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中的黄烷醇氧化后的功效是怎样的?

 不老东 2022-11-11 发布于河北

missdiya

missdiya

 关注

4 人赞同了该回答

看着大家都是长篇大论的,看着就紧张。

还是谈谈我的看法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黄烷醇,这个东西太生化气了,大家估计没有听过,但是一说儿茶素,估计大家就明白了,对的,这个东西就是传说中的儿茶素。

再来,儿茶素的功效很强大,如上面的各种描述,可以抗癌,抗氧化,抗各种各种,所以自然是好的,也是茶中的核心功能成分,对茶汤的滋味也是有影响的,具体点可以表现为涩~

其次,绿茶中杀青的目的就是控制儿茶素的氧化,传统上我们讲控制茶多酚的氧化(儿茶素属于茶多酚中的一类),目的在于保持绿茶的特点(三绿:干茶绿,茶汤绿,叶底也绿),是最大化的利用了茶中的营养素;那么自然是好的,绿茶的口感也表现为涩(回甘)。

最后,红茶中的促进儿茶素的氧化(促进茶多酚的氧化)也就在于将儿茶素氧化为另一种成分,问题来了,这种氧化后的成分是什么?对我们人体有没有益处呢?回答是肯定的。氧化后的物质,叫茶黄素或者是茶红素(红茶中茶黄素多,黑茶中茶红素多)。茶黄素对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的,自然也是对人体有好处了。

如果觉得我的回答不错,可关注我的微信号:ruochacy,通俗的语言来普及茶叶化学以及茶文化。

综上所述:不管儿茶素是氧化了,还是没有氧化,都是对人体有好处的,只是作用点有所改变。

编辑于 2015-04-02 15:53

知乎用户

46 人赞同了该回答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理清几个概念,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黄烷醇、儿茶素,在说茶叶相关问题时,这几个词可能会经常听到,但是大多数人恐怕未必能明白他们的概念是什么。其实这几个概念,是人们对于茶叶研究不断深化而逐渐出现的,就所指的范围而言:

多酚类>黄酮类化合物>黄烷醇(其实确切说应该是黄烷-3-醇)>儿茶素(在描述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时,这个几个词在历史上出现的顺序大致也是如此)

一般来说,我们将茶叶内的多酚类物质统称为茶多酚Tea Polyphenols,这个东西在茶叶研究早期,也被称为茶鞣质或者茶鞣酸,是茶叶中所有多酚类物质的总称,类似的物质还有葡萄中的葡萄多酚

茶多酚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所有茶叶中含有两个以上酚基团的物质,都可以被称为茶多酚,而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在近代茶叶研究中,由于对于茶叶中多酚物质的提取方法研究有限,很难分别提取茶多酚中的各种含量微小的物质,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将黄酮类化合物等同于茶多酚的概念使用,如果看建国初期的文献,会看到许多关于黄酮类化合物的表述。

在茶多酚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是题主提到的黄烷醇类物质Flavanols

当然了,黄烷醇类并不是研究的终点,这个时候儿茶素Catechin 的概念才开始出现。而随着儿茶素这类物质的出现,人们对于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探索终于接近了终点,四种主要的儿茶素被发现,他们由简单到复杂分别是

儿茶素Catechin C

表儿茶素 Epicatechin EC

表没食子儿茶素 Epigallocatechin EGC

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picatechin gallate ECG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

其中的没食子酰基较少的被称为简单儿茶素或者非酯型儿茶素(比如C、EC),而和没食子酰基结合较多的,则被称为复杂儿茶素或者酯型儿茶素(比如EGCG、ECG)

其中抗氧化性能最强的,目前认为就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简称EGCG

在红茶的加工过程中,消耗最多的,就是抗氧化性能最强的EGCG,在大多数红茶成品中几乎检测不到EGCG的存在。但有一部分简单儿茶素会被保留下来(也有一部分是复杂儿茶素分解后产物)。

