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的承诺,信一半就好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需要澄清一点:提出这个说法,并不是说孩子都是没有信用,或者天生说话不算话。

恰恰相反,正是为了让我们家长能够更信任孩子。

亲子关系中的信任危机,是很多问题难以解决,甚至越来越糟的根源。

总听家长抱怨,孩子说话不算话。有家长更是直言:“我家孩子在我这里的信任度,已经是零。”

在关系里,不信任是会传染的,最终导致互相猜疑,彼此掩藏。

解决的办法之一,便是:信一半就好。

01

或许你会说,对自己的孩子不是应该无条件的信任吗?

怎么能有所保留呢?

自己的孩子都不相信,难道该相信陌生人吗?

是的,孩子天真、单纯,是我们的亲人,当然应该相信。

但信任这件事,最容易游走在两个极端。

我们放弃思考和选择,对方说什么我们都信以为真的,期待着对方的全部承诺都能兑现。

这听起来不像信任,更像“迷信”,背后其实潜藏着巨大的信任危机。

我们其实都清楚,成年人中能够完全兑现承诺,每次都说话算话,都在少数。

我们普通人,总有偶尔忘记,偶尔说的时候信誓旦旦,做起来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在所难免。

孩子做不到自己承诺的事情,或者原本发誓说要做到百分之百,结果只做到百分之五十。

再正常不过。

但因为有我们前面的高期待,这个正常的结果变得无法接受:你不是自己说能做到吗?你怎么能做不到呢?

信任和期待落空,立刻出现反噬——滑向另一个极端:彻底不信任。

于是就有了我们前面说的:你这孩子,现在说什么我都不相信你。

诸如此类的还有:

你要是能说到做到,太阳都打西边出来了。

你要是能改变,那龙都能下蛋了。

孩子渐渐也认同了这样的评价,默默接受:我真的做不到,我就是一个说话不算话的人,我就是改变不了自己。

双方合力,走入死胡同。

02

孩子人生阅历限制评估能力

孩子总是很真诚地仰着脸告诉我们:“我下次一定做到。”

那种真诚和坦然,会给我们一种错觉:他那么真诚,说的一定是真的。

是的,在那一刻,他很认真,他也坚定地相信我能做到。

这就像我常碰到厌学的孩子,坚持要休学调整,并且信誓旦旦:“我休息一学期,下学期肯定能天天正常去上学,成绩也能提高。”

看他如此坚定,我于是问他:“你怎么会这么有把握呢?”

他说:“我就是有把握,我肯定可以。”

表情严肃,眼神坚定,那样的不容置疑。

接下来的对话就让我有些大跌眼镜。

我问:“你有什么调整的安排吗?来保证到时候自己能够改善和适应?”

他答:“没有。我就是想好好休息。”

我继续问:“那有什么证据支撑你的想法吗?”

依然很坦然:“没有。我就是感觉我可以。”

我瞬间哭笑不得,原来整个信誓旦旦的过程,都是基于两个字:感觉。

这就像去参加一场辩论,你罗列了一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对方辩友每次站起来都只说一句话:“我们就是对的,你们就是错的。”

最多就强调一遍:“我就是感觉我们是对的,反正就是对的。”

你竟然发现自己无法反驳。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孩子都没有思考能力,而是想强调,孩子的阅历和经历有限,因此很多时候对于事物的判断会相对简单化和理想化。

我们以为他是如成年人一般结合自己的经历,客观评价自身能力和外部困难,进而做出的决定。

非也,他只是感觉自己可以,或者感觉自己不行。

那么,是说孩子说的话完全不可信吗?当然不是。

还是我们前文说的,信一半。另一半,需要你跟他讨论,确认他哪些地方是没有考虑到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完善和修改的。

由此,得出的承诺,才真实、可信。

03

你相信你的孩子会想法设法让父母满意,在父母面前尽量表现好吗?

他们真的会。

比如说,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真的想好好学习,会主动提出让家长多多地报补习班。

一下子报个五六个,从周一到周日都排满才罢休。

结果上了几天之后就坚持不下去。

父母抱怨白花钱,不懂得感恩,不体谅父母的辛苦;他们也责怪自己毅力太差,做事情总是半途而废。

其实,他在报班的那一刻,只是想在父母面前塑造自己好学的形象。

孩子们总是更急于求成一点,想一口吃个大胖子,瞬间扭转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形象。

这时候,我们只需要领他们的心意,但并不能轻信他们的指标。

大部分时候,指标减半,他们能完成,已经值得点赞。

其他情况也类似。

当孩子说自己从下周开始,完全不看手机的时候——最好给他留一点余地,每天看半小时还是可以。

当厌学的孩子,说自己从明天开始,每天都准时上学的时候——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他可能会中途请假。

希望证明自己,是每个青少年的愿望。

引导孩子用符合实际的行动来证明,会更踏实,更有分量。

04

为什么要信一半?

归根结底是为了保存“实力”,防止信任过度消耗。

假定我们每个人的信任总量是一定的,那么每次都毫无保留的全部拿出来,结果被瞬间打脸。

次数一多,信任就会被过度消耗,直到所剩无几。

保持信任,对孩子意义重大。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其实对自己的能力,自己的特点,是模糊的,迷茫的。

他们需要通过外界的反应,来确认自己的样子。

来形成对自己的评估和认识。

而最早期,也是他们最看重的评价,便是来源于父母。

一旦父母对他们丧失信心,坚信他们就是说话不算话,烂泥扶不上墙。

这种观念,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

他也会坚信:我就是这么个人,什么事都做不到。

谨慎地投入信任,是为了保持更长久的信任;评估之后,削减指标的信任,是为了减少失望。

在全信和不信之间,找到一个中间地带。很有必要。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5000小时以上。

每天一篇文章,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探讨亲子教育方法和误区。

解决心理困惑,与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