底是什么?《楚辞·离骚》王逸注:“玄鸟,燕也。”因为燕子的叫声是“乙嗌”。伯益也是取这个名字,和燕子的叫声有关系。有的学者说就是燕子;还有的学者说不是,燕子太弱,秦人尚武勇猛,祖先图腾不可能是燕子,应该是鸷鸟类的猛禽。持这种主张的,就是挖秦公大墓的韩伟先生,他是我们陕西考古界的前辈。

这个金箔饰片(下图)是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的秦公墓里流散出去的。大墓被盗得非常惨,很多文物流散到法国,被法国人收藏起来了,被吉美博物馆和一些私人藏家收藏。这个饰片很明显是鹰形或者鸱鸮形的。鸱鸮是什么?猫头鹰。现在中国人认为猫头鹰是不吉利的,但远古的时候没有这种观念。西方认为猫头鹰是智慧的化身,“黄昏夜色降临的时候,智慧的猫头鹰才刚刚起飞”。西方的文化很崇拜猫头鹰,在西亚和中亚的文物中猫头鹰并不罕见,东方文化从汉代以后认为鸱鸮是不吉利的。


1994年韩伟先生去法国游历,在法国收藏家戴迪安家中见到一批来自甘肃礼县的金箔饰片。这批东西参加了法国大皇宫的年展,并出版了《秦族黄金》图录。韩伟专门撰写了介绍和研究文章。这些金箔边缘上有钉孔,金箔富有延展性,需要锤揲才能成型,锤揲的痕迹很明显;它有模子,冲压之后锤揲,形成现在的样子。它原本可能被钉在什么东西上,有的金箔片上还残留木头的痕迹。韩伟先生认为,这是钉在秦公的棺材板上的。秦人所谓“玄鸟降生”,崇拜的就是这种猛禽,而不是燕子。

后来我们逐渐清楚了它的功能。这个饰片长度有50厘米,一共出了四对八件,一左一右,它是马胄上的饰片。甲和胄有什么区别?甲是披在身上的,胄是头盔。当时马身上是有马甲的,马甲主要以皮革鞣制而成,讲究的话,皮革上会装钉青铜或黄金的饰片。马头上也有马胄,也钉有饰片;这种饰片钉在马面颊的左右两侧,正好成对。四对就是四匹马的马胄,当时一辆战车恰好驾四匹马。所谓“驷马难追”,就是指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这种看法受到其他考古材料的启发,比如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有芮国诸侯的大墓,墓葬里出土了青铜饰片,不是鸟形,但大体轮廓外形相似,出土时是和马甲、马具放在一起。梁带村的这个饰片是铜的,钉在马胄上。由此,我们反过来推测大堡子山秦公墓的金箔饰片,也应该是马胄上的。秦国比较夸张,用金片子来装饰马甲。金片防御功能比较差,主要起到标志身份等级的作用。除了鸱鸮形的之外,还有其他形状的金箔片,可能是人或马皮甲上的饰片。所以说当时秦公气势不凡,身披黄金甲,腰悬金柄铁剑,座下的四匹马都蒙着金甲,视觉上给人的冲击力是很震撼的,这是当时显示他身份地位的一种手段。

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史记·秦本纪》

这里讲到大费,大费就是伯翳,也作伯益。伯益帮助大禹平水土,舜就赐给大禹玄圭,玄圭就是青黑色的玉圭。“禹受曰:'非予能成’”,这不完全是我的功劳,“亦大费为辅”,也得益于大费的辅佐。这是讲伯益的功劳。“帝舜曰:'咨尔费’”,咨是一个语气词,“赞禹功”,你帮助禹平水土,“其赐尔皂游”。“皂”指黑色,“游”是旗帜上的飘带。“尔后嗣将大出”,你的后代将兴旺发达。“乃妻之姚姓之玉女”,为什么是姚姓之玉女,有没有人思考过这个事情?“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秦人的祖先是善于调驯鸟兽的,驯马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业,养马是古代的军国大事。

这里要注意一下,皂游和玄圭都是黑色的东西。这不是偶然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服饰尚黑,这是有传统、有来由的。“妻之姚姓之玉女”。《说文解字》说:“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舜出生在姚墟,是姚姓,那么姚姓之玉女和舜之间很可能是有关系的,也许是帝舜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大费。“舜居蒲坂”,帝舜主要活动在山西,在河东。秦人早期的时候和费这个地方有关联,费在今天山东的费县;和山西也有关系,因为娶的女子是姚姓,应该和舜有姻亲关系。看地图的话,山东的费县在临沂市,位于山东的东南,这有可能是伯益的始封地。因此,很多学者认为秦人的祖先是东夷的一支也是有依据的。

