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梅著名老中医洪新甫

 荆楚文史哲 2022-11-08 发布于广西


▲李正阳题
 
大医精诚
----黄梅著名老中医洪新甫轶事

十年前,时参编《黄梅县著名老中医》工作,征得洪老之子洪志先生首肯,并提供洪老先生平事迹和当年数册亲笔医案。

目睹这珍贵的一手资料和那依稀散发着墨香的医学笔记,我等如获至珍。虽纸张已然泛黄,笔记封面亦被磨破,但文字书写工整,记录详尽有加。深为洪老先生的敬业治学精神、高尚医德及精湛医术所折服,也令后学者汗颜。 

因其专业性较强,此文仅撷取精要对洪新甫先生事迹做一梳理,以纪念其对黄梅中医药事业的贡献。
洪新甫(1884-1966),生于黄梅县下新镇。时家事已贫,他生而羸弱,其母盛夫人劳瘁多病,乳水不足,用炒米作糊喂养,致幼多疾病。七岁入塾就读,性极聪颖,日识百字,过目不忘,蒙廪生熊寿九先生甚为赞誉。

仅读一年,身染重疫,废学卧病七年。至十五、六岁,又患疟疾,骨瘦如柴,腹大如鼓,气息奄奄,几致不起。时家境益窘,其父杏农公已弃“举子业”(注:学考科举功名),改学医术,将谋营生,嘱其于卧床中,寻读医书。

他默诵心维,见服鳖甲煎丸剂治己疾屡用不效,改用鳖甲醋炙研末,取名独胜散,以酒冲服。经一段试服,竞显疗效。不久腹胀逐渐消尽,精力日有起色。父睹状惊喜,他亦大受鼓舞,愈益钻研医术,于卧病中得具习医基础。

1903年,其父在本镇中湾河街开一小药店,取名“培元堂”,门诊卖药,他随同工读。 夜则挑灯钻习医书,深更始息。间与父参详诊务,常有新意,为父首肯,多见疗效。渐独自出诊。邻里间积有信任,时获薄酬。诊室所入,母以布袜储存之,为家中籴粮之需,如是者有年。
1908年 ,他进城为三叔醉六公治病,并延孔垅名医陈忠铭先生来县主诊。在诊脉处方中,先父待侧参议,洞中窍要。陈先生大为惊异,许其精知医道,当即邀赴孔垅诊所助诊,他亦企慕陈名,愿往从诊度师。

陈嗜鸦片,日晏至午后始兴。门有候诊者如市,均由他应诊处方。入晚得与陈就疑难病例质询请益。暇则开卷自学,陈亦倾诚解授,艺乃益进。

至晚年80以后,犹屡为儿辈道及,自孔垅归后,见一家老小,非变计无以图存,意将迁店进城。但日食尤艰,捉襟见肘,遂筹划邀亲族凑成一个十股互济会,共集铜钱并向亲友借贷,凑成资本。

于1916年在县城正街武圣宫前开设“洪培元药号”,医药兼备。 至1924年,他在县城西街设店应诊,后因战事迁避东乡土桥铺,抗战胜利后回县,至1950年加入医药卫生社,“洪培元药号”延历30余年之久。
自1916年进城行医后,他医名日著,应诊者络绎不绝,他尽皆一一精心诊治 。
对疑难重症,均有手录医案记载病情及处方心得,至晚年犹有钢笔手抄精选本。几十年来,每于险病投药后,辄寝食不安,必候病家回报,如释重负。遇天阴雨雪,诊务清闲时,即温读医书,钻研不倦,乃至辞世之前。

对阅过的医著古籍,均有圈点眉注。临症亦不泥守古方,随症施治。病人就诊时,必详询年龄、职业、居地、家境、饮食、嗜好及病史等,明辨病因,始出治方。

他常说“凡病皆有起因,而病情又有异同,有病类似,而因不同;亦有因相同,而病有异。无非因人的体质、生活习惯、气候环境等有所差异。如辨证稍有差池,必多贻误。为医须参知天时、人事,综合治疗,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将致顾此失彼。”因此常能对症下药。

