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孩子难沟通?你需要了解这些青少年心理特点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在网上看过这么一段话:孩子一到青春期,父母就觉得他变“坏”了,其实孩子一直没有变坏,他只是忙着探索这个世界,以及他自己。

       而家长们,最焦虑的是,眼看着孩子“变坏”了,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是说不听,沟通不了,甚至一开口,孩子就嫌烦。真是要命。

      另一方面,孩子有了越来越多的小秘密,总是喜欢自己一个人待在房间,无法掌握孩子的动向,又担心孩子学坏,着实无奈。

        “怎么跟我的孩子沟通?”是我收到的最多的提问,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偏好不同,兴趣不同,沟通方法也很难有标准答案。

      不过,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亲子沟通的问题,至少有一半,是因为不了解对方的特点导致的,不知道锁的形状,怎么去找钥匙呢?

      换句话说,你以对五岁孩子的方式,来对待十五岁的孩子,必然会碰钉子的。与孩子的沟通,需要保持动态的平衡,不时调整、改进。

      在不断寻找“灵丹妙药”之前,调查了解一下基本信息,很有必要。

成人&孩子?

      青少年到底是成人还是孩子呢?

      从外表上讲,他们更像成人,短短几年,他们像雨后春笋一般窜上去,甚至比爸爸妈妈都高出一大截。他们的肌肉、骨等组织全面地急剧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第二性征逐渐显露。

       但他们不是成人。

      因为人生经历有限,他们的心理发展,是远远落后于身体发展的。对于世界的认识,也带着片面、想当然,以及理想化的特点。

       那么青少年还是更像孩子啰?也不是。他们不再是天真、浪漫、无忧无虑发小孩子,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他们迫切想了解这个世界,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青春期,更像一个过度地带,在“幼稚”与“成熟”之间反复徘徊。

       一会豪言壮语:“我不是小孩子了,你们能不能给我点尊重和信任?”

       转头又撒娇、耍赖:“今天好累,不去上学行不行?”

       正是因为这个两头徘徊的状态,搞得家长们不知所措、焦虑异常。也是很多青春期孩子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以贯之的使用对小孩子的方式来对待青少年?事无巨细的管理、指导、教育?换来的是反抗、疏离、冲突。

      把孩子当成年人看待,凡事尊重孩子的意见,甚至家庭的大事,都是孩子说了算,孩子也以为自己有能力承担,结果,力不从心,长时间承担过度的压力,最终出现问题。

      青少年处于“不定性”的阶段,家长们却习惯给他们定性,希望用一种固定的方式,来与他们和谐共处。遗憾的是,搞定青少年,只有一招是不够的。

       这就好比打牌,你事先就决定好自己的出牌顺序,不管对方出什么牌,你都按照自己的计划出牌,必输无疑。

       青少年会轮流地出“孩子牌”和“成人牌”,你也需要见机行事,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式。

      想用一招教育技巧用十年?不现实。

      当然,最终,我们是要把他们往成人的方向引导的,而路上的磕磕绊绊,需要你跟孩子共同面对。

情绪化

       我们形容为狂风骤雨的青春期。

       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至少面临三个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身体正在急剧发育,特别是性方面的发育和成熟,使他们积蓄了大量的能量,容易过度兴奋。

      另一方面学习上的任务很重,不得不面对激烈的竞争,心理压力普遍比较大。

      再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社会有更多的了解,人际交往也逐渐增多,各种各样的信息纷至沓来,这就使他们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这三方面的压力常常交织在一起,矛盾此起彼伏,对青少年而言是巨大的挑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会发出“不想长大”的呼喊,甚至身体力行,想尽各种办法逃避长大带来的压力和责任。

       而这时,他们的大脑神经机制并没有发育健全,身体的激素水平不稳定,情绪波动会更激烈。

      青少年又不像成年人那样善于控制或掩饰自己,常常喜怒皆形于色,更显得忽高忽低,特别不稳定

      很多家长是害怕孩子的情绪的,特别是孩子的负面情绪。

       比如,孩子被老师批评,便咬牙切齿地说:“我恨死这个老师了,我真想打死他!”

      父母如临大敌,孩子怎么会这么暴力,这么充满攻击性,他是不是心理有问题?结果孩子第二天,便把自己说过的话忘记了。

      一个爸爸说,他只要一接到女儿说自己心情不好的电话,整颗心都会瞬间悬起来,呼吸急促,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我们害怕孩子情绪,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和应对,努力想赶走孩子的情绪,让他们懂事一点,理智一点。我们努力给孩子讲道理,希望他能明白道理,听话照做。

      孩子面临着这样的无奈:道理都懂,却还是做不到。

      青少年的情绪,看起来凶猛、不可控,但确实像夏天的暴雨一般,来得快,走得也快,他们跟成年人的情绪表达不同。不要被他们疯狂的外表吓到,他们的情绪,在青春期这个阶段,会被夸大、渲染。

      将他们的情绪减去一半的强度,更接近他们真实的情绪状态。如此,或许作为父母的你,便不会那么害怕、焦虑。

不稳定的自我评价

       每个青少年,都幻想过自己能改变世界,并且深信不疑,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只是,这样的信心,就像一个新手在走钢丝,极其不稳定。

      头一天,他们可以狂妄地大喊:“老子天下第一!”

