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李白诗歌接受述论(张浩逊)

 阅读美丽星空 2022-11-11 发布于山东

历代李白诗歌接受述论

张浩逊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系,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自有唐至清,李白诗歌均有着广泛的接受者,他们中既有文坛名流,如唐宋之杜甫、白居易、苏 轼、陆游,元明之杨维桢、萨都刺、高启、王世贞,清之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也有众多普通文人和下层民 众。唐宋人重其奇思壮采,元明人学其傲岸个性,清人更注意其风雅传统、经世思想。历代对李白诗歌接受的 普泛性,除杜甫之外,无人可与之比肩。

【关键词】李白;诗歌;接受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章编号】1003-6873(2007)01-0048-05

【文献标识码】A

李白诗歌,在其生前和身后都有无数的接受 者和追捧者,他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名篇 早已妇孺皆知,可以说所有的中国人都是李白诗 歌的接受者。历代对李白诗歌接受的普泛性,除 杜甫之外,无人可与之比肩。本文拟对李白诗歌 自唐至清的接受状况作一粗线条的勾勒评说。

先来看李白诗歌在唐代的接受盛况。

李白二十岁时,以文章谒见文坛巨子苏颋,颋 奇之,谓群僚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若 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1872天宝元年

(742),因文词秀异,玄宗下诏征时年42岁的李白 入京,置于翰林院,担任文学侍从之臣。初至京 师,文坛前辈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 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 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 贺又见其《乌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泣鬼 神矣。’”214贺知章是朝廷名臣,深得玄宗信任, 他对李白的揄扬,必有助于李白诗歌的传播,招致 更多的接受者。

李白在世时,已有“追星族”出现,最突出的例 子是魏万(后改名颢)和任华。魏万是山东聊城 人,因慕李白大名,于天宝十二载秋至梁园访李白,未遇。又访之于东鲁,并南游吴越,北上广陵, 奔走三千余里,直至天宝十三载春始在广陵遇见 李白。任华是乐安(今山东高青县南)人,天宝三 年,闻李白在长安,特前往拜晤。及至,白已离京。 任华不胜怅惘,作《杂言寄李白》诗,中云:“任生知 有君,君还知有任生未?中间闻道在长安,及余戾 止,君已江东访元丹,邂逅不得见君面。每常把 酒,向东望良久。见说往年在翰林,胸中矛戟何森 森。新诗传在宫人口,佳句不离明主心。”这几句 写尽任华对李白的仰慕和白诗在宫中受热捧的程 度。

正因为李白才华盖世,诗名远播,所以他漫游 各地时,常能得到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 优礼与敬爱。魏万(颢)《李翰林集序》云:李白“所 适二千石郊迎”。五松山下的荀媪、庐江主人妇、 宣城善酿纪叟、汪伦等社会下层民众都是李白诗 歌的接受者,他们曾怀着挚爱接待过李白。至于 与李白同时的大诗人杜甫,对白诗多有颂扬,名句 如“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 韵》)等,向为人们所熟知。

中晚唐著名诗人韩愈、孟郊、白居易、李贺、杜 牧、李商隐等都盛赞白诗,对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中唐时期,杜甫诗名逐渐显赫,出现了李杜齐 名的现象。有人持尊杜抑李的态度,韩愈对此很不以为然,并重李、杜是他一贯的态度。其《调张 籍》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 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他还以 不能与李白、杜甫交游为憾事:“昔年因读李白杜 甫诗,常恨二人不相从”(《醉留东野》),其《石鼓 歌》又云:“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自 愧才调不及李杜。他以文为诗的写法受到杜甫影 响,而恣肆的笔势和豪迈的气概则颇类李白。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一方面承认李白才华 卓奇,一方面又感叹其诗缺少“风雅比兴”的内容。 不过,这只是他从某一特定角度去读李诗得出的 结论。他在《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表明了对李杜 的整体评价:“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不得高 官职,仍逢苦乱离。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吟 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 辞。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显而易见,白居易 与韩愈一样,是“李杜并崇”的。乐天又有《李白 墓》诗,称李白“有惊天动地文”,评价之高已无以 复加了。

李贺“祖骚”,人所熟知。然其所学甚广,不仅 从前代诗歌中汲取艺术营养,还善于向当代诗人 李白、杜甫、韩愈等人学习。李贺诗想象奇特,色 彩瑰丽,常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创造奇丽变幻的超 现实意境,与太白诗有相似之处。他的拟古乐府 或夺换巧铸,或翻空出新,亦能看出对李白拟古乐 府艺术精神的挹取。

