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刿论战》教学辅导

 广东黄汉光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九年级下】

36 曹刿论战

文 |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教材注释】

①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春秋左传注》)。《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又称“长勺之战”。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人。

②[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

③[师]军队。

④[我]《左传》是按照鲁国纪年顺序编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⑤[公]指左庄公,鲁国君主。前693-前662年在位。

⑥[肉食者]吃肉的人。

⑦[间(jiàn)]参与。

⑧[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⑨[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⑩[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指安身。专,独自享有。

[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对]回答。一般把它分给别人。

[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金色全体牲畜。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加]虚夸,夸大。

[信]实情。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信服。

[福]赐福,保佑。

[狱]指诉讼事件。

[察]明察。

[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忠之属也](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

[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从]跟随。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教材注释】

①[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②[鼓之]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③[败绩]大败。

④[驰]驱车追赶。

⑤[下视其辙]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

⑥[登轼而望之]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教材注释】

①[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②[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

③[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作,鼓起。

④[再]第二次。

⑤[竭]穷尽。

⑥[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⑦[测]推测,估计。

⑧[伏]埋伏。

⑨[靡(mǐ)]倒下。

【文学常识】

1.作者作品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左传》所记内容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书中记述了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荒淫,赞美了许多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表达了重视人民的民本思想。

2.背景资源

本文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急,因战场在长勺,又称“长勺之战”。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干涉了齐国的内政,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是诸侯间争权夺利的战争,齐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处于进攻者的地位,鲁国处于防御者的地位,而战争的结果却是鲁胜齐败。

3.解题

曹刿,春秋时鲁国人;论战,论述战争。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课文诵读节奏】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重温课文】

【重点字词小结】

㈠字音字形

(guì);(fú);(zhé);

(shì);(suì);(yíng);

(mǐ);(bǐ);⑼玉(bó);

⑽又何焉(jiàn);⑾小惠未(biàn);敢专也(fú)。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述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以及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写作特色】

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虽然写战争,但对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文章围绕“曹刿论战”来选材组材,展开记叙,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2.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文章第一段末尾“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两句话是本段的小结,又是第二段的前因,还是第二段“公与之乘”的导入语。

第二段最后的“遂逐齐师”一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和第三段开头的“既克”二字紧紧相连。

3.精到取材,运用对比

作者对曹刿的称美赞扬,隐含在精心的描写之中。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论战”“请从”……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取材精到。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御敌的责任感和护卫家国的政治热忱。在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如果说,作者有意无意使鲁庄公出丑,证明“肉食者鄙”的断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更突出的表现。

【思维导图】

 【重点问题解析】

1.(课后题)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

请见→___________→参战→__________(论战、释疑。)

2.(课后题)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①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不马上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3.(课后题)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4.(课后题)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另外,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鲁庄公出谋献策,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5.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这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为线索,分三段,按战前、战中、战后的顺序来写。

第一段:论战前准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认清作战的前提条件——取信于民。

第二段:叙战争经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指挥作战,适时进攻和追击。

第三段:论取胜原因。写曹刿分析如何把握作战时机。(进攻要在“彼竭我盈”之时,追击要在对方“辙乱旗靡”之时。)

6.人物形象分析。

曹刿:有爱国热情、对国家有责任感;有政治远见;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目光短浅;急躁冒进,不懂战术;平庸;但是他能做到取信于民,礼贤下士,从谏如流,虚怀若谷,也不失是一位明君。

7.分析鲁国战胜强齐的原因。

①鲁庄公做到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支持;

②鲁庄公从谏如流,听从曹刿建议;

③曹刿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适时进攻和追击。

8.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不知何以战,浅陋;曹有远谋。

战时:鲁不知何时进攻、何时追击,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不知取胜原因;曹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9.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①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②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10.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③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

11.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12.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②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③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