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丰田工作方法(TBP)有什么不同(二)

 益知益行 2022-11-09 发布于天津

第一篇文章阅读量不高,但在圈内讨论的学友很多。本人也有不吐不快的发表欲,索性将这个话题写下去。

PS:昨天看金光老师在精益通视频直播,讲广丰和广汽如何在全公司推行TBP,受益匪浅,特此致敬!!!。

前一篇谈了三个不同点,本篇从第四开始

不同点四

大而模糊与具体问题的识别

TBP与QCC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此,QC小组活动的主体,是一线班组长及操作员工,他们通过QC小组的形式,来解决本场景中的具体问题。
而TBP的主体是部室管理人员,他们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各种异常交织在一起后的混合体,即大而模糊的问题。
当然,将TBP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也同样威力巨大,只是没必要完整的走完八个步骤中的24个小步骤,省略的就是问题分解的前两个步骤:

一定有学友分不清大而模糊和具体问题的差异,可以跟着自己的感觉来判断。
面对一个问题,如果能立刻想到改善某个动作,或改善某个工具即可解决,那就是具体问题
如果感觉拿不出很具体的举措,而是只能用'加强培训’、'购买设备'、'加强监督’等大而模糊的对策,这就属于大而模糊的问题。
没错,不是问题是否具体,而是能否找到快速见效的具体措施,找不到则要对问题进行分解。

不同点五

问题分解没有固定的套路

问题分解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对差距(问题是差距)影响最大的某一个(类)异常,因此要从不同角度对差距的客观现实进行分类统计,从时间上分,现象上分、工位上分,设备上分等等。
问题分解不是推测原因,而是将客观现实进行分类。
很多学员深受因果图的影响,往往在这里就对大而模糊的问题进行'人机料法环’的原因分析。
其实,问题分解是对应QC七工具中的层别法,只是,做QC报告的学友们,都似乎很少用到层别,反而对因果图非常的热衷。(也许是鱼骨头放在报告里显得很漂亮)

举例:某天某产品不合格数增加,对此进行问题分解。
首先是从人的角度上分
小李的不合格增加了50%,小张增加了45%,小王增加了60%
很明显,从人的角度上,看不出哪里有明显趋势,因此从人的角度上分解,是无效的。
那就从上道工序送来的原料角度上区分看看
A设备的来料不合格增加5%,B设备增加80%,C设备增加了2%
这个角度,差异就很明显了,B设备。
所以问题分解的第一层,就按上道工序的设备分类。
在这时,如果能有具体的动作来改善,就不用继续分解。如不能,则继续分解。(分解的示例略)
直到分解为:B设备,昨天上午,第2批次的产品质量异常是影响最大的。

注意:上述场景不是找原因,而是对差距的客观事实的分类层别。

本篇讲述了此图中打钩的地方,打叉的步骤在后面的文章中聊。

问题分解是TBP最难掌握的步骤,60%以上的学习者,被挡在了这里。

我经常发出感慨,要是学员们没有学过因果图,该多好。


如果您感觉有帮助,请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