被称为“小李杜”的杜牧、李商隐也是李白诗 歌的热心接受者。杜牧诗云:“李杜泛浩浩,韩柳 摩苍苍。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冬至日寄小 侄阿宜》),推尊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是当代文 坛巨匠。李商隐《漫成五章》(其二)云:“李杜操持 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认为李杜两人诗才大 体相等,也持“李杜并尊”的态度。晚唐皮日休、杜 荀鹤也对李白其人其诗颂美不已。皮日休说白是 “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七爱诗李翰林》)。 杜荀鹤《经谢公青山吊李翰林》诗云:“青天明月 夜,千古一诗人”,缅怀敬仰之情溢于言表。此外, 曹松、徐寅以及释贯休、齐己等都有赞美、怀念李 白的诗篇。

唐人对李白诗歌的评价,集中体现在对他艺 术才华的肯定。首先是惊叹其艺术思维的超凡 性。杜甫说他“飘然思不群”,皮日休云其“思出鬼 神表”。其次是赞叹其诗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贺知章称其《乌曲》“可以泣鬼神”,杜甫说 他“诗成泣鬼神”,白居易则有“惊天动地文”的评 语。再次,指出了李诗的语言风格是“清新”、“俊 逸”(杜甫《春日忆李白》)。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 唐人对于李白诗歌主体风貌的体认,那就是“奇”。 贺知章因读《蜀道难》而称其为“谪仙”;殷在《河 岳英灵集》中说李白“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如 《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白居易说“李之 作,才矣奇矣”(《与元九书》。李白诗歌之奇,主要 奇在精神,奇在构思,奇在意境。

两宋时期,由于时代环境、社会思潮、审美观 念的变化,杜诗的接受面比李白更宽,出现了所谓 “千家注杜”的繁盛局面。李白诗直至南宋末年方 有杨齐贤第一次为之作注。但这并不意味着李白 诗歌缺乏知音,实际情况是,宋代许多优秀诗人仍 持“李杜并崇”的态度,赞赏、仿效白诗者大有人 在。

宋初王禹偁论诗重道而主平易,故多学杜甫、 白居易,但他也说过“谁怜所好还同我,韩柳文章 李杜诗”(《赠朱严》),可见他并无贬抑李白之意。 其《李太白真赞》视李白为唐代诗人翘楚,他写诗 侧重学杜甫、白居易诗,是出于以诗干政的目的。 北宋中期的欧阳修对唐代陈子昂、李白、杜甫、王 维等都有赞语,其七古《太白戏圣俞》开首四句云: “开元无事二十年,五兵不用太白闲。太白之精下 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其《赠王介甫》诗又有 “翰林风月三千首”,“后来谁与子争先”等语,流露 出无限的敬仰之情。他的一些以清丽著称的写景 抒情诗吸收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 艺术因子。

王安石和苏辙是这一时期尊杜抑李的代表。 王安石《四家诗选》选杜甫、欧阳修、韩愈、李白诗, 置李白于最后,以为“太白词语迅快,无疏脱处,然 其识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3143;苏辙 也说:“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 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杜甫有好义之心, 白所不及也。”[4]卷8王、苏偏执不言自明。苏轼则 与他们态度不同,他在许多地方都是李杜并称,李 杜同赞。其《书黄子思诗集后》云:“李太白、杜子 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又 《次韵张安道读杜诗》中说:“谁知杜陵杰,名与谪仙高。扫地收千轨,争标看两艘。”谈杜甫,兼及了 李白。苏轼还好以李白、杜甫自喻。苏辙《苏轼墓 志铭》云:“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明确指 出轼诗与李、杜有传承关系。