而这部分儿茶素转化后首先形成的稳定产物,就是茶黄素Theaflavins TF,而如果继续转化则会形成茶红素Thearubigins TR,而最终产物,则是茶褐素Theabrownin TB

就抗氧化性能而言,EGCG>TF>TR>TB

但是,目前有研究认为,虽然TF、TR、TB的抗氧化性能不如EGCG,但是对于降低血脂进而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效果,要优于EGCG。

因此,简单比较两种茶对于身体的优劣时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因为本身就是不同的物质去完成不同的任务,没办法说谁更优于谁。

另外说一下,目前西方主流观点,对于茶叶的功效,能得到绝大多数科研机构认可的,仅仅是EGCG有抗氧化作用,TF/TR/TB的降血脂作用,以及多糖类物质的降低血糖作用,但大多数研究,大多停留在体外实验阶段(细胞级别或者动物级别)

对于某种物质是否能够有效的预防某种疾病,需要大范围的流行病学观察,但对于饮茶习惯与疾病发生几率的流行病学研究,大多数是在中国进行,而中国的科研现状,你懂的……

在SCI上用tea或者TP、epidemiology等关键词搜索,如果排除掉作者是中国人的研究,其实已经剩不下什么了,而其中还有不少是日本和印度做的研究,作为传统的产茶国家,对于他们的研究结果,其实我也多少是有些怀疑的。而在西方做的流行病学观察,真正是凤毛麟角。

能够在的医学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在柳叶刀上我只找到了这么一篇

Green tea and cancer

顺便搜了一下bmj的数据库,除了上面两篇中国人写的文章(一篇是说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的,一篇是说血压的),随便点开一篇写茶与咖啡消费和冠心病关系的文章(因为用的是之前单位的反向代理,我就不贴链接了,只把文章题目列出来,有兴趣的可以搜索)

Coffee and tea consumption and the preval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men and women: results from the Scottish Heart Health Study

CONCLUSIONS--These findings do not support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ffee or tea consumpt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is British study where most coffee

另外一项全球范围关于红茶消费与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癌症关系的研究发现,除了红茶消费与糖尿病发生有线性负相关之外,与其他疾病没有相关性。Relationships between black tea consumption and key health indicators in the world: an ecological stud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established a very high contribution of the black tea consumption parameter on the third axis (81%). The correlation circle confirmed that the 'black tea’ vector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iabetes vector and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any of the other four health indicators. A linear correlation model then confirmed a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high black tea consumption and low diabetes prevalence

补一张这篇文章中的一个表,八个国家中各种疾病发病率与红茶消费情况

如果经常喝太烫的茶,还有可能会增加食道癌风险

Tea drinking habits and oesophageal cancer in a high risk area in northern Iran: population based case-control study

Conclusion Drinking hot tea, a habit common in Golestan province, wa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of oesophageal cancer.

我没再搜索JAMA和NEJM,如果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试试,我相信结果也不会差太多

对于医学问题,我觉得还是Lancet、BMJ这些国际核心期刊比较靠谱,不知道诸位是否也这么认为。

因此,我觉得说喝茶有益于健康或者不能算错,但如果说喝茶能具体预防甚至治疗某一种疾病,恐怕就有些过分了

至于说是未发酵的绿茶对人身体好,还是发酵的红茶对人身体好,我觉得,你觉得好喝的,就好

 关注

4 人赞同了该回答

1,黄烷醇被破坏肯定是不好的。

2,可是红茶的酿造,并非是氧化黄烷醇,你理解错了。

下边给你多酚类变化与红茶品质的关系:

红茶初制过程中,多酚类总量减少。儿茶素是多酚类的主体,多酚类的变化,主要是儿茶素类。在儿茶素的组成中,L-EGCG和L-EGC含量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L-ECG,其他儿茶素变化量较少。这种量变化从萎凋过程就已开始。从揉捻(切)一开始,叶细胞损伤,多酚类随茶汁流出,酶促反应速度快,到“发酵”结束,多酚类减少量更多,而且茶黄素、茶红素检出量也较高。

