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边读书,边临证”有感之二十 :曹颖甫治阳明大热(赖海标)

 中医缘的图书馆 2022-11-08 发布于内蒙古

民国经方大师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载:江阴缪姓女,予族侄之妇也。自江阴来上海,居小西门寓所。偶受风寒,恶风自汗,脉浮,两太阳穴痛,投以轻剂桂枝汤

桂枝二钱,芍药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二片,大枣三枚。

汗出,头痛瘥,寒热亦止。

不料一日后,忽又发热,脉转大,身烦乱,因与白虎汤:生石膏八钱,知母五钱,生草三钱,粳米一撮。

服后,病如故。次日,又服白虎汤。孰知身热更高,烦躁更甚,大渴引饮,汗出如浆。又增重药量为:

石膏二两,知母一两,生草五钱,粳米二杯,并加鲜生地二两,天花粉一两,大、小蓟各五钱,丹皮五钱。令以大锅煎汁,口渴即饮。

共饮三大碗,神志略清,头不痛,壮热退,并能自起大小便。尽剂后,烦躁亦安,口渴大减,翌日停服。

至第三日,热又发,且加剧,周身骨节疼痛,思饮冰凉之品,夜中令其子取自来水饮之,尽一桶。因思此证乍发乍止,发则加剧,热又不退,证大可疑。适余子湘人在,曰:论证情,确系白虎,其势盛,则用药亦宜加重:

继用白虎汤原方,加石膏至八两,余仍其旧。仍以大锅煎汁冷饮。

服后,大汗如注,湿透衣襟,诸恙悉除,不复发。

本案可以说基本上是通过不断加大白虎汤中的石膏用量治愈的。

白虎汤伤寒温病均非常重视的一条方子,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76条:“伤寒,脉浮滑,以表有热,里有寒(邪),白虎汤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第7条也有论述: “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是治疗阳明气分热盛的主方,为临床常用。

白虎汤方中石膏是君药,味辛性寒,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石膏除寒凉外,因具有辛味,还有能行、能散的特点,所以石膏能透表,达邪出表,不至于因其寒凉而使表郁冰伏。石膏需重用才能显效,张仲景白虎汤中用了一斤,近代的张锡纯先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一卷认为“石膏是以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他善用石膏发热疾病,曾治一病人用石膏达数斤之多,人送绰号“张石膏”,他还善于将中西药结合在一起使用,如退外感高烧用石膏加上西药阿司匹林以增表散之功,名为“石膏阿斯匹林汤”。

各种《中药学》教材都提到“生石膏入汤剂宜先煎”,认为:“矿石类药物,因质坚而难煎出味,应打碎先煎,以便有效成分析出”。古代名医先贤中,善用石膏者首推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共载含石膏方剂17首,即越婢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越婢加半夏汤越婢加术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大青龙汤风引汤厚朴麻黄汤木防己汤文蛤汤麻黄升麻汤竹皮大丸,以石膏入汤剂的方剂均未要求石膏先煎。除仲景外,民国以前诸医家用石膏也多不要求先煎。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石膏中的主要成分“含水硫酸钙”是基本不溶于水的,高温下更是如此。因此,本人用石膏也是不要求先煎的。

本案发病是因偶受风寒,出现“恶风自汗,脉浮,两太阳穴痛”等太阳表虚证,投以轻剂桂枝汤即诸证悉除,但一日后出现阳明热证,很可能是患者本为阳盛之体,服桂枝汤后表证虽除,但里证浮现。本案患者使用白虎汤症减后反复发作,甚至病情逐渐加重,石膏用量也从八钱加至二两,后又加至八两方才汗出身凉告愈。笔者不才,思考本案患者一直汗出不畅,应为里热兼有表郁。虽说石膏味辛有一定辛散作用,但因其性寒制约表散,仅靠石膏一味难于内清外散,虽说加大石膏用量是一途,是否可酌加薄荷、香豉、蝉蜕等药以疏散表郁,透热外出更佳?抑或加用升降散以疏散气郁?抛砖以引玉,求教于诸位方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