陆游与苏轼并称为“宋诗两大家”,他作诗能 广泛师法前人,经熔铸后形成自家风格。其中,李 杜诗歌对他影响最大,时人称他为“小李白”或“前 身少陵”。陆游诗集中称颂李杜的篇章不可胜数, 其中《读李杜诗》是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其爱国诗 最能体现他兼学李之浪漫和杜之沉郁的用心。放 翁诗是“以杜甫为体—以杜甫式的深沉、雄厚、 郁结的风格作为抒发爱国情感的基调;以李白为 用—吸收李白富于激情、想象、个性,善于夸张、 跳跃、高度概括等艺术手法作为抒情的表现手法 ……最终形成感情既深沉悲壮,表达又雄豪风发 的独特风格”51232。作为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的杨 万里,善用活法写理趣,这也是“诚斋体”的主要特 征。诚斋体虽有异于李白诗风,不过这并不妨碍 杨万里对李白的推崇和接受。其《舟中排闷》诗末 四句云:“平生爱诵谪仙诗,百诵不熟良独痴。舟 中一日诵一首,诵得遍时应得归。”他还曾自比苏 轼、李白云:“东坡太白即前身”(《寄题石湖先生范 至能参政石湖精舍》)。杨万里的《夏夜玩月》、《正 月三日宿范氏四首》(其三)诗乃是模仿了李白的 《月下独酌》,七古如《跋眉山程仁万言书草》、《行 路难》、《题巩仲至修辞斋》等,任意挥洒,豪迈飘 逸,得李白诗神髓。尤其是七古《重九后二日同徐 克章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想象奇特,层次曲折, 变化无穷,出自太白《把酒问月》诗又有超越之处, 历来好评如潮。

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张孝祥、陈亮、刘过等, 他们在词中所表现出的神奇卓绝的想象,磊落豪 纵的意气,壮志难酬的悲愤,都能从李白诗中找到 对应。陈亮七古《谪仙歌》云:“尝闻太白长庚星, 夜半星在天上明。仰天高声叫李白,星边不见白 应声”,“白也如今安在哉,我生恨不与同时”,“我 今去取昆山玉,将白仪形好雕琢。四方上下常相 随,江东渭北休兴思”,写尽对李白的无限敬佩、仰 慕之情。

宋人对李白的接受热情并不亚于唐人。他们 赞赏、学习李白,仍是偏重于其奔放才情、浪漫精 神。苏轼更明确地揭示出李白“眼高四海空无人” (《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的傲岸个性,并对此表示了倾慕态度。不过,也有人开始注意到李白 其人其诗的缺陷、不足。如苏轼《李太白碑阴记》 认为他的行为方式和政治见识均不是王佐之才。 苏轼还指出了李白诗歌的某些不足,他说:“李白 诗飘逸绝尘,而伤于易”(《书李太白诗》);“太白豪 俊,语不甚择,集中往往有临时率然之句”(《书李 白集》)。认为李白有些诗精心构思不够,语言也 欠推敲。应该说,这些意见是有道理的。不过,像 王安石、苏辙对李白的批评,则有失公允。

元代诗人普遍崇尚学唐。清人宋荦在为顾嗣 立《元诗选》初集写的序中说:“元诗多轻扬,近太 白。”指出元诗学李的事实。元代一些重要诗人如 耶律楚材、杨维桢、萨都刺、王冕等都写有一些奔 放酣畅、清新自然的诗歌,迹近李白。如耶律楚材 的七古《过阴山和人韵》描绘阴山雄奇壮伟的景 色,笔力刚健,气势磅礴,有些诗句如“猿猱鸿鹄不 能过”、“人烟不与中原通”、“山角摩天不盈尺”等, 显是从李白《蜀道难》句中直接化出。萨都刺是元 代最杰出的少数民族诗人,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 《诗薮》中说他“诵法青莲”。他作有《过池阳有怀 唐李翰林》和《采石怀太白》两诗,美称李白为“云 中龙”,盛赞其非凡才华,悲悼其不幸命运。萨都 剌的不少古诗豪迈奔放,绝句清丽自然,与李白颇 为相似。杨维桢是元末诗坛领袖,其乐府诗兼融 汉魏乐府和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等人的优长, 纵横豪丽,奇辞异想,风格独特。《庐山瀑布谣》通 过极度的夸张,精妙的比喻,将庐山瀑布的壮观表 现得栩栩如生,有李白雄伟俊逸之风。王冕一些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诗歌多学老杜,一些抒写个 人情怀的作品多学李白。其七古《梅花》五首表现 高傲率真的个性,其中“兴酣击剑长啸歌,不问世 上官如麻”两句,尤有李白风采。

元曲作家对李白也有很高的接受热情。他们 不但爱其诗,同时饶有兴味地关注其传奇人生。 据朱玉麒《戏曲作品中的李白形象研究》[6]308,出 现李白形象的元剧,有《柳眉儿金钱记》(石君宝)、 《冻吟诗踏雪寻梅》(马致远)、《李太白贬夜郎》(王 伯成)、《李太白醉写秦楼月》(郑光祖)、《李太白匹 配金钱记》(乔吉)、《采石矶李白捉月》(佚名)六 部。元曲作家深爱李白的情形,于此可见一斑。 在元散曲中,也屡能见到化用李白诗句、诗意的例子。

