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咳嗽(郁怒,咽干,常感痰滞咽喉)中医证型用药分析

 经方人生 2022-11-11 发布于四川

肝火犯肺型慢性咳嗽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咳引胸痛,可随情绪波动增减;或烦热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痰如絮条,口干口苦,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病机:《素问·咳论》中“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了肺、肝、心等脏腑功能失调皆可致咳嗽。从脏腑生理角度上讲,肝脏主升发,肺脏主肃降,肝从左升肺从右降,如《素问·刺禁论》中“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二者升降协调有助于维持人体气机正常运动;从脏腑病理角度上讲,肝之升发过度,肺失肃降则导致肺气上逆,反之肺失肃降则不能抑制肝气上升导致肝郁气滞,故肝与肺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根据五行理论分析,肝郁气滞日久,木火过旺反克肺金,即木旺侮金。金元时期,古代医家朱丹溪曾在《格致余论》中提出“气有余是火”。临床上肝气郁滞日久的患者较容易郁而化火,再根据肝与肺病理生理上的关系,所以临床上肝火犯肺所致咳嗽的患者并不少见。如因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仅从肺脏论治,而忽略了对肝脏的论治,则临床疗效欠佳。

  肺为娇脏,在外易受外邪侵袭,在内他脏之损易损及此脏。肺主气,司呼吸,主司全身之呼吸功能;肺主治节,治理和调节全身之气、血、津、液的运行和输布。肺主气功能失调或肺失治节,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调则咳嗽,气的推动功能失常则血、津、液运行不利,即可生成痰等病理产物。五脏中肝主疏泄,疏通畅达全身之气机,故肝与气机的关系更为密切。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学习压力较大,咳嗽的患者中因情志不遂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即木火刑金的证型较多。

图片

治则治法:清肺泻热,疏肝解郁,止咳化痰。

方药:

1、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桑白皮、地骨皮、黄芩、青黛、海蛤壳、栀子、牡丹皮、浙贝母等。加减:胸痛配郁金丝瓜络以理气和络;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酌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诃子以养阴生津敛肺。以上证候有明显兼夹证者,可在上述证候基础上根据兼夹证加减用药。

2、现代中医临床自拟方(柴杏汤)[1]:柴胡 15 g,郁金 15 g,栀子 10 g,桔梗 15 g,苦杏仁 15 g,清半夏 15 g,瓜蒌 15 g,蜜款冬花 15 g,蜜紫菀 15 g,炙甘草 10 g 为主方,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煎 2 次,药液合并,分早、晚 2 次温服,每日 1 剂。

  柴杏汤方为肝火犯肺所致咳嗽,再根据临床不同表现运用辨证论治方法调整药物用量。此方以柴胡、郁金相配伍疏肝解郁为君药,栀子清肝火、泄肺热而止咳,加桔梗、苦杏仁调整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及瓜蒌、清半夏清热化痰共为臣药;蜜款冬花、蜜紫菀止咳化痰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肺,清肝火,泄肺热,止咳化痰之功效。肝肺升降协调,人体气机畅达,阴平阳秘,五脏元真通畅,即人体呼吸平稳顺畅。作者强调在治疗咳嗽时,不能见肺病就治肺,而应从中医整体观出发,熟练运用五脏一体观,治病求本,方可取得满意效果。

备注:请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文献引用:

[1]杨慧,刘建秋,李竹英.刘建秋教授运用自拟柴杏汤治疗肝火犯肺型咳嗽[J].吉林中医药,2017,37(04):344-346.DOI:10.13463/j.cnki.jlzyy.2017.04.0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