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心!开学季 变“厌学季”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又是一年开学季,家长们奔走相告,击掌相庆,神兽归笼,空气里都是自由的味道。

楼下的亭子里,响起了久违的麻将声,一路上穿着校服的“追风少年”,别有一番景致。

而多年的临床心理工作,我们却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开学季,特别是暑假之后的开学季,心理门诊往往会爆满。

一不小心,开学季,直接变“厌学季”。

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这其中的门道,并且探讨一下解决办法。

01

未知,带来的焦虑。

一个开学便准备上大一的孩子找到我,说她最近特别地焦虑和迷茫。

我有些惊讶:这个孩子考上的大学不错,专业也是自己喜欢的,要去的学校也并不遥远,可以说迈入大学校门,即将迎来充满希望的未来。

为何也会焦虑和迷茫呢?

细听下来,才发现关键点在于:未知。

要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学习、生活,学习方式自己能适应吗?同学好相处吗?老师会喜欢自己吗?自己能融入班集体吗?

全都是未知的。

多方打听消息,结交师兄师姐,希望能做到更充足的准备,却似乎杯水车薪,大学仍然像在迷雾中,看不清身影。

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尚且如此,小学、初中、高中的孩子,对变化和未知会更敏感。

理解、接纳孩子的这份焦虑,有助于他们坦然地进入新环境。

02

紧接着上一个话题,我们来展开说一说孩子的“厌学高峰期”问题。

升学期,是最常见的厌学高峰期。

例如,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都是最常见的厌学易感期。

这个“升学期”,孩子要适应和解决的问题更多,挑战也更大。

以小升初为例,学习科目,学习方式,学习氛围,都是跨越式的变革

从小学的3科变为初中的9科;学习难度增加,思维逻辑性增强;对学习自觉性的要求更高。

有些小学依靠天资聪慧,玩着学,却次次考满分的孩子,进入初一,便迎来当头棒喝,一下就给干懵了。

巨大的挫败和自我怀疑,随之袭来,学校立马变得面目可憎。

另一方面,随着孩子们纷纷进入青春期,人际关系也在悄然变化。

小学时大家都天真浪漫,有口无心,今天吵了,明天又好了,关系简单而直接。

进入初中,渐渐知道了“表里不一”,见识了“人情世故”,还没回过味来,便把同学得罪了,百思不得其解。

融入不了班级,不知不觉,变成了边缘人。

“升学期”的适应不良,从客观上来讲,可以算作一个正常现象,就像成年人进入新单位找不到方向一样。

关键在于,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或者孩子没说,家长根本没发觉,“问题们”就会不断发酵,最终引发真正的“厌学”状况。

03

第一个月是关键期。

手上有很多厌学的孩子重新回到学校,总会跟他们讨论开学第一个月的关键期。

这是最重要,也是孩子们最难熬的一个阶段。

进入新环境的孩子,同样如此,适应满一个月,后续的学习生活就能水到渠成,顺利过渡。

环境适应遇到困难的孩子,内心中会有一个带些偏执的想法:这种痛苦不会结束,我不可能熟悉这个环境,更别谈适应环境。

唯一的办法便是:逃离。

然而,逃得越远,便越觉得学校恐怖,越不敢回去,由此形成恶行循环。

实际上,只要不放弃,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一个月之后,环境适应一般都能迎来新的突破。

当然,不光是靠忍,而是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

在自我突破的过程中,一个月,也就不会显得那么漫长。

04

准备好适应期。

孩子因为人生经验的限制,对于新环境适应的评估,往往会出现过于乐观,或者说过于盲目,恨不得要求自己在一天之内就适应学校的节奏。

比如,开学考的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上课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跟同学一定要关系融洽。

并且,要尽快、马上做到。

内心里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结果却是给自己挖了个大坑。

两个月的假期,无论是作息,还是思维,以及学习状态,都跟紧张、忙碌的学校生活截然不同。

人不是机器,调到任何一种模式,都能立马按照需要的程序运转起来。人的每种状态间的切换,都需要时间,需要适应。

这是人性。

不要过于相信孩子给自己定的高目标,提前给孩子做个心理准备,留出必要的适应时间。

前两周,甚至前一个月,可以作为孩子的适应期,要求相对低一些,包容度相对大一些。

就当这是一个过度期,养精蓄锐,为了来日的胜利和突破。

低开高走,才能迎来更持久的进步。

05

最后,我们来照例说一下“怎么办?”的问题。

①做好后盾和陪伴的工作。

父母首先保持一个轻松、坦然的状态,家庭氛围轻松而温馨,问题就能解决一半。

就相当于孩子在前方冲锋杀敌,内心深知后方粮草充足,一派和谐,多少能安心、踏实不少。

遇到问题,遇到困难,也能回家寻求帮助不是?

②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

当然,这里所说的“留意”,并不是指一天三遍的询问:“今天在学校还开心吗?”“今天跟同学相处怎么样?”“今天上课能听得懂吧?”

问得多了,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容易烦,就算回答,也多半带着敷衍。

这个“留意”,更多的是指察言观色,看到孩子今天状态不太对,没精打采的,便可以尝试地问一下:

“今天看起来没什么精神,是学校遇到什么事情了吗?”

③鼓励表达。

开导孩子的时候,我们会陷入一个误区:父母说得太多,寄希望于孩子明白道理,问题就能解决。

其实,开导的关键点在于:鼓励孩子的表达。

孩子愿意跟父母说出问题和烦恼,本身就是面对问题,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就算问题最后还是没办法解决(大部分时候估计会是这样的结果),孩子的情绪也能得到缓解,感受到家人的支持。

父母说得太多,可能会将孩子原本的表达欲望,直接压回去,更加憋得慌。

④出谋划策。

这里的出谋划策,并非孩子遇到问题,父母立马上去出主意:“这件事情,应该这样这样解决……”

心急的父母,甚至直接上手,找老师,找同学,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总是走在孩子前面,孩子很难得到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青春期之后的孩子,完全可以参与方案的讨论和制定,开个家庭会议,大家畅所欲言,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的同时,商量解决办法。

当然,最后的执行人一定要是孩子本人。

环境能适应,问题能解决,家人会支持,有了这些前提,开学季,自然就不再恐怖、慌乱。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5000小时以上。

定期更新文章。

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探讨亲子教育方法和误区。

解决心理困惑,与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

/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