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多酚类总量、各儿茶素、水溶性多酚类、茶黄素减少量增多;茶红素、水不溶性多酚类含量增加,TR/TF值增大。因此,控制揉捻(切)、“发酵”时间对红茶品质形成有很大意义。儿茶素氧化的次级产物有茶黄素类(TF)、茶红素类(TR),以它们为主体构成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

揉捻一开始,叶细胞损伤,茶汁与酶混合,L-表没食儿茶素及其没食子酸酯,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生成邻醌。在上列反应中,邻醌Ⅰ可命名为3’,4’-二氧没食子儿茶醌;邻醌Ⅱ可命名为3’,4’-二氧没食子儿茶醌没食子酸酯。该反应进行的同时,其他儿茶素也都能被酶促氧化而生成多种邻醌。邻醌类物质一般呈黄色,但是它们极不稳定,分子结构中的羰基(>C=O),能被蛋白南或谷胱甘肽的游离氨基(—NH2)、巯基(—SH)还原,形成蛋白质儿茶素,或谷胱甘肽儿茶素化合物,冲泡时仍含在叶底内,构成叶底红色。同时还能氧化其他物质,形成红茶品质,如破坏叶绿素、花青素等,使绿叶变色,苦涩味降低;若与氨基酸结合,发展茶叶香气等。b’-氨基-L-表没食子儿茶素使红茶具有水果香气,而且汤色也变得红色。醌类还能被葡萄糖、维生素C还原,重新形成儿茶素。

但是,在“发酵”过程中,由于邻醌类物质的积累,还原性物质的消耗,易发生二聚合用用,生成三种中间产物——联苯酚醌类(又称二酚醌类)。

联苯酚类化合物不稳定,能进一步发生变化。但有还原和继续氧化两条歧路。其还原途径是以儿茶素为递氢体,将一部分联苯酚醌类还原成三种双黄烷醇,称为物质A、B、C。双黄烷醇无色,溶于水,具有一定的鲜味,含量一般占茶叶干重的1%—2%,是构成茶汤的鲜度、强度和浓度的综合因素之一。

在一部分联苯酚醌被还原成双黄烷醇的同时,一部分联苯酚醌则进一步氧化,缩合成茶黄素类(简称TF)。到目前为止,根据实验研究,TF的形成过程中:设想在一个联苯酚醌中间产物中的一个能被水解的没食子酰基,脱下后再经脱羧,跟连苯三酚邻醌基进行氧化缩合,形成一个苯骈草酚酮结构核。茶黄素的水溶液呈橙黄色,含量一般为0.3%—1.5%,高可达1.7%以上,它们是红茶茶汤的主要黄色色素。滋味鲜爽,具有强烈的收敛性。

茶黄素进一步转化,产物为茶红素(简称TR)。其转化过程,较多的看法是:在有载体D,L-C,L-EC和L-ECG的邻醌存在时,首先分子中连接在苯骈 酚酮基的连苯三酚核被氧化成邻醌,随后该醌型环被打开,并断脱一个羰基(形成CO2),再经一定的结构变化而形成茶红素。茶红素色棕红,显酸性,刺激性和收敛性较茶黄素弱,含量一般为干物质总量的5%—11%,大部分呈可溶性游离状态,冲泡时进入茶汤,使红茶汤色红浓;一部分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棕红色物质,留在叶底内,使红茶叶底棕红。但是,茶红素能进一步氧化成茶褐素(简称TB)。它能溶于水,呈暗褐色,因此冲泡时进入茶汤,使汤色变暗;同时,茶褐素能与蛋白质结合而含在叶底内,使叶底色暗。茶红素还可与其他化合物发生聚合、缩合,形成结构更复杂的暗褐色复合物,对茶汤、叶底均有不利影响。黄酮类物质色黄,氧化产物橙黄以到棕红,这对红茶汤色、滋味有一定影响。而黄酮醇类和间双没食子酸变化较小。

编辑于 2015-01-29 16:51

赞同 4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