对于危难久病或时令急症,看准病因,则大胆用药,起死回生。例如,下新邻居帅德三,在赣为官,患恶疾三年不愈。回县就诊于孔垅陈忠铭先生,半月后,陈转荐找他。他审视确诊为阴盛阳衰之症,又索阅江西前医处方,均误于“富家致病多由阴虚”之俗念,具用滋阴抑阳方剂,致愈治愈恶。
他断然改施温阳化阴之法。帅惧药躁,拒不敢服,幸其妻姜氏,早疑前医有误,有劝小试,帅勉强用之,状如品茗,两次仅服一小盅。入夜剧痛骤减,竟安然酣睡。遂索要大碗,连服三帖,旋愈。帅喜谓他“何以大胆用此热药?”他云“治病须应遵守古训,但不可拘泥于句下,有是病即用是药。”一笑而罢。

又如城内正街帅保和药店主帅某,六月间徙患时症,延医误诊转剧,帅德三举荐他应诊,见患者席地僵卧,四肢冰凉,神昏脉微,自汗吐利,异常危急。他辨证为少阴脱阳即就其店抓撮附子、干姜、炙草等煎服,立见平和。

患者自求卧床索事,俄又恶寒盖被,虽肢温汗止,而吐泻仍作,经按脉复诊,知里寒未尽。遂复方加焦术、砂仁等四味,服后即得安睡,再投以六君子汤加姜、附等,一剂渐愈。由此他的医名不胫而走。

他常于痼疾久治无效或临急缺药之时,善于单方治疗,出奇制胜,能以小物治大病。  
在抗战期间避居土桥铺时,出诊大牯岭乌珠尖深山中,一陈姓老者因嗜酒患重温热症,已着殓衣待尽,他用路旁鲜括蒌之汁急救得苏。又在停前金寨为七旬老妪出诊,荒郊深夜,患者已处弥留,他急命其家人将庭院中之芭蕉根取鲜汁灌服复苏。此皆在缺医少药时,用偏方急救,徐图施治,辄取成效。

他除善用偏方单方治久病急病外,更能用经方治少见病和常发病。 而用力最勤,特具心得的,尤为温病。温病为古今最常见多发病,古代医籍统称“伤寒”,非现代伤寒的范围所及,其种类甚多,有风湿、瘟疫、秋燥、冬瘟乃至肺炎、脑炎、腮腺炎等。皆因内伏邪热、外感风寒所致。然临症脉治,亦判然有别。

而《伤寒论.风温篇》未立主治之方,仅示以禁用汗、下、火、攻等法。如辩证不慎,极易误诊,将致变证百出,重至促亡。他在漫长的临床实践中,得出两条重要经验:首先要求辨证论治严密,不可稍有大意;其次由张仲景所示禁法,摸索出仿千金方之葳蕤(玉竹)汤为主治之方,活人无数。并著有《温病之研究》和《温病证治宜忌歌括》,是多年来用中药治疗温病的心血结晶。
抗战时,藕塘角农户邓某,婚后不久,陡染伤寒,医者疑为肾阴水亏,投以滋润补阴之剂,转至危殆,僵卧门板待殓。他往诊,知其初感风寒,邪热内蕴,热邪内结。治宜开结散痹,投葳蕤汤加括萎、枳实、薤白、砂仁,频频服用,天明时患者复苏,再进香砂和胃法二剂而愈。

又1952年冬,县城化南门黄老师之妻,产后患伤寒冬温重症,因产后不宜发表,又忌清凉,施治极为棘手。他以解表清里法,用葳蕤汤加减方,服一剂霍然速效。

一月后,有人著文批评此方药凉,违反产后之禁,将致赵某后无生育,他未予置辩。两年后,赵连生两男,他始云:“古云医者意也,医贵随症施治,古方活用,如圆珠在手,不可拘泥产后宜温忌凉之戒。”似此症例,不胜枚举。他的医名,更擅长妇产科,凡痛经、经闭、不孕、血漏、崩血、妊娠吐血、习惯流产或其他杂症,无不药到病除。