      第二天,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们又会迅速地跌入自我否定的泥潭:“我什么都做不好,我真是一无是处。”

       这也是很多一直成绩很好的孩子,去到重点中学,身边都是学霸的环境中之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直以为自己学习最厉害的孩子,如何能够接受,自己在另一个环境中,原来只是倒数的水平呢?

      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因而他们的自信心还不够稳定,通常对自己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看问题太过主观。

       成功时意气风发,遇到挫折往往又会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抑郁不振,甚至自暴自弃。

       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是对的,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成了青少年最大的追求。

      在青春期之前,孩子其实一直处于社会生活的外围,现在,他们一只脚跨入社会生活,试探着水的深浅,忐忑的评估着社会对自己的接纳程度,并且在境遇起伏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由此,你应该能够猜到,随时随地的丧气话、自夸的大话,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作为父母,需要不被孩子的状态带走,不完全听从他的豪言壮语,也不气馁于他们的自我挫败。父母,需要能够给与孩子更真实、全面的评价。

      帮助青少年在这个世界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形成稳定的、客观的自我评价,就变得尤为重要。

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不懂得体谅他人感受,不感恩父母的付出,是青少年被“投诉”得最多的问题。

       青少年时期,确实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自我”的一个阶段。毫不夸张地说,每个青少年都曾经坚定地相信: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走进教室,总感觉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都会被留意,都可能会被评头论足。

      上课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一站起来,便感觉全班同学的眼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等着看自己的笑话,大脑一片空白,说话也结巴起来。

       追求个性的穿着打扮,时尚的发型,夸张的配饰。低调?在青少年的字典里不存在。

      渴望被人关注,又害怕被人关注,在矛盾与纠结中,他们小心翼翼地确认着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青少年处于巨大的身心变化中,身体发育、心理和情绪变化、敏感的内心,每一项,都不断地将他们的全部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每天都有新的挑战,新的风景,让他们无暇他顾。

      有没有在这一时期特别懂事,特别体谅父母的孩子呢?当然有。他们大多压抑自己的内心需要,去迎合父母的期待,换句话说,他们其实是在超前成长。

      错过的功课总是要补回来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没有经历过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成年之后可能会面临种种问题。

      每个人生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青春期,便是寻找自我

      这个阶段的孩子,也就难免显得有些过于“自我”了,这不代表他们看不到父母的付出,他们只是无暇去表达,去回应罢了。

看重人际关系

      青少年所有的烦恼里,除了成绩,影响最大的便是人际关系。

      跟同学闹了矛盾,失恋,交不到朋友,融入不了集体,被朋友背叛,都是他们情绪波动的重要原因。

      我在厌学的文章里曾经提过,有很多孩子,会因为交不到朋友,无法融入集体而拒绝上学。在成年人眼中,这大概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朋友是重要,你还是要过自己的生活呀。

      一个孩子因为好朋友一周没有回自己的消息,每天晚上守着手机,总等不到信息,便禁不住流泪。整整一个星期,无精打采,魂不守舍,书也看不进去。

       父母看着心疼,也不理解:多大点事,人家可能就是有事在忙,没看手机,或许没空回。退一万步讲,就算是真的不想回,朋友当不成了,也不是什么大事,不至于这么大反应。

      在孩子的世界里,朋友这件事,确实是大事

       孩子的世界很小,无非是上学、回家、交朋友。他们不用为房贷、车贷烦恼,不用想着升职加薪,而且涉世不深的他们,对于所有人,所有的事,都更习惯全情投入。

      你可以理解为,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还不够强,这是单纯、天真的体现,当然也更容易受伤。

      我想,即使我们无法帮助孩子解决朋友的问题,帮他介绍几个朋友,至少能够尝试理解、尊重,友谊这件事,带给他们的万般情愫。

      絮絮叨叨这么多,目的很简单,所谓沟通,前提  是什么呢?是了解对方的喜好、特点和兴趣,沟通就是要针对每个人的特点,投其所好。

       而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是要了解他们这个阶段的特点,选择能走入他们内心方式去说话,去交流。

     了解的目的,是为了理解,有了理解,沟通才能少些误会,多些支持。

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