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孩子告诉你,TA有心理问题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在儿童心理咨询的临床经历中,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往往是孩子先提出自己有心理问题,想看心理医生。并且,大多数时候,家长们并不会太放在心上。

原因很简单:孩子看起来很正常。

相对应的,等到家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愿意带孩子去进行专业、系统的治疗的时候,必然是孩子问题已经相当明显,影响巨大。

或是已经上不了学;

或是情绪问题明显,经常情绪失控;

或是有轻生的念头和行动。

而我们换个角度思考,若是孩子有身体上的不舒服,哪怕只是头疼脑热,家长们基本都能在第一时间有所觉察,并且立马行动,带去医院。

那么,孩子说要看心理医生,他的判断可靠吗?该如何处理呢?

1

我们先谈第一个问题,孩子对自己心理状况的判断可靠吗?

孩子能够第一时间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开放的态度

如果说,对于上一代人而言,看心理医生还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是“心理变态”、“心理有病”的表现的话,现在十几岁的孩子,对于心理治疗的态度,可是完全不同。

在他们眼中,做心理治疗,更多的是帮助自己,或者说利用资源解决自身困扰的体现。

跟看身体疾病的医生没有两样。

他们会在网络上做心理测评,来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当然,结果只能做参考),也会查询相关资料,来确认自己“到底是怎么了”。

他们关注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变化,不回避、不掩饰。

②敏感

这里的敏感,一个是指个性特征。在临床中,我们不难发现,出现心理困扰的孩子,都相对更敏感,心思更细腻。

对周围环境,对人际关系,对他人的评价,一些细微的风吹草动,都会引发他们内心的波动。

他们绝不属于神经大条,凡事都没心没肺的那类人。即使他们表面看起来一副大大咧咧的模样,也难掩内心的波澜起伏。

另一方面,孩子年龄小,对于压力和家庭的影响,更缺乏抵御能力。

这就像他们身体抵抗力弱,是一个道理。

同样面对家庭的争吵和冲突,爸爸妈妈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坚信夫妻之间过日子,本来就如此,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孩子却在强大的家庭动力下出现情绪问题就是这个道理。

看似长到跟父母一般高的孩子,其实内心并不能再短时间内就被锻炼到足够强大,他们显然更易受伤害。

③愿意改变

仔细想想,人都会有惰性,当一种生活方式,或者一种应对模式持续用了几十年;

或者说一种相处模式已经在十几年中形成了固化,再想要提起动力去改变,需要鼓起的勇气和付出的代价,显然要大得多。

相应的,也难得多。

孩子却不一样,他们对这个世界尚在试探当中,虽然有前辈的经验借鉴,但更多的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他们不怕犯错,不怕改变。

当一种生活方式让他们不舒服时,他们便愿意提出来,希望获得改变。

一方面,你可以理解为是孩子的耐受力,或者说忍耐力没那么强;另一方面,也恰恰证明他们在探索自我,在寻找自己适合的生活方式。

从这个角度讲,做心理治疗,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2

当然,我们清楚地知道,家长们是多么地害怕,焦虑,孩子们有一天会告诉他们:“我觉得我有心理问题,我想看心理医生。”

对于很多家长,这大概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

这大概意味着,自己没有把孩子教好,自己的孩子竟然出了心理问题。

甚至,延伸一下,就可以扣个帽子:做父母的很失败。

为此,家长们会想方设法“开导”孩子,打消孩子的念头。

或否定:“看什么心理医生,你不是好好的吗?”

或责骂:“我们对你还不够好吗?你还有什么不满意吗?看心理医生干嘛!好好学习,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或是强行作一番解释:“你就是被网络上那么乱七八糟的信息影响了,成天想七想八,你以为看心理医生很时髦吗?”

又或者走形式一般带孩子见见医生,想方设法让医生跟孩子解释:“你问题不大,不要胡思乱想。”

总之,尽力打消孩子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的念头,保证生活照常,一片祥和。

如此一番操作下来,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大部分会来到心理医生面前的孩子,都已经拖得非常严重,问题重重。

家长们着了忙,慌了手脚,却也只能一天天慢慢期盼孩子的好转。

3

当然,这并不是一篇营销文,要奉劝家长们为孩子人手配备一个心理医生,这原本就是不现实的。

其实,是想表达几点建议:

①重视和了解

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一定是需要做长久的思想准备,鼓起很大的勇气,才能告诉家长,自己觉得心理出了状况。

这实际上是孩子在寻求帮助。

是孩子信任父母,希望父母能够拉自己一把的体现。

因此,无论家长是否决定带孩子看医生,都至少不要因为恐惧而否定孩子,认为他们是“胡思乱想”。

耐心地了解一下孩子的心理状况,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细微的变化,跟孩子谈谈心,至少表达出:爸妈听到了,爸妈关心你的内心感受。

这对孩子,是珍贵的安慰。

②调动资源

如果可以,还是建议带孩子找专业人士全面评估、确认。

例如,现在大部分的中小学都有专职的心理老师,对孩子进行基本的心理评估,他们还是能做到的。

如果有条件,就建议在专业的医院,或者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更针对性的评估、确认。

跟专业人士沟通,确定进一步的跟进方案。

请相信,大部分的心理学从业人员,还是具有基本的职业素养,不会孩子完全健康,却硬是说成心理问题严重。

③早发现,早治疗

跟所有慢性发展的身体问题一样,心理问题,例如抑郁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

早发现,及早进行跟进治疗,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完全康复。

并不是传说中的,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就一辈子都不是正常人,没办法上学、工作。

严格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包括心理医生,都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最多只是程度上的差别。

完全没有必要“谈心理问题”色变。

任何问题,都不会因为掩盖而消失,唯有面对,才是解决之道。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5000小时以上。

每天一篇文章。

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探讨亲子教育方法和误区。

解决心理困惑,与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