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玉科|仰望星空

 古稀童趣 2022-11-12 发布于安徽

张玉科|  仰望星空

NEWS

西藏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也是我一直向往踏足的神圣之处。几年前,随同几位朋友从马鞍山出发,自驾由川藏线进藏,从青藏线离藏,车迹涉及安徽、湖北、重庆、四川、西藏、青海、甘肃、陕西、河南等9个省市区,行程近1万公里,横跨半个中国。这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旅程,也是一次快乐而又难忘的仰望星空之旅。

今天的世界,是几亿年前地壳运动的结果,6500年前的中生代,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挤压的地方,从海底隆起一片高原,这就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地区,这是一块神奇的地方,它以独行者的姿态,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它告别了平凡,出类拔萃地形成为“世界屋脊”;它阻挡和摒弃了世俗,使这里依然保持着一片净土。

在这个地球上,西藏距离天空最近,辽阔的天际湛蓝无边,那飘忽着的白云行踪不定多姿多彩,似乎伸手可触。奔腾的雅鲁藏布江,美丽的雪山草原,冷峻的戈壁石山,悠闲快乐的牦牛和羊群,清澈迷人的纳木错,等等,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高贵的美,一种无法想象美到骨子里的冷艳和清逸。拔地而起的布达拉宫,神秘而深邃的藏传佛教,还有那虔诚的臧民信徒,让人迷茫而又想去深入探究。高原复杂的山川地貌,高原多变的阴晴雨雪,还有那绿地毯般的草原以及散落在山间的民居,等等,所有这些,引领我们来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让人慢慢体会它的甘甜与销魂。在这里,遭受污染的心灵可以得到净化,疲惫的灵魂可以得到歇脚。

西藏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来到西藏如果不去试图学习一些藏传佛教知识,你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西藏。西藏几乎所有的山脉、河流、湖泊和村庄的地名,以及藏民的日常生活习俗,都蕴含了佛学的宗教寓意。公元7世纪初的松赞干布时期,佛教开始传入西藏,逐渐和当地本教相结合,完成了其藏化的过程,形成了既具有深奥佛教哲学思想,又有西藏地方特色的佛教,这就是藏传佛教。

公元633年,一代雄主松赞干布彻底统一了西藏高原地区,迁都拉萨,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为了进一步巩固吐蕃政权,充分发挥藏传佛教稳固人心的作用,向南面向尼泊尔王朝,向东面向大唐帝国,发出联姻之邀。据说,当时世界上铸有三尊佛祖释迦牟尼不同时期等身像,8岁的等身像在尼泊尔,12岁的等身像在大唐,还有一尊25岁的等身像在印度,25岁的等身像在运往英国的途中沉没在大海。松赞干布当时提出联姻的条件就是,两尊等身像一定要作为嫁妆一并入藏,以此来强化藏传佛教的地位。

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先行到达拉萨嫁给松赞干布,她带来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并安放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松赞干布主持兴建了大昭寺。

三年之后,唐朝的文成公主携带着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来到拉萨,松赞干布又主持兴建了小昭寺,用以安放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这两尊佛祖等身像,以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更为珍贵,此像是释迦牟尼在世时按照他本人形象塑造的,藏族人民认为见到它,与见到一千多年前的佛祖本人是一样的。后来两尊等身像作了对调,8岁的等身像从大昭寺移至小昭寺,12岁的等身像从小昭寺移至大昭寺。大昭寺是藏传佛教最神圣的寺庙,它不属于任何教派,每年都会在这里举行传召法会,历代的达赖和班禅的受戒仪式都在这里举行。大昭寺里面供奉着松赞干布和尺尊公主、文成公主3尊塑像,松赞干布威严英武,两位公主体貌端庄。在藏族人民的心目中,他们3人不是普通的国王和王后,是由菩萨变化而来的国王和王后,是来教化藏族人民的。

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带着各类工匠、技术人员、学者和随从有3000多人,另外还有宫女2000多人,这一支庞大队伍从长安出发浩浩荡荡一路向西。刚开始,随从宫女们都很兴奋,因为拥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推动着他们一路前往。过了西宁以后,海拔逐渐升高,气候也令人很不适应,一路行进非常缓慢。3年多后才到达青海的湟源县,这时许多人出现了高原反应,病员增多,物资给养供应不足,文成公主决定进行休整。经历半年休整以后继续前行,从湟源出发翻过日月山,经青海湖、格尔木,艰难地向拉萨而去。又经历3年多的时间,才最终到达拉萨,陪同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最后只剩下几百人了。

在湟源休整期间,绝大部分工匠、随从和宫女因为身体的原因无法继续前往,有的是自己不愿意再继续前往,文成公主只能同意他们就地滞留并定居下来,湟源县也因此成为通向西藏拉萨的第一古镇。听说如今的湟源县,工匠的手工制作技艺很高超,还有很多身材高挑面容姣好的美女,这是文成公主从长安带过来的工匠和宫女在这里扎根定居繁衍生息之后传承下来的。

从西宁往西,经过九天玄女道教圣地扎马龙,又经过多巴国家女排训练基地,到达湟源县,再由湟源县翻越日月山到达青海湖。这一段路途之中,到处都留有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文化印迹让每一位旅行者都深深感受到文成公主当年进藏的艰难和伟大。

藏传佛教深深地烙印在藏族人民的心里,影响着西藏社会发展、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西藏,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寺庙,几千座寺庙散落于各地。藏传佛教最重要的教派格鲁派有著名的六大寺庙,即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

