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清波老街·节选

 西湖老松 2022-11-09 发布于浙江

1951年来到杭州,一住就是六十多年,其中住得最久的当属清波街一带。先住在清波街64号,后搬到清波新村23号,直到2000年才乔迁到城西。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清波老街却如刀刻般铭记在我的脑海中……

     作者在古清波门碑前留影

那是盛夏的一天,天灰蒙蒙的,乌云低垂,我们一家分乘两辆三轮车从拱宸桥码头跚跚而来。

那时的清波街散发着古色古香,路中间铺着青石板,平整光滑,宽约两尺,长短不一,但首尾相连,似一条青色的玉带,延向远方。青石板两侧是石块砌成的路面,大小不一的块石紧紧地码在一起,相互挤靠,看上去十分结实,行走时也不会打滑。然而,挑担的、推车的、骑自行车的都会挑选在平整的青石板上行走,于是,形成了一条别致的“快行道”。

清波老街是一条东西向的大街,西起清波门,东至四宜路,全长约一公里。解放初清波门一带还很荒凉,城门早就塌光了,城外是一片乱葬场子。

      陆官巷3号石库门墙门

      一楼一底木结构商住房

    (此处为清河坊)

老街的两侧不是商店就是住家,开店的多为两层的木结构的瓦房,下面是店面,上面是住家。另一类就是墙门房了。墙门房都有个石库门,青石条搭起的门框里嵌着厚重的木门。走进大门是一重重的房舍和天井,以前大户人家是独居的,解放后,墙门多数成了七十二家房客的蜗居。我家住的64号,原来是“翁隆顺茶行”,前面是店,主营批发,后面是作坊——炒茶的地方。中间是老板一家和员工的住处。64号大门开在清波街上,而后门直达四条巷,可见墙门之深。

……

    



清波老街的清晨是生机勃勃的,来自郊区的农民挑着菜到塔儿头摆摊儿,一些小贩会挑着货郎担沿街叫卖,周围的居民都到这里来买菜。上学的娃娃,上班的大人穿街而过,称得上熙熙攘攘。

白天,老街比较清静。唯有倒垃圾的三轮车会来凑热闹,环卫工人摇着铜铃铛,发出悦耳的声音招唤着居民。

傍晚,农民伯伯拉着粪车进城了,他们把家家户户放在门口的马桶里的污物倒进车里,用清水稍荡一荡马桶,就算完成了全部流程。于是各家主妇应声出来刷马桶了,一时间“唰唰唰”的刷马桶声响彻老街,奏出了江南人家特有的交响乐。

入夜,老街静悄悄的,昏黄的路灯下偶尔会出现馄饨担儿的身影,“多多多”的梆子声在夜空里回荡,勾得人们肚子里的馋虫蠢蠢欲动。

……

在清波老街住了近五十年,自然会结识不少邻居朋友。住在木匠弄的阿坤就是我的好友,我们是杭初的同班同学,又是杭师的同窗,交情算得上深厚了。记得上初中时,家里经济困难,舍不得买食油,我们哥几个常常叫肚里“潮”。坤哥告诉他爸,老王伯伯是做卤味生意的,于是他让坤哥送了一罐熟猪油给我们,那油透着肉香,炒菜、拌面甭提多“赞”了。老妈觉得不好意思一定要付钱,以后我们经常可以吃到廉价猪油。阿坤还是我挑水的师傅,他教我学会了挑担,这一技能可谓终生受用。我家兄妹六个,清波街上也有些多子女人家,如32号的谢家,我们对应的三个兄妹都是同学;开机面店的杨家大女儿叫爱宝,小女儿叫爱珍是我两个妹妹的小学同窗……

      

    如今的蔡官巷

六十多年过去了!最近我到清波小学去办事,特意到清波街去逛逛。我知道老街早改变了模样,但我还是感到惊喜。变了,大变了,几乎找不到儿时的一丁点儿痕迹了!我掏出手机不停地拍照,只有那路名:清波街、蔡官巷、府前街、孝子坊、铁冶路还在沿用,然而,那条让我终生难忘的陆官巷却已没了踪迹,那是我岳母一家曾经的居所,我千百次地探访过。目前清波街那宽畅的柏油路面,那高档的住宅小区,那琳琅满目的商店,那衣着时尚的行人无不展示着新世纪的辉煌……

一阵感慨之后,我写下了这些文字。

         穆公 2019年写于嘉绿苑

            2022年立冬 修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