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个「屡教不改」的糖尿病人,后来怎么样了?

 名天 2022-11-09 发布于江西

明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旧称为世界糖尿病日),我忍不住想起曾经接诊过的两位糖尿病患者。因为不同的选择,最后他们的结局也大不一样。


01.


第一位糖友,叫老骆。喊他老骆,但实际上他并不老,四十出头,患糖尿病五年时间了。


第一次见到他,是他被他的妻子「押」过来的。因为他最近一段时间人瘦得厉害,他的妻子让他过来检查。他的妻子说他喜欢喝酒,到了嗜酒如命的地步。


一查血糖,好家伙,15 mmol/L。我说这个血糖要住院调养一下。


他一开始还不肯,是他妻子逼着他入院的。


因为血糖高,我们叮嘱他饮食要注意,切记要戒酒。结果第二天护士在他的枕头下面发现一瓶二锅头。


我们好说歹说,他才肯配合治疗。终于熬到他血糖稍微降下来了,到 11 mmol/L 了,我们就让他出院了。


但不到一个月,他又来住院了,原因还是血糖升高,还是因为喝酒。


他的妻子一脸的愁眉苦脸。他倒是嬉皮笑脸的,熟门熟路地和我们打招呼。我们哭笑不得,也只能继续按常规给他治疗,但是每次查房都会给他再强调一遍,不准再喝酒了,不然血糖控制不了,容易引起并发症。


他每次都笑嘻嘻地答应了。


02.


再到后面,他一年要来我们科室三五次,几乎每次都是因为喝酒和胡吃海喝引发的血糖升高。因为血糖升高带来的并发症,他的视力、肾功能都不是很好。


直到去年,他因为喝酒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入院。入院的时候,血糖高到血糖仪测不出来,检验科报结果 65 mmol/L。这次抢救把二三线医生都喊回来了,直接上了呼吸机。


他的两个孩子都从外地赶了回来。好在,他命大,最终还是抢救回来了。


这次捡回一条命后,他好像也开始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了,乖乖配合我们的治疗。出院后,很长一段时间他没有再来过。


我心想,他终于知道错了。


03.


但很快,我发现自己想错了。因为,他又入院了。这次还是因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据说是因为在孙子的满月酒上整整喝了三斤白酒。入院的时候,隔着厚厚的口罩都能闻到很明显的烂苹果气味。而他全身浮肿,口中还不断涌出黑色血液。


我心下一沉,和他家里人谈话。他的妻子这次一反常态,只是淡淡说了一句,医生你尽力就好,我们没有意见。


家属已经放弃了。


整个抢救过程他的两个孩子都是一脸的冷漠,想必也早就对这个酗酒如命的父亲失望透顶。


最后,抢救无效,他还是走了。


太平间的人来拉走他的时候,他的妻子对我们说了一句「谢谢」,然后离开了,没有眼泪,也没有哭天抢地。



  



另一位老糖友老赵,年近六十,患糖尿病十年。

老赵性格爽朗,每次和妻子来门诊都是神清气爽的,穿得也很精神。第一次确诊糖尿病的时候,老赵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问我们有什么注意事项。我给他说了,他掏出一个小本本,一项一项记了下来,像极了一个好学的孩子。

后面老赵每次回来复诊,都会带着一个本本,上面详细记录了每天监测血糖的数值。这样的患者我们都非常喜欢,因为方便我们对患者病情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也便于诊治。而且老赵和我们沟通的语言也越来越专业,说明他下功夫去了解了这个病。

熟悉后,他告诉我们,在确诊后他就开始和妻子一起恶补很多关于糖尿病的知识,买了血糖仪每天监测血糖,对于医生开的胰岛素严格遵医嘱注射,饮食和运动方面更是进行了科学规划。因为一直管理比较严格,老赵的血糖控制得很平稳,一直保持在 7 mmol/L 左右。

我忍不住夸了老赵,更是在糖友交流会上让他发言,给其他糖友做个榜样。

直到今天,老赵的血糖也一直控制得很好,更没有出现一些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加上饮食和运动都做得很好,他给人的感觉是越活越年轻。他也时不时在微信上给我汇报近期状况。我则鼓励他要继续坚持下去。


  



说完这两位患者的故事,想必大家也看出来了,是遵医嘱导致了他们的结局大相径庭。

事实上,很多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并不够重视,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对这个疾病的不了解。而掌握这块知识的我们能做的是,让他们全面了解糖尿病的真面目,帮助他们改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以下是笔者的经验性建议:

1. 成立微信平台宣教小组,由医生、护士、营养师一起成立微信群,定期推送糖尿病知识管理资料,提醒患者定期上传血糖情况及病情反馈,帮助调整药物,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指导。

2. 多平台推广糖尿病相关知识。现在糖友获取信息的平台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利用朋友圈、抖音、今日头条等多个平台,以文字、图片、小视频等方式发布饮食、用药、运动、血糖监测、药物不良事件处理等糖尿病相关知识,利于患者接受。

3. 举办糖尿病友交流会。定期举办糖尿病友交流会,鼓励患者互相交流,并选择血糖控制情况较好的患者分享经验,鼓励患者树立坚定的信心。

很多人以为在治疗上,医生是主力,患者是辅助,但事实上,患者才是主力,医生是辅助。

医生辅助打得再好,也只有患者真正重视疾病,遵从医嘱,配合治疗,诊疗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愿像老赵这样的患者能越来越多。


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