布达拉宫更是举世闻名,给人的感觉是拔地而起,直冲云天,你越靠近它越发感受到它的力量。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分为红宫和白宫,红宫居中,白宫分展为两翼。红宫中有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和各类佛堂及经堂,白宫是达赖喇嘛处理政务和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办事机构所在地。宫内珍藏有大量佛像、壁画等文物,是藏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布达拉宫就像一座迷宫,在里面绕行穿梭,每一座殿堂的四壁和走廊,都绘有色彩绚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既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又有许多珍贵的历史记载。殿堂当中还有各种珍宝、佛像、经书、唐卡,以及明清皇帝封赐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等等的陈列,令人震撼。

宗教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很神奇。无论是在川藏线,还是在青藏线,路途当中,有自驾游的,有骑摩托车或自行车的,还有徒步跋涉的驴友,他们都带着一颗朝圣的心,奔向西藏,奔向拉萨。很多藏民信徒一路跪拜而行,他们朝圣的目标,有的是布达拉宫,有的可能是其它寺庙。双膝和手掌都绑有厚厚的垫子,先跪在地上,两手合十,然后匍匐身体,五体投地,再爬起,重复下一个动作。面对他们的坚强、毅力和虔诚,令人感叹不已。我们没有理由嘲笑和轻蔑这种虔诚,只能投之以敬佩而无奈的眼光。

这种转山,这种朝圣,要到达目的地,或许要一年,或许要两年。有的朝圣者,长途跋涉耗尽体力,倒在路边再也起不来,后边的朝圣者在路旁捡起一块石头,敲下他的门牙,带着门牙继续前行,到拉萨的大昭寺,把门牙镶在大昭寺的门上,代表朝圣者的灵魂到达了目的地。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在途中,在路上,人的一生从生到死的旅程,又何尝不是一场百感交集的人间朝圣。

有一部电影名叫《冈仁波齐》,讲的是藏民不畏艰难朝圣的故事。在朝圣的途中,对于朝圣者来说,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体量过来的,白色的云彩是我用手指数过来的,陡峭的山崖是我像爬梯子一样攀爬上去的,平坦的草原我像读经书一样一页又一页翻过。人们想问的是,究竟一路风尘仆仆跋山涉水是在追寻什么?每一个朝圣者心中,其实都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去寻找自己灵魂的归宿。这灵魂的归宿,就像茫茫大海中的灯塔,在那一瞬间会全部点亮,去指明黑暗中的前进方向,照耀人们内心每一个黑暗之处。在朝圣的路上,每一个人都带着宿命上路,他们无悲无喜,不卑不亢,信仰加持着他们,他们朝着那束光,不惧艰险,风餐露宿,只管前往。

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说,本就是花开花落,去去就来。在朝圣的人看来,能够死在朝圣的路上也是一种幸福。他们的身上很脏,额头因为反复磕头的缘故,磨出了厚厚的茧包。的确,人的身份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灵魂没有。在朝圣的路上,能够坦然面对困难艰辛的朝圣者,都是内心极度善良和坦诚的人。在我们的眼里赋予各种意义的朝圣,对于他们来说,其实就是生活。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有一首诗写道:“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的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在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两步便是天堂,却有那么多人因心事重重,而走不动路。”是的,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都是因太多要求心事重重而走不动路的人。平时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会闷闷不乐,为身边人一点疏忽就愤愤不已,为孩子的一次哭闹就去不停地责备,为是否坚持自己的事业而犹豫不决。可是在远方,在青藏高原上,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几步一磕头,俯身贴近大地,为超度自己的累世业力,祈福众生现世安稳,他们勇敢地上路了,一年、两年。现实生活里,我们有数不清的迷茫,我们总有因为有许多选择和患得患失的时刻。但人生旅程中,从来就没有一件绝对正确的事。我们应该洒脱地走在自己的征途中,风雨兼程,不负己心。

西藏地处高原,是冰雪世界,这里的雪山簇拥着草原,草原包围着雪山。雪山与草原之间,沉睡着冰清玉洁的湖泊,雪山融化形成了势如奔马的江河,咆哮着流淌在草原之上,滋养着如同江南的草原绿洲,西藏的美,是令人炫目而又沉醉的大美。

从青藏线上的当雄县城,左拐向纳木错方向,沿着念青唐古拉山脉登上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山口,山口上矗立着一块巨石,镌刻着仓央嘉措的名诗:“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歌曲:降央卓玛 《那一天》

翻过山口,前方极目千里,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一条青蓝色的湖面出现在碧绿的草地上,纳木错就在前方。仓央嘉措的诗与美丽的纳木错水乳交融,湖水清澈透明,天蓝色的水衬托着深绿色的山,深绿色的山衬托着棉花一样的云,白云之上是湛蓝的天空。水、山、云、天浑然一体却又层次分明。这是一幅奇特的风景,这是一种人间仙境。

在青藏高原沿路的两侧,尤其是在山口或者村庄的附近,都会看到很多用石头堆起来的玛尼堆和用经幡拉起来的风马旗。玛泥堆在藏语里面,被称为“多本”,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集垒起来具有灵气的石堆。藏民们经过玛泥堆时,一定会停下脚步,拾起周边的石头,轻轻地安放其上。与玛泥堆如影随形的是风马旗,这是一种用经咒图像木版印在布、麻纱、丝绸和土纸上的各种风幡,在藏语中称为“隆达”。祈求神灵护佑的风马旗,让风吹送,充当了沟通凡世与灵界的桥梁,这是一条人间与天堂的秘密通道。

在西藏各地,特别是神山、圣湖和寺庙周围,都能见到转经的人们。这种转经筒,大小不等,大的转经筒,一般为寺庙所有,让人转动。很多藏民手持小的转经筒,一有空就转动。藏民们选择了自己的信仰方式,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表达现实与超现实的愿望。

作者简介

张玉科,马鞍山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前主任。写过大量的散文、随笔,有《梦里田园》、《飘落的枫叶》等多部文集出版。

【图文编辑】老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