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小时100块,老年客户占比6成,特殊职业揭开老年人的难言之隐

 谢耳朵馆长 2022-11-12 发布于四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社会当中不同个体之间的异质性逐渐增强,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也开始出现变化。在现代社会形成之后不久,社会分工趋势的出现就导致了各种职业应运而生。在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看来,分工的出现正是现代社会进一步实现发展、缓解社会内部矛盾的一种自在机制。于是我们也可以得知,社会分工和不同职业的出现,与社会发展的状况之间也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

简而言之,就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都会根据当下的特点而产生新的职业。正如在古代中国这样一个农业社会当中,人们对于个体经济的重视会导致商人群体逐渐壮大、官僚体系所提供的社会地位以及成熟的科举制度又会使得学生群体不断增加,即便是到了现代,网络的便捷和“流量为王”的社会现状又使得“主播”又日渐成为许多人从事的职业……我们在看待职业和分工时,势必要关注其所处的社会发展状况。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之后,我国的社会开始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许多方面都出现了特有的方式,这也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随之改变,一个最明显的方面就是移动支付的普及。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职业也在悄然走进大众的生活,那就是陪诊员。

“特殊职业”的“前世今生”一小时100块,老年客户占比超6成,特殊职业揭开老年人的难言之苦,陪诊员这个特殊职业老年人息息相关。陪诊员,也叫陪诊师,主要业务包括代预约、取报告、帮开药等跑腿业务,也需要陪患者取号、候诊、检查、办理住院等,也包含替一些外地患者或不方便前往医院的人群“代问诊”,这样的情况一般出现在一些有着优质医疗资源的一线城市当中。

这一群体并不是“凭空出现”的,随着医院的体制改革,以及移动支付、大数据和线上办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去就医时都会发现:看个病实在是太麻烦了。挂号预约需要取号、排队、分区域就诊,看病需要寻找专门的科室与大夫,取药要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后续了解检查结果等需要线上办理……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尚且由于繁琐的步骤和漫长的就诊周期而令人“望而却步”,对于一些上了岁数的老年人而言就更是如此。并且作为医院就医的“主力军”,老年人群体很多时候是不得不到医院去看病的。

当这种“必然性”遭遇了当下就医的困难性之后,陪诊员这一行业就应运而生。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往往是了解就医流程、有大量空闲时间、体力精力比较充沛的人,他们的收入是按次或按天收取的,如果能够坚持,其实月收入也是比较可观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人开始从事这样的职业。但是随着这一职业的日渐成熟,其职业要求也开始增加。比如有人认为,既然是大部分时间要和老人相处,那么在情感上安抚老人、与病人建立良好关系这样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这一新型职业的出现是有一定原因的,同时由于社会的要求,这一行业现如今也需要一些“门槛”。

“特殊职业”背后是老年人的难言之苦正如上文的分析,正是因为大量的就医群体,有了迫切的需求,陪诊员这一职业才开始出现,并且逐渐的合理化。那么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在迫切的需求背后,是怎样的社会问题导致如此明显的群体性需求呢?名为《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截止至2020年,我国失能老年人数量已经达到4200万,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达1.18亿,面向老年人的陪诊服务存在广阔的市场空间。

所以陪诊员这一职业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社会当中存在的显著老年化趋势所导致的,这一点其实也不难理解。还有一项数据显示,在选择雇佣陪诊员的客户群体当中,如果以“老年”和“非老年”来界定,那么不同年龄层次的用户比例大概处于一个“四六开”的状况,即老年人群体在六成,非老年人在四成。如果说老年人群体由于自身的健康状况、对于信息社会的不适应等原因,有明显的陪诊员需求还算合理,那么为什么还存在四成左右的“非老年人”群体,也依然需要陪诊员的存在呢?

因为在这40%的群体当中,有着诸如孕妇、行动不便者以及难以独自完成就诊等情况,他们也不得不通过陪诊员的帮助,甚至是全权委托其帮助自己完成就诊的流程。其实之所以如此多的人会需要陪诊员相关业务,一方面证明了现如今的医疗体系,确实会存在一些体系冗杂、环节复杂的情况,这导致病人感觉到看病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其次就是一些年轻人,由于工作太忙、缺勤代价大等原因,也宁愿花费一些钱找陪诊员,以求快速办理各种业务,解决健康问题。我们应该注意的是,“看病”在当下,似乎也成为了一件有些有点难度的“任务”了。

当然,陪诊员这一职业的火热,与其所隐藏的潜力和背后巨大的资本利益之间也有关系。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陪诊员”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相关内容可谓是海量,并且如今已经有了各种机构,来有偿“培训”这些陪诊员,以此来创造收益和价值。但是这一职业需要的并不仅仅是“有时间就可以”,而是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与客户、与院方的有效共同,能够节省很多时间,从而减少时间成本的消耗。所以,究竟这些陪诊员的“培训”职业究竟有没有必要,是不是仅仅为了“割韭菜”,还有待商榷。

老龄化环境下,诸多社会问题逐渐暴显现,陪诊员的出现,值得我们去反思,也不妨提升其专业性,借以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意识到,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维护同样重要。-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 生煎包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