2007年,朱凤瀚老师去香港见到了尧公簋,这件青铜簋对探索早期晋文化、晋国早期都城有重要的意义。这个簋的形制一点都不稀奇,是西周早期常见的样子:竖棱纹,双耳,耳下面再带两个小珥,圈足,饰兽面纹、涡纹、夔纹。关键是它的铭文里说:“[插图](尧)公作妻姚簋,遘于王命昜(唐)伯侯于晋,唯王廿又八祀。”尧公就是作器者,因此叫作尧公簋。尧既是地名,也是人名,尧活动的地域在哪里呢?尧都就在山西襄汾的陶寺,在那里发现了大型的龙山晚期的古城——陶寺文化古城。我的大师兄何弩先生在那儿长期主持工作,他认为陶寺就是尧都。他的自信就像我们说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一样,虽然没有文字方面的确证。尧也是地名,在中国山西襄汾这个地方有一个人自称尧公,他的老婆姓姚,是不是证明了姚姓——这是帝舜的姓氏,老家在山西?这从西周早期的金文就能得到印证。

尧公簋及铭文

其实,考古学家更关注铭文后面这句话。“遘于”,意指正好碰到,那么正好碰到什么事儿?“王命唐伯侯于晋”,王——周王,西周早期的王,到底是成王还是康王,争议很大,现在还没有定论。“命”即册命、分封的意思。“唐伯侯于晋”,唐伯是谁?晋国第一代开国之君是唐叔虞,周成王的弟弟。《史记·晋世家》里说,周成王小时候和唐叔虞一块儿玩,周成王就拿一片桐树的叶子削成了圭的形状——古代册命的时候都要有圭——把这个象征圭的东西赐给他的弟弟叔虞。唐叔虞因为他手上的纹路像虞字,所以名虞,他在兄弟辈里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二。成王说我封你为诸侯。天子无戏言,后来就把他封到了唐地,因此被称为唐叔虞。唐伯和唐叔是不是一个人?当然不是。伯、仲、叔、季,叔是老三,唐伯是老大。那么唐伯和唐叔是不是有关系?肯定有关系。唐伯是唐叔虞的大儿子。晋国的开国之君是唐叔虞,第二代就是唐伯,他还有一个名字叫晋侯燮父。周王把他改封到了晋这个地方,所以他就改称“晋侯”了。燮父曾辅佐过周康王。“唯王廿又八祀”,王的第二十八年。这里争议也很大,有学者说是成王的二十八年,这与夏商周断代工程有关联,涉及成王的纪年,成王的纪年又关系到康王的纪年,这就很复杂了。我们这里不讨论。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史记·秦本纪》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为什么叫费的人特别多?肯定和山东费县有关系,因为当时的人名、族名、地名都是有关联的。“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这里头时间上断档太多了,大费相当于大禹时候的人,大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而到了他的玄孙费昌——玄孙是第四代孙,怎么就到了夏桀?所以,玄字不能解释为第四代,而是“玄之又玄”之意,不知道多少代。玄孙遭逢夏代的末代之君夏桀,去夏归商。秦人的祖先似乎脑袋后面有反骨,永远都投奔胜利者,所以秦人能发展壮大。他们一点都不教条,一点都不顽固,见谁赢了就投奔谁。“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商汤大名鼎鼎,商朝的开国之君,“御”字很重要,驾车的意思。我们做考古的人解读文献就要像刮探方、刮灰坑一样,一遍又一遍,真是要咬文嚼字。“以败桀于鸣条”,商汤灭夏,鸣条之战是很重要的,这说明当时的费昌是给商汤驾着车,战胜了夏桀,商汤当时是有战车的。

那么考古发现是这样的吗?中国古代的战车能早到夏末商初的时候吗?中国古代完整战车的最早发现是殷墟时期,即商代晚期,与商代初年前后相隔近二三百年。商代早期还没有完整的战车发现。所以,很多学者认为,马拉战车在中国出现,就是从商代晚期开始的,而且和北方青铜文化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之前有没有这方面的蛛丝马迹?也是有的,比如,1996年在河南偃师商城发现了车辙的印子,呈凹槽状,长14米。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就是说车子的轨距必须统一。偃师商城的轨距是1.2米,轮牙(轮子与地面接触的面)宽度20厘米,不可能是马拉战车。我亲手发掘过秦人的车子,轮牙的宽度一般5—6厘米,轨距一般到2.56—2.67米。轨距1米多,马没法拉,除非是双辕车,但当时中国不可能有双辕车。有学者推测,这个车辙的印子是人力推车或者牛拉的载重车。不要小看马拉战车,马拉战车的出现对中国古代社会有巨大的影响,交通和战争方式都因此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甚至有学者认为,周人能灭商,就因为他的战车部队已经成为主力兵种,军队建制比商优胜。

“大廉玄孙”,这个“玄”也有可能是指第四代。“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鸟的身子说人话?“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帝太戊是商代早期的一位王,商汤之后的第四代,仲丁的前一代。“吉,遂致使御而妻之”,秦人是祖祖辈辈善于养马,善于驾车,秦人的主业是“车夫”。

关于“鸟身人言”,有学者认为“鸟身”后面应断句,因为“鸟身”不是指鸟的身体,而是人身上有鸟的文身。古代民族非常流行文身,俄罗斯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的古墓,冻土层下挖出来的干尸身上文着鹿和各种怪兽,所以秦人身上文着鸟是很正常的。“人言帝太戊”,有人告诉了帝太戊,“帝太戊”后面断开:“闻而卜之使御”单独成句。这样读起来是不是就通畅了?所以文献断句不同,意思就截然不一样。