又武汉市青山区罗女士,结婚十余年不孕,1964年秋,由省卫生厅介绍,偕其夫同来黄梅求治,经他半年的系统服药调理后,解除痼疾,喜得妊娠。1966年秋,夫妻二人怀抱周岁胖婴专程来梅叩谢,闻先生已逝,挥泪返汉。
自进城行医后,他即于临床实践心得,录存医案。中经战乱迁徙,散失颇多,断续不全。80岁后,利用在家应诊余暇,将手边尚存的医案,加以系统整理,按病例归纳,为经方、验方、偏方和土方几大类, 并于卷首自题四言小序云:

医为仁术,首重公心。贡献集体,方利济人。

私传秘籍,湮没无闻。有党领导,德业日新。

取长补短,钻透研深。推广疗效,报答人民。


1965年,湖北省卫生厅精选他历年医案,载入《湖北中医医案选集》第一、二、三各卷行世。

他从医是在贫病交迫之中,深受疾病缠身之痛苦;而贫穷求治,更是艰苦万分。因此毕生对待病人疾苦,看作是自身之疾苦。凡遇病急求诊,不避昼夜、寒暑、饥饿、疲劳,无论远近,均力疾驰救,乃至送医送药,减免药费。在加入医药卫生社以前的几十年间,店铺门前挂有一方木牌,上书“穷苦药费减半,赤贫送诊送药”,由此行善,流誉城乡。

当时乡人,有谐称他为“洪心佛”者。盖平日性慈爱,以助人为己任。不仅行医为然,至于急人所急,不计酬报,亦不乏多例。1952年大年初二,化南门外石某来店问症发药,诉说除夕夜全家仅吃老公鸡煨汤,起妻当夜发病昏迷,求开药急救,他警觉此病口述难信,须临床诊视,方知底细。
令石带路往诊,石惊慌急阻,言家穷无钱请先生。先父执意前往,果见其家徒四壁,儿女尚幼,且有待哺婴儿。其妻以洗衣为生,常年忍饥受寒。嘱往店中取药,并云“不收诊金,不收药费”,煎服后,覆被而安。

又县城正街,有位周姓姑娘,因受刺激,突患疯魔,寸丝不着,满街乱跑,其父母因无钱诊治,相抱痛哭。他闻知,亲往寻访赠送药丸两大包,连服一月,女病痊愈,不久就到九江参加了工作。此类雪中送炭,不请送诊之例,不一而足。

他常云救兵如救火。每遇急诊重症,常致废寝忘食。在县城、土桥或入山避寇暂居,凡寄寓之处,求诊者门庭若市。每日晨曦初露,他即往预约的病家或重病处复诊,从不留餐。日午返寓,速进蔬食后,又诊视候诊病人,直至黄昏,入夜,常久不成寐,反思日间重症,揣摩对策,必矣有回报始安。 

抗日战争后期,他在土前铺设店应诊多年。当时局势混乱,绑票勒赎之事时常发生。他家寄寓于五里之外的岳母家中,路僻人稀,遇天雨或徒步外出时,偶尔亦独宿店中。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他于睡梦中听到后门有人叩门求诊甚急。医责使他不避吉凶,于惊恐中看门迎诊。来者是由一 位壮汉扶持的青年,面带病容,举止文雅,操外地口音说:先生不要惊慌,我是来治病的,深夜来访,自有隐故,先生不必详知。我们深知先生为人,绝无加害之意,更会受到我们的保护。

在诊毕取药离店时又说:两三天后,我再来复诊,可否?今夜之事,不必外传。这一夜,先父通宵未眠 ,想着来人是何身份?“保护”又属何意?自省平日与人并无隙怨,居出行宿从未受到意外之惊扰,看来人之举止,定属好人,又不便打听。

两夜之后,他叫返店的徒侄外出借宿,他独留待访。果然,不速之客夤夜又如约而至,已是无人扶持,略说病已好,特来复诊致谢。来人奉银圆一块,称作诊金药费,强令收下,并自报家门,云姓郑名重,是共产党。日后难免还有打扰,望多保重,言时表示亲切信任之意。

