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不自信的,几种可能性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孩子的很多困扰,都可能跟不自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人际交往的问题;

遇到困难逃避的问题;

还有青春期的抑郁、焦虑问题,从根本而言,都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相关。

我们今天就来展开说一下,孩子不自信背后的,几点原因。

1

缺少正向反馈

我们之前也谈过,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对“骄傲”这件事,是有着过高的警惕,甚至是恐惧的。

因而,我们习惯尽量不表扬孩子,而是积极地搜索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指出来,让他们改正。

生怕说漏了一个点,孩子养成了坏习惯,以后都纠正不过来。

出发点,当然是好的。

只不过,孩子的成长不像电脑程序,设定好了代码,就会按照路径去跑,分毫不差。

如果搭配上孩子属于成绩平平,各方面都不出众的类型,就更找不出表扬的点,想肯定也不知道说点啥好。

而越来越自卑的孩子,会出现一种应激反应:说不得。不管对错,只要是说自己不好的,通通不听,通通要反驳。

过度的自尊心背后,正是强烈的自卑。

2

不够了解自己

有时候跟青春期的孩子交谈,会有一个感觉:他们其实不太了解自己。

诸如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比较有优势,都不怎么说得出来。

以前带青少年的团体,让孩子们写心目中的自己,很多孩子三五个词就写完了,想破头也想不到更多。

写出来的都是诸如:成绩不好,不够勤奋,内向、不太会说话……

相对比较片面,而且都主要集中于表面的性格和学习,其他方面的了解,并不多。

这样的时候,我们一般会邀请熟悉他们的同学和朋友,来描述对方。这些孩子会回忆起来更多的细节。

比如,哪一天,自己被老师批评,对方会开导自己,觉得对方很会安慰人。

又如,某个时候,听到对方上台说的一段话,觉得很有想法。

还有,大家都嘲笑某个同学,对方却从来不说这个同学的坏话。

当事人听了,会非常惊讶:我有吗?我有做过这些事吗?

有时候,我们关注别人,了解别人,胜过自己。

没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自我认识,很难形成稳定的自信心。

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别人说一句我们的不好,就彻底地被带走,陷入自我怀疑之中。

3

以偏概全,盯着小缺点不放

跟前一点相关,不了解自己,自然就很容易“以偏概全”地评价自己。

例如,我们可能很难想象,脸上长痘痘,对于一个青少年的打击和影响

有的孩子会因此彻底否定自己的长相,觉得自己长痘痘很丑,没人会喜欢自己,愿意跟自己交朋友。

有的孩子,是因为成绩不好,始终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做什么事都畏畏缩缩。

还有因为身高而自卑的男孩子;

因为成绩下降,觉得同学都会嘲笑自己;

还有因为上学遇到困难,而彻底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就是废物。

总之,在孩子们眼中,只要有一丝瑕疵,就不配拥有自信。

只有那些成绩又好,性格又好,长得又好看,朋友又多的孩子,才有自信的资格。

如此一番标准之下,不自卑才怪。

4

过高的自我期待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区别。

  • 理想自我:就是那个我们想成为,但大概率无法成为的人。

  • 现实自我:就是当下这个真实的,完整、立体的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追逐的都是“理想化”的自己,用理想化的,不切实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评价自己。

追星,就是其中的典型表现。

流量明星们,按照孩子们心目中完美的标准,被打造出一个人设:长得又好看,又平易近人,工作还努力,还一点都不骄傲……、

与其说他们在追星,不如说他们追逐的就是那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化的自己。

过高的自我期待,自己又做不到,自然就陷入自我否定之中。

真正的自信,其实是接纳现实的自己,包括自己全部的优点、不足。

总是仰望遥不可及的完美,只会越来越自卑。

5

我们生而“自卑”?

这里,我再分享另一个观点:自卑,不一定是件坏事。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再他的经典著作《超越自卑》中,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每个人都是生而自卑的。自卑是一种原动力。让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改变、完善自己,以便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这就是“超越自卑”的过程。

阿德勒从小身体不好,个子矮小,长相也一般,他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锻炼,很多东西也不能吃。

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他却拥有一个各方面看起来都非常完美的哥哥:身体好,长相高大帅气,体能也好,甚至成绩也很棒。

阿德勒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完美哥哥”的阴影之下,被自卑笼罩着。

这是这股自卑的动力,鼓励他努力学习,一开始学医,后来又转学心理学,不断自我探索,最终成为一代心理学大家。

因此,他坚信:自卑,不是坏事,他是人成长的原动力。

我想,这个观点,也可以分享给大家,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孩子自卑这件事。

6

几个小建议

照例分享几个小建议,供大家参考:

①不要过度强化孩子,自卑这件事

有时候,我们看到孩子太自卑,会很着急,忍不住反复提醒:“你能不能自信一点,怎么这么自卑?大方一点行不行?”

这样的反复提醒,可能会给自己一个标签印象:我就是自卑的。

甚至在评价自己的缺点时,也不自觉的加上:胆小、自卑。

一旦形成标签,就可能会有一个固定思维:我就是自卑的,我天生就是这样,我改变不了。

如此,就更难自我调整、改善了。

②尽量全面的评价孩子

手上拿的放大镜,也可以找找孩子做的好的,有进步的地方。

做的不好的地方要批评,做得好的地方,自然也需要指出来,让孩子看到。

不光是为了表扬孩子,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形成完整的自我认识,而不是只盯着自己的负面形象。

③警惕孩子把“自卑”,当作一种防御

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我自卑,这个事情我不敢做。”

“我自卑,我真的做不到,我没办法。”

这时候的自卑,就不单是一个自我评价,而成为了一种防御方式,阻碍我们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按照阿德勒的观点,几乎没有人完全不自卑,正是因为自卑,我们才要想办法完善自己。

而不是因为自卑,便赖在原地,拒绝改变。

④鼓励孩子,了解其他人对TA的评价

了解一下身边人对自己的评价,可能会大吃一惊。

所谓“当局者迷”,自己看自己,很容易过于挑剔,身边人的观察,是一个有效的角度补充。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6000小时以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