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物致知”,格的是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该怎么理解?

 新用户15472188 2022-11-11 发布于广东

谢谢邀约。

“格物致知”这句话出自于“四书五经”中《大学》的第一章,朱熹说:《大学》是“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其节目之尽详也”。规模就是“明明德”、“亲民”、“至于至善”,这就是“三纲领”。节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称之为“八条目”。《大学》的特点是有纲领有条目,有规模有节次,纲领引领全文,条目是细化的具体内容。

《大学》曰:“致知在格物”,“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先所后,则近道矣。”“格”就是认识、研究;“物”指的是万事万物。把“格物”联系起来,就是认识、研究世间的万事万物存在和发展的道理。

“致”就是使、达到、获得之意;“知”就是知识、道理。在儒家思想里,“知”也可以理解为“智慧、觉悟”及仁义礼智信,因为“知”通“智”,智巧、心机是也。简单从事“致知”,就是使自己获得知识,掌握认识世界的知识,改造世界的方法。

那么,“格物致知”就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道理,掌握万事万物自然发展的原理、根本,有追本溯源之意。简言之,“格物致知”就是学习的方法,哲学上称之为认识论和方法论。

被世人称为两大圣人之一的王阳明先生说得更加明了:“格物致知”就是正心诚意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格物和致知是同一件事。“格物”是“致知”工夫,知得“致知”,便已知“格物”。若是未知“格物”,则是“致知”工夫亦未尝知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