他送他出门时,遥见暗中影绰绰很多人影晃动。尔后也还有几起夤夜求诊者,多于他独宿店中方至,对此他从不向外透露半点。直到解放后,他才首次问及蔡琼、葛青天等老革命同志,得知郑重确有其事其人,为当时黄梅、广济一带地下党负责同志,不幸英勇牺牲。通过这件事情,他初知共产党不乏饱学识才之士,对共产党有一个模糊的认识。
1949年4月,黄梅解放。大军进城前几月,家人均避居长岭乡下。一天,吴宗铭表兄来对他说:蔡琼县长请你回城替霍副县长治病,叫你不要害怕。共产党有政策,保证你的安全。他如约赴诊,蔡县长亲自接待,陪他替霍副县长看病处方,对他讲了一些基本政策,劝他回城为人民服务,带动全县医界。他遂携家搬回县城正街,又挂出“洪培元堂”招牌。

他看到解放军纪律严明,军民亲如鱼水,不愧仁义之师。当时年已古稀,决心以有限年月,为老百姓在本职上贡献一份力量。函请县内有名望的中医来城,自费招待留于店内,协商筹办县中医联合会;1951年又发起邀约城内部分中医药同仁,在正街建立了黄梅县第一个合作社组织“城关镇医药联合诊所”,后改称“中西医药卫生社”,1952年均改为国营卫生所。

1958年他在县人大和常委会上多次建议,筹建中医进修班,旨在培养提高区乡中医队伍素质,使歧黄之道后继有人。县里拨给专款、房舍,他又推荐张行柏、陈灌园、王树国等老中医为专职常任教师,主讲自编的内经、伤寒、金匮、本草、妇幼等各种教材,又聘请资深的中西医名士作专题讲座。

由于有了较系统的中医理论知识,又辅以西医学理论的传授,学员逐步具有系统化的医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医疗技术骨干队伍,为全县各地医疗卫生院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还常在县政协会议上提出筹建中医医院的设想,他与省卫生厅曹水清厅长书信来往密切,探讨有关事宜。1958年,省厅鉴于黄梅有以他为代表的中医药技术骨干队伍,批准在我县建立了黄冈地区第一所专业中医医院。他担任门诊部主任医师,兼住院部顾问 。 

1963年后,领导照顾他年老可在家应诊,无须上班。但他每天除阴寒雨雪外,还去医院呆一两小时,与同事探讨疑难病例。在家诊闲时,即执笔整理编写自己的医疗心得或函复外地慕名征询治疗与请益的信件,日不暇给。

1952年,受县人民政府邀请,出席本县首届各界人民群众代表大会,列座主席台。从1954年起,遴选为历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主席团成员。从1957年后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县人大常委会委员,直至谢世。    

1966年8月28日,在县人大常委会的一次会议上,他为中医院的扩建事宜作了又一次提案发言,这是他为发展黄梅中医事业的最后一次讲话。 当年9月15日,他怀着无限依恋的深情,遽然撒手他为之奋斗终生的中医事业,享年八十有三。
1979年1月9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后的第19天,中共黄梅县委、县政府为他正式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肯定他为本县中医事业所作的卓越贡献。
斯人已故,精神长存!

由于历史原因,“文革”期间中医院并入县人民医院。1975年,新的黄梅县中医院在县城东边的一块黄土坡上重建,开启了黄梅中医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如今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座全新的现代化中医院在县城南方拔地而起,即将整体搬迁,黄梅中医事业将由此迈向新的发展征程!
      

【特别致谢】洪老之子洪志先生当年提供的珍贵素材,得以成就此文。惊闻洪志先生亦于去年离世,享年80岁,在此表示真诚的哀悼!

作者简介

鄢建君,黄梅县苦竹乡鄢家畈人,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出生农民世家,长于小溪山村;种过田养过路,也曾做过园丁;卌载疗疾救厄,务求精益求精;无论妍蚩贫富,一概视如同仁;偶有难尽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