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科研项目,为脑卒中病人赢得宝贵的治疗机会

 云深不知处藏书 2022-11-12

人脑,日夜不停地管理着我们的思维、情感、身体的感觉和运动、调节体温、心跳、呼吸等等所有的生理功能,如同一个“司令部”,把各处收集的情报加以分析,做出决定,发出命令。畅通的脑血管是人脑正常工作的基础,一旦脑血管出现问题,就会对脑细胞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导致脑的相应功能丧失,甚至失去生命。这样的疾病,我们称之为“中风”,医学名称叫作“脑卒中”。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经济负担“五高”特点。围绕脑卒中的治疗时间窗口、治疗手段以及康复等,右江民族医学院主持开展了《卒中与卒中后抑郁防治新策略构建与临床应用》项目研究,在与脑卒中救治的时间赛跑中,充分发挥时间管理的优势,同时关注卒中后抑郁并发症的治疗,为脑卒中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机会,这个科研项目被授予了2021年度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卒中一旦发生后,每延迟1分钟溶栓,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流逝,脑卒中患者正在快速失去大脑功能和身体机能。我国每年脑卒中的新发病例数在240万左右,死于脑卒中的患者高达110万,存活的患者60%-70%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是我国农村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的最初4个半小时内,是关系患者生存质量的溶栓关键窗口时间,如果能够在时间窗内,及时进行溶栓治疗,患者不仅可能得到有效的生存保障,并可能有效减少或减轻残疾的发生。然而这其中涉及的医疗救治环节众多,右江民族医学院李雪斌教授与团队成员围绕规范卒中防控流程、改良防控方案,提高防治技术同质化水平,开展了大量研究,在急诊科与神经内科之间,打造了一条脑卒中绿色生命通道。







文章图片4








从接到脑卒中病人的第一时间开始,专业卒中小组介入接管,立即进入对患者进行溶栓的标准操作程序之中。

溶栓后,患者转入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进一步观察。通过优化流程,调动卒中中心相关部门的配合,患者从入院到注射溶栓药物的时间,从过去需要超过1个小时,缩短到目前30分钟左右完成,并且形成了标准化操作规程,有利于各级医疗机构规范操作。

文章图片5

为了缩短入院到用药的时间,需要如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介入室、检验科等多学科的紧密配合,如果发病超过6小时的,还需要进行多模式的影像学评估,才能确定是否可以取栓,开通脑血管。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如果溶栓不成功,患者则会被送往介入室进行脑血管造影,之后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血管内介入开通治疗。

从基础研究入手,右江民族医学院研究团队开展了转换医学研究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构建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标准操作程序、卒中合理用药指导规范、心源性卒中筛查等卒中防治新策略,开展并改良出血性卒中微创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康复防控方案,并加强培训,提高防治技术同质化水平。团队作为主要编撰人编写了相应的行业应用标准2项,参编5项,促进了我国脑卒中的规范化诊治。同时,通过卒中相关基础研究,科研团队发现: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桂西地区壮族缺血性脑卒中显著相关;环状 RNA 可能成为识别脑缺血半暗带的潜在生物标记物;他汀类药物可通过调节自噬活性、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三七总皂苷通过调控基因网络,参与卒中后神经保护作用。

其实,三七作为广西的道地药材之一,对脑卒中治疗有着悠久历史,研究人员依托与三七相关的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展开了大量研究,进一步验证和解释了三七的治疗机制,这一研究,从基因分子水平、中西医结合角度,为卒中精准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章图片8

我们发现三七具有多种活性成份对缺血损伤细胞有保护作用,同时发现,817个差异表达基因与三七对卒中恢复的治疗效果有关,这些基因通过多条信号通道参与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其中9条首先被报道与三七的神经保护效应有关。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除了凶险的病情,还有很大的概率发生卒中后抑郁,这在我国的脑卒中治疗中是极易被忽视的病情。

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发生的一种非认知性神经精神并发症,表现主要包括患者情绪低落,睡眠紊乱,性格改变,对自己和对家人有较强的精神负担和负罪感,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






文章图片12







卒中后抑郁易发生阶段为脑卒中后的几个星期到几个月,其中,首次脑梗死患者患有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3.97%,卒中后3个月内发病率达到58.6%。由于脑卒中患者受身体及认知功能障碍制约无法表达,卒中后抑郁常常被误诊漏诊,给卒中后康复带来严重影响,不仅会延长住院时间,还会降低神经康复的效果和生活质量。

根据右江民族医学院的研究发现,在卒中后抑郁病发机制中,载脂蛋白E部分基因的基因型增加卒中后抑郁的风险;JUN(俊)基因和人类血红素加氧酶基因1作为人类白细胞抗原A基因的互作基因,通过免疫介导和细胞粘附作用,在脑出血和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患者脑梗死体积及病灶数目可能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脑网络拓扑改变也可能参与了卒中后抑郁的发病。临床研究证实白藜芦醇治疗卒中后抑郁有效,促进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抗抑郁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患者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提高单胺神经递质水平。






文章图片13








研究团队基于对白藜芦醇发挥抗抑郁作用的临床研究,提出了一种中西结合防治卒中后抑郁的新策略,也就是将白藜芦醇联合西药盐酸舍曲林,提高抗抑郁疗效及耐受性,同时结合针灸电针治疗,降低抗抑郁西药的副作用。

通过强化培训与宣教,项目一系列成果已在全国一百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培训卒中及卒中后抑郁防控医务人员8000多人次,使30多万患者受益,极大地提高了相关防治技术同质化水平,降低了卒中患者病死率、致残率,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并减少了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

文章图片14

研究成果能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学校和附属医院的大力支持以及全体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我们要把此次获奖作为今后工作新的起点和鞭策,在脑卒中的基础和临床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争取获得更多的成果!

广西卫视

每周五 21:55

来源丨《八桂科创》栏目组

编辑|莫杰馨

责编丨卿林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