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图黄金屋,不为颜如玉,毛泽东一生苦读不辍改变了中国和世界

 qjpxzx 2022-11-09 发布于湖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自幼年起就刻苦读书,不图黄金屋,不为颜如玉。即使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也是边行军打仗,边苦心钻研,直至1976年在临终前一天的弥留之际还读了两小时50分钟的书。他用自己毕生的行为,告诉我们后人,什么是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一、艰苦而又跌宕起伏的求学之路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靠勤俭苦干发家,是一个典型的固执而又朴实的农民,性格刚毅顽强。但他对孩子读书没有兴趣,他让儿子上学的目的就是只要能帮助自己记账就可以了。所以,少年毛泽东读了6年私塾后,父亲就不让他再上学了。毛泽东辍学后只好白天干农活,晚上帮助父亲记账,其余时间就是如饥似渴地苦读。



少年毛泽东遇见不平之事,爱打抱不平。毛贻昌怕儿子惹出事来,就准备送他当学徒。可毛泽东却极度渴望到湘乡新式学堂东山小学去读书。父子之间的想法大相径庭,让同情儿子的母亲很是为难,只好请来毛泽东的舅舅帮助说情。碍于情面,毛贻昌只好答应了儿子读书的请求。



后来,1913年春,20岁的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入校后的毛泽东如鱼得水,发奋学习。晚上学校规定的自修时间不够用了,他就在寝室里继续读书。吹号熄灯后,他就自备一盏小油灯,坐在床上继续看书,有时候一看就是通宵。据他的同窗介绍,青年毛泽东还经常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中和蚊虫乱舞的路灯下看书,他风趣地对同学们说,这是锻炼自己“闹中求静”的能力。



1918年8月19日,青年毛泽东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为了组织新民学会学生赴法勤工俭学,第一次来到古都北京。他通过已经到北京大学任伦理学教授的恩师杨昌济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关系,来到由李大钊任图书馆馆长的北大图书馆当了助理员,做打扫图书馆卫生、管理16种图书报刊的工作。



毛泽东十分珍惜北京的文化氛围,有机会就向名人和教授们请教,还参加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以此来获得听大学课程的机会。他和新民学会的在京会员曾邀请蔡元培、陶孟和、胡适对话,加上毛泽东废寝忘食地阅读了许多在长沙看不到的介绍苏联十月革命的书籍和介绍新学说的报纸杂志,他迅速朝着马克思主义者的方向发展。



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对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与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毛泽东评价李大钊时说:“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列主义者。”在北大,毛泽东还有幸见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从此两人在上海多次见面,也有了毛泽东于建党初期在党内陆位的不断上升。



二、坚毅而又无比顽强的自学拼搏

1927年秋收起义后,斗争很艰苦,毛泽东与部队主要在偏远山区活动,常常无书可读。当年11月,他给主持中央工作的李立三写信,请求寄些书刊过来。1932年4月,红军打下福建漳州时,他特地到漳州龙溪中学图书馆里翻阅了整整一上午的图书,挑选出好几箩筐书籍带回江西。后来,有知情人说,箩筐里有《资本论》、《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反杜林论》等许多重要著作。



在艰苦卓绝的红军长征途中,经常迫不得已轻装行动,需要丢弃许多辎重。毛泽东却郑重叮嘱警卫员:“什么都可以丢,只有两样东西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丢,一是军用地图,一是书,再沉再危急也要带着。”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军指挥机关的工作环境逐渐稳定,毛泽东充分利用有利时机,抓紧时间发奋读书和积极倡导读书。1936年9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博古一起组织、鼓励干部们读书,还安排地下党的同志在敌占区收集和购买图书。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记述说:“毛泽东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我有一阵子每天晚上都去见他,向他采访共产党的党史,有一次一个客人带了几本哲学新书来给他,于是毛泽东就要求我改期再谈。他花了三、四个夜晚的功夫专心读了这几本书,在这期间,他似乎什么都不管了。”



据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介绍,主席进京后更加繁忙了。可他总是挤出时间用来看书学习。在游泳下水之前几分钟的活动时间里,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又捧起书本继续阅读。甚至洗手间里都放着书,连上厕所的时间也利用起来。他在外出开会或视察时,都要带上一箱子书。在途中列车上看书,在宾馆里的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抓起来就看。



毛主席晚年时虽重病在身,可依然苦读不辍。有一次发烧到39度多,工作人员按照医生建议,不让毛主席继续看书了。毛主席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难受啊?身边的工作人员实在是劝不住毛主席,只好把书又放在他的身边。毛主席这才露出了笑容。



毛主席曾经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在延安时,他曾说:“如果我再过10年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让人没有想到,他果然说到做到。据资料介绍,毛主席是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去世的,就在辞世前一天的9月8日,在一阵清醒,一阵昏迷,反复交替的情况下,他依然顽强地看书学习,合计时间为两小时50分钟。当天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4时37分。此时,距离他老人家辞世仅有7个多小时。



臧翁说史曾经参观过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的故居——菊香书屋。在那里,给我的震撼是极其强大的,这位无产阶级伟大领袖的生活房间竟然简朴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与普通老百姓的家居几乎一样。而他最为圣洁、最为丰富、最为显赫的“财富”却是数不胜数的各类书籍。在那里,让我从灵魂深处强烈地感受到毛泽东思想耀眼的光辉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他老人家的故居,简直就是书的天,书的地,书的世界。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上、饭桌上、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其余三分之二的部位也摆满了书。从故居里的摆设不难看到,毛主席他老人家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依然争分夺秒,刻苦读书的感人情景。



三、科学而又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毛主席的读书方法与众不同,科学而高效。党报党刊对此时有披露:一是广博。其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自然科学、经济、历史、文学、哲学、军事、书法等。二是深细。毛主席读书的深度远超专家学者。三是持之以恒。毛主席去世后,毛主席的故居菊香书屋存书9万多册。而且在这些浩瀚的图书上,大部分留下了他阅读后的圈点、评语等痕迹。四是真读真学。毛主席有发自内心的对知识对真理的渴望与追求。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他给党中央写信说:“我们望得书报如饥似渴,务勿以小事弃置”。五是学以致用。毛主席读书决不是用来装潢门面的,而是拿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许多内容在他的著作和选集中都有体现。



此外,据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介绍,毛主席读书方法还有几个特点:一是认真学,反复读。毛主席对重点书籍都一篇一篇地仔细琢磨,从词汇、句子、章节、篇章结构,到全文意义,认真钻研,绝不马虎。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都反复阅读。“三复五温”便是他一贯提倡的读书方法。二是不动笔墨不看书。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有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有的章节上,这些符号密密麻麻。三是无所不读。方方面面的社会科学和一些自然科学书籍都在毛主席阅读的范围,尤其是历史书籍比较多。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喜欢阅读。



2009年4月23日,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思想境界,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我们是幸运的,幸运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幸运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创建了毛泽东思想,幸运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