(临用)“宗唐”是明代诗坛较为普遍的现象。明初高 启,天才高逸,其《夜闻谢太史读李杜诗》既称李杜 为“高才”,又悲慨他们的坎坷遭遇。他在早年所 作之《青丘子歌》(高启自号青丘子)中云:“青丘 子,臞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降谪在世 间,向人不道姓与名”,以转世李白自喻。其七言 歌行《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笔势雄豪奔放,诗思 跳荡多变,境界阔远壮大,根柢于李白。清人赵翼 称:“青莲诗,从未有能学之者,唯青丘与之相上 下,不唯形似,而且神似。”711274明代中期的著名 画家和文学家唐寅,其为人为诗与李白颇多接近 之处。李白被称为“谪仙”,他自称“桃花仙”。李 白有《把酒问月》、《月下独酌》等名诗,唐寅仿其风 神作《把酒对月歌》,他的另一首七古《烟波钓叟 歌》,具有豪迈洒脱的气概,一泻千里的气势,甚至 连意象、格调、遣词用语都十分接近李白。在日常 生活中,唐寅也学李白,有反叛传统的勇气。

此外,后七子领袖王世贞的五律《登太白楼》、 宗臣的七绝《过采石怀李白》(十首)、戏剧家梁辰 鱼的七律《采石矶吊李太白》,都抒写了他们对李 白的不胜仰慕和无限缅怀之情。

明代戏曲作品,出现李白形象的有杂剧《孟浩 然踏雪寻梅》(朱有)、《李太白醉写平夷书》(佚 名)、《捶碎黄鹤楼》(佚名)、传奇《沉香亭》(佚名)、 《惊鸿记》(吴世美)、《彩毫记》(屠隆)、《青莲记》 (戴子晋)、《合璧记》(许次纾)、《采石矶》(李岳)、 《李白宫锦袍记》(佚名)等。收入《警世通言》的话 本小说《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极力渲染李白的旷 世才情和刚正品性。上述通俗文艺作品的出现, 既说明了李白影响的深广,又对进一步扩大李白 及其诗歌的接受面起了重要作用。

元明诗人多推尊李白,仿学其奇思幻想,奇情 壮采。尤须指出的是,元末的王冕和明中叶的唐 寅这两位画家诗人,还直接继承了李白诗中张扬 个性、蔑视权贵的精神,这在以前“尊李”诗人的作 品中很难见到。从诗歌评论家的层面看,元明时 期对李白诗的评价不再是笼统之言,较过去细致、 深入多了。元人吴澄从“诗法”角度来作评说,他 在《唐诗三体家法序》中说:“谪仙号为雄拔,而法 最为森严。”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二中认为李白的 歌行体、七言绝句为唐人之冠,五言绝句仅次于王 维而位列第二。元明时期的诗论家,对李白诗的思想内涵也作出了肯定性的评价。

清代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总结和转型期, 清代诗人学习前人大都不以宗法某代、某人为限, 而是兼取唐宋,有的还上承汉魏六朝。效学李白 的诗人,主要有屈大均、黄景仁和龚自珍数人。

清初遗民诗人屈大均,为人慷慨有侠气,其诗 洋溢着爱国精神,同时又富于幻想、浪漫色彩。他 的不少诗歌如《游罗浮作》、《怀朱十》、《度岭赠闺 人》等缭绕着一片“仙气”,蕴藏在“仙气”背后的, 则是诗人消极避世的思想,甚至还有抗清复明的 理想。屈诗浪漫特色的形成,得力于他深受屈原、 李白艺术精神的熏陶。他称屈原为“骚圣”,在家 中立“骚圣祠”,还攀屈原为祖宗。对李白,他同样 十分推崇,在《采石题太白祠》中说:“千载人称诗 圣好,风流长在少陵前。”他还常以李白自喻:“自 谓五律可比太白”,“赋比青莲思更浓”(《柬赵子 实》),前人早已看出其诗的奇幻特色之所来,朱彝 尊说是“原本三闾大夫”,徐世昌认为是“自谪仙 入”。乾隆中后期的黄景仁,天资超迈,素怀大志, 然而一生贫病穷困,内心压抑,发而为诗,多幽苦 语。其诗主要取法李白、韩愈、李商隐,既充满哀 情,又不乏豪气。七绝《少年行》颇有李白诗神采, 其七古《观潮行》、《太白墓》、《笥河先生偕宴太白 楼,醉中作歌》等,都有模仿李诗的痕迹。延君寿 在《老生常谈》中,谓其“真能直闯太白堂奥”,袁枚 则直称他是“今李白”。