这当然是一种解读。如果按照中华书局的标点本,是否就完全不可解呢?那也不是。在有关上古民族起源的记载里,神话与传说往往杂糅在一起,这些神话传说有其文化寓意,不能一概视为荒诞。前面讲到秦有玄鸟降生的传说,并以鸟为图腾,所以秦的先祖在传说中是人首鸟身,或鸟身人言,这是完全有可能的,甚至能得到考古材料的印证。

秦咸阳宫殿遗址曾出土一块空心砖残块,阴刻一个神人图像,仅存右半身,头戴三个山形的冠,应是“三维冠”;圆脸、阔口、八字胡,右耳挂一曲体青蛇,右臂曲肘上举,手如鸟爪,有两趾;前方有一凤鸟,张口含珠,长冠后展,其下与神人连接处似乎有一谷纹玉璧;凤前还有张开的鸟尾。这块砖被命名为“水神骑凤”空心砖,是很妥帖的。《山海经》中北海之神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与砖画基本一致,差别仅在于后者骑凤,而不是践蛇。但凤凰也是神灵出行的坐骑,屈原《离骚》中就提到过。因此,砖画所刻应是禺强的形象。禺强既是北方、北海之神,又是水神;他是黄帝之孙,字玄冥,和颛顼是兄弟,也是颛顼的助手。《淮南子·天文训》说:“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按照五行学说,北方、水、黑色、冬季都是一体的,所以颛顼又是黑帝。秦人自认为是颛顼的后裔,对颛顼的祭祀可能比较特殊,在自家宗庙里举行。因此,在秦都咸阳宫殿或宗庙的建材上刻画颛顼及其助手的形象,既是认祖归宗,也有宣扬秦得水德的用意。神人胸部正中有三根纵向平行线,两侧又有斜向上的平行线,表现的是胸椎骨和肋骨,类似于X光透视,是一种典型的与萨满教巫师有关的艺术传统。

“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这句话特别重要,说明商代的时候,秦人辅佐了殷王朝,世代都是贵族。只不过到了周初的时候站错了队,头领被周人杀了,后来又再度崛起。

下面我们讲到《秦本纪》中比较重要的一段话。“其玄孙曰中潏”,中潏以后,秦的世系是完整的,没有缺环。“在西戎,保西垂”,这个话很简短,意思却不明朗。“在西戎”就是在西方吗?“保西垂”,字面理解是西方的边陲,具体指哪儿呢?很多学者理所当然就认为,这个西垂就是秦人兴起的地方,在甘肃的东部。有学者比如林剑鸣先生在《秦史稿》里说,这是保商王朝的西垂,即渭河流域的关中。还有学者认为这个西垂在山西,我个人倾向于山西。

晚商时期,商人的首都在安阳殷墟,殷墟的地理位置在太行山东麓偏南一点,紧靠着它的西边就是山西,所以,说山西中南部是商王朝的西垂完全讲得通。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山西南部地区戎狄是很多的,《左传》说唐叔虞封到山西的时候“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就是模仿了夏代的制度,又沿袭了当地戎狄的习俗,这是晋国始封时期的国策,说明当时的晋国是有大量戎狄的。

“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左传》里也是这样说的。晋国“拜戎不暇”,初建国的时候要赶紧和周围的戎狄打交道、拜山头,因为晋国刚开始地方百里,势力还小,必须先和地方部族搞好关系,生存是第一要位。我个人倾向于中潏“在西戎,保西垂”是指在晋南,具体位置应该在山西临汾盆地。

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恶来”,一代生一代。“恶来有力,蜚廉善走”,文献比较夸张,说恶来能手裂虎兕,把老虎、豹子都撕了。老虎吃人,恶来力气大到能手撕猛兽,古人这么牛?我不太相信。“蜚廉善走”,据说是飞毛腿,日行千里。我的理解是蜚廉善于驾车,跑得快。后来蜚廉成为古代的风神,又和风结合在一起,《离骚》里说天帝出行时随从里就有蜚廉。“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蜚廉、恶来父子俩都是以他们的本领为殷纣王卖命,助纣为虐,是殷纣王的心腹大臣。所以,秦人本是商的贵族,商王朝不灭亡还好,一灭亡,其地位就急转直下了。

《史记·殷本纪》说“(纣)而用费中为政”。秦人的祖先老是加一个费字,有学者说非子的“非”也是通费,费中可能就是蜚廉,说法不一。“费中善谀”,善于阿谀奉承,“好利,殷人弗亲”,殷人不喜欢他这个人。“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喜欢背后说人坏话,“诸侯以此益疏”。这两个人都为商纣王卖力。蜚廉是商代历史中的人物,后来被演绎成风神。汉代画像石里有蜚廉:鹿的身子,蛇的尾巴,长两个翅膀。南阳汉代画像石里,前面有个人手里拿个东西,后面有个拿着灵芝的人在逗引蜚廉。汉代人相信蜚廉就是风神,汉武帝时曾经在长安建蜚廉馆。
简史专栏
上古史话 | 考古发现 | 分子人类学 | 古代神话 
人物志 | 姓氏寻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