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砭茶艺:也说“千利休”

 空山茶话 2022-11-09 发布于河北

·    有些影响是慢慢而深远的……
·    本质上,他脱离了茶。
·    成于斯,毁于斯……
针砭茶艺。大家好!我是空山。

有必要专门聊聊“日本茶道”,因为它毕竟与“茶艺”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联系。要谈“日本茶道”就绕不开一个人——千利休

之所以要说他,也因为我的理解与你不同……

“千利休集日本茶道之大成”一类的论著众多,我就不赘言了,只拎出一条一直被大家忽略的线索:

千利休的审美决定了其后日本茶道的整体调性。而其审美观两个字就能概括——物化

他说,“只有美的事物能让我低头。”利休拥有不凡的审美,但基本都指向了具体的

他所谓的“草庵茶”有着极大的迷惑性。此前丰臣秀吉引以为傲的黄金茶室就出自他手。而随后他便用“草庵”超越了“黄金”的贵气。竹器陶具替代了金器,看似朴素、拙古,可桩桩件件都是稀有的唐物,其价值数倍于黄金,——这是一种低调的奢华,高调的炫耀日本茶道在他手里成了一种看稀罕、长见识的茶事活动。后期的“町人茶道”只是对此的低劣模仿。但日本茶道物的追逐也深深影响了茶艺,——而中国茶本质上却是对味的追逐

利休曾修习禅宗,日本茶道也被其直接定义到了精神层面。而这看似终极定义的背后却是一个“讨巧”的目的:那就是尽可能拉开与世俗的距离,然后任由其解释——“我决定什么是美的……”自此日本茶道俨然成为了千利休一个人自我表达的舞台。这一点也深深影响着茶艺,——可中国茶的表述主体自始至终都是茶,不会是人。

千利休只是在借茶来表达自我,假物去彰显格调,茶道只是形式而已,换作他物依然成立。这就意味着就目的而言——日本茶道并不是茶的茶道,而只是千利休的茶道

虽然审美不凡、造诣超群被封为日本茶圣,但利休天生的心性既成就了他,也毁灭了他。恃才傲物,艺高压主的性格最终导致了利休之死。这倒是像极了三国时期的杨修,而丰臣秀吉也有人评价其性如曹操,聪慧而多疑。所以利休未得善终跟杨修之死同属一个性质,两者都自恃过高。甚至我可以想见——在利休心中,他比茶大

所以我不欣赏他的日本茶道,也不欣赏由其而来的中华茶艺。

好了,点到为止。我是空山,下次见。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相    关    链    接
空山物语:从日本文化回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