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龚自珍,其诗歌闪烁着 民主思想的光辉,表现出要求个性自由解放的强 烈愿望。从诗歌艺术看,其诗构思颖异,想落天 外,意境奇特;体裁虽多七言绝句,但不甚讲究格 律;语言通俗,较多口语。这些,都体现了他勇于 创造的精神,就龚自珍诗歌的基本创作方法而言, 则与浪漫主义为近。龚自珍对继承屈原、李白诗 风的屈大均服膺至极,称其人其文为“奇士”、“奇 文”(《夜读番禺集书其尾》)[8]45s。他在《最录李白 集》一文中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 自白始。”于此可知,龚自珍自言“庄骚两灵鬼,盘 踞肝肠深”(《自春徂秋……得十五首》之三),实是 学自李白。最能体现他深得李白诗浪漫精神的恐 怕是七言古诗《西郊落花歌》,表现了西郊落花“天 下奇”的壮美图景,笔墨之恣肆汪洋,意象之千变万化,令人有“赛李白”之叹。

有清一代喜爱、学习李白的文人还有很多,其 中包括了戏剧家、小说家和诗歌评论家。清初文 坛名士尤侗著有杂剧《清平调》,搬演李白奉诏赋 诗为状元、走马游街鞭击安禄山诸事。他还写有 两首怀念李白的诗:《五君咏》(五首之一)和《七 思》(七首之一)。张韬作杂剧《李翰林醉草清平 调》,杨潮观有《贺兰山谪仙赠带》杂剧,敷演李白 遨游至贺兰山援救郭子仪的故事。蒋士铨所作传 奇《采石矶》则较全面地展现了李白一生的主要事 迹。曹雪芹对李白诗歌也非常熟稔,《红楼梦》中 有不少直接运用或化用李白诗句的例子,他还在 第十八回里借黛玉之口称李白的七言绝句是后学 必读的典范之作。王士祯虽倡“神韵”说,主学王、 孟、韦、柳,但他对李白同样深怀敬意,其《论诗绝 句》云:“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

清代诗论家对李白诗歌,多持正面接受的态 度。如清初冯班在《钝吟杂录》中既肯定其讽谕现 实的思想内容,又盛赞其“奇中又奇”的艺术风格。 乾隆时期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集》,在“凡例”中 明确说明是“以李、杜为宗”。约成于乾隆十五年 的《御选唐宋诗醇》,同样认为李白与杜甫一样,能 承《诗三百》之坠绪,重振风雅。这一时期的著名 诗人、诗论家赵翼所著《瓯北诗话》,“卷一”专论李 白,极力称扬其诗“神识超迈”,并说他的《古风》 “直欲于千载后上接风雅”。清后期刘熙载在《艺 概诗概》中也高度评价李白,说“太白与少陵同 一志在经世”,提醒读者不要为其诗中的“出世语” 所瞒过。

乾隆进士孙洙选编《唐诗三百首》,在传播李 白诗歌、扩大李白诗歌接受面过程中有着特殊作 用。该书收入唐诗313首,其中李白诗有27首之 多,不少名篇如《月下独酌》、《蜀道难》、《行路难》、 《将进酒》、《登金陵凤凰台》、《静夜思》、《黄鹤楼送 孟浩然之广陵》等均收录。孙洙在该书序文中说 编此书的目的是作为家塾课本,方便孩童学习唐 诗。道光年间,有章燮和陈婉俊分别为之补注,从 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的流传广度。光绪十一年

(1885),四藤吟社主人在刻印此书时更说它“风行 海内,几至家置一编”。不难想象,由于《唐诗三百 首》的风行,李白的一些名篇佳作已随之被包括广 大蒙童在内的读者所接受。因此,要说到李白诗 歌在清代下层社会的广泛接受,《唐诗三百首》是 不能不书上一笔的。

【参考文献】

[1]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M].成都:巴蜀书社,1990.

[2]孟.本事诗[M].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惠洪.冷斋夜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苏辙.栾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赵仁珪.宋诗纵横[M].北京:中华书局,1994.

[6]四川李白研究学会.千年诗魂[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7]赵翼,瓯北诗话[M]//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3.

[8]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9]洪亮吉.北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