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明轩”建造轶闻

 黄之中 2022-11-12 发布于上海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二楼北厅玻璃天棚下约四百多平米的空间里,有一处堪称大手笔的“展品”:一座原汁原味,完全按真实比例建造的中国苏州园林——“明轩”。

这处气势不凡的中国庭园是苏州园林经典之作——苏州网师园中“殿春簃”的完全复制品。这里要说明一下,不少人会将“殿春簃”误读为“簃春殿”,实际上“殿春”二字出自宋代邵雍“尚留芍药殿春风”句意,“殿春”系指春末,“簃”则是指阁楼旁的小屋。

当时最早提出在大都会博物馆内建造一座中国式庭园想法的人,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董事、阿斯特基金会负责人文森·阿斯特夫人。她最先的意图是想给刚购得的一批中国明代家具一个陈设空间。著名美籍华裔舞台艺术家李明觉的最初设计方案,并未赢得负责人方闻(时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考古系主任)的满意。1977年秋天,方闻随美国“中国古代绘画考察团”首次访华,经多地考察后在苏州与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会面,并一同参观了苏州园林。两人一致认为网师园的殿春簃是衬托明代家具的最佳背景。

图片

明轩内的明式家具

苏州市城乡建设档案馆的资料指出,陈从周推荐网师园中的殿春簃,一是陈从周的老师张大千曾寓居于网师园,殿春簃原为张大千及其兄弟张善孖的画室“大风堂”;二是陈从周推崇网师园是公认的小园极品,“少而精,以少取胜”。

1978年春,美方面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名义致信中国国家文物局,请求帮助建园。5月26日,经国务院研究同意后,国家建委下发(78)建发城字275号文件,“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将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仿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建造一座中国庭院。”之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方面立即派人来中国当面接洽,苏州园林处也派代表赴北京,在文物局的陪同下,建设部安排双方见了面,谈话内容主要都是具体的技术措施,以及美国方面阿斯特夫人为此项目“不差钱”等话题。谈了三天之后又一道去了苏州网师园实地考察。

图片

明轩外景

图片

假山石和花草

1978年9月18日,国家建委城建总局组织工程会议在网师园召开,决定成立“苏州园林管理处援外殿春簃”工程班子。当时南京工学院潘谷西教授等一批专门研究苏州园林的老师,得知这个援外项目后,立即向建设部打报告要求参加设计。于是,南京工学院也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一套方案。据当事人回忆,南京工学院之前曾花了很多年研究出版《苏州古典园林》,因此有非常好的基础,图纸画得也很精美漂亮。

当两套设计图纸都报到建设部后,南京工学院的方案最终因“假山太高,楼板无法承载重量”的问题而落选。同时,建设部希望苏州方面的设计方案有专家来坐镇。于是苏州园林管理处邀请了陈从周作为顾问,在11月11日,同苏州市园林管理处副处长章表荣、规划建设科副科长陶维良一起带上设计图纸和模型前往美国。

方案送到美国后,由阿斯特夫人、世界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先生和许多建筑专家一同审稿,大家一致通过了该方案。12月12日,中国驻美联络处文化参赞谢启美代表中方与大都会博物馆签下了建造合同。合同规定,“明轩”需要做两套,先在苏州东园做一套实际大小的模型,待美方确认后再做第二套运往美国。

图片

游廊点缀绿植

对于这个极其重要的涉外项目,国家层面给予了绝对的重视,建造所用材料亦极尽当时之能事,甚至由国家特批从成都郊区山林中采伐了珍贵的楠木,自山谷中运向溪涧水中,然后扎成木筏,从长江中运往苏州,用作柱子材料。这种楠木色润棕红,有一股浓郁的香味,历经几百年也不蛀不朽。由此可见,当年明轩项目的级别之高。而其他木构件也都选用上好的银杏、香樟木;砖瓦全部在陆墓御窑定制(1796年乾隆在紫禁城营建一座苏式园林时的砖瓦便全部出自这里),苏州市政府为此批调数万公斤砻糠,采用传统烧制工艺,每块砖均打上“戊午苏州陆墓御窑新造”的印记。

1979年4月,位于苏州东园的第一套“明轩”落成。次月,这里迎来了第一批美国客人,美国著名建筑师、博物馆权威亚瑟·罗森布拉特,还有负责大都会博物馆改造的著名建筑师凯文·洛奇和约翰·丁克路。6月,阿斯特夫人率队亲自来华,中国造园工人特地从动物园借了几只鸟放在鸟笼挂在园子里,阿斯特夫人一进来便被吸引,惊喜地说道:“这就是中国的东西!”

图片

明轩内部之月洞

1980年1月2日,美国“明轩”在大都会博物馆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施工。由于前期工作的完善、中国古典建筑预制拼装的优势,以及专门征调来苏州“香山帮”能工巧匠的技艺,都使得建造过程快速而精确。施工期间,多位美国各界知名人士都到现场参观,包括李约瑟、尼克松、基辛格、洛克菲勒等。

经过五个多月的施工,“明轩”在5月30日通过工程验收,并最终在6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根据博物馆内现场条件以及使用要求,建成后的“明轩”,狭小的庭园空间内设有门厅、门廊、曲廊、半亭、山石、水泉等,布局精巧细致,但整体又简洁朴实,其中运用了空间过渡、视觉转移等处理手法,并吸收明画山水小品特色,使全园布局紧凑、疏朗相宜、淡雅明快,集中反映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精华,是境外造园的经典之作。

“明轩”的成功开启了园林出口的先河,“中国园林”亦成为“乒乓外交”之外重要的外交手段。之后,在旧金山、蒙特利尔、温哥华、法兰克福等几十座城市都相继建起了中国园林。苏州园林管理处也以此为契机成立了苏州园林设计室(后更名为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了位于纽约的寄兴园、波特兰的兰苏园等。

这里不得不谈负责施工的苏州“香山帮”造园工匠们。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历史上苏州佛道文化的高度发达,从另外一个层面和区域上促成了当地香山帮建筑流派的发展。数百年来,苏州工匠以擅长复杂精细的中国传统建筑技术而远近闻名。明代洪武年间北京天安门的设计者蒯祥,因其建筑技艺高超而被后世尊为香山帮的鼻祖。在几个世纪的传承中,香山帮匠人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形成独家传统园林建筑营造技艺。叠山、理水、砌砖、木雕、石雕、砖雕、彩绘、泥塑……可以说,苏州园林是历代香山帮匠人造园技艺传承发展的缩影,苏州古建筑和古典园林大多出于香山帮之手。

但是至“文革”后期,香山帮已经衰败凋零,许多工匠也散落乡下各处另操他业。

1979年,为了做好“明轩”项目,苏州园林管理处专门从民间召集60多名香山帮能工巧匠,成立了吴县古代建筑工艺公司。他们的首个作品,便是位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明轩”。此后,千余工匠云集于麾下。从美洲到非洲、欧洲,40多座“新苏州园林”陆续出口海外,具有代表性的如加拿大温哥华的逸园、新加坡的唐城、蕴秀园,美国的兰苏园、流芳园等。

因为“明轩”项目而复苏了一个行将湮灭的民间工匠群体,亦是一段佳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