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陆俨少的两卷山水精品

 lm70cc 2022-11-12

少时学山水画,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陆俨少的《山水画刍议》是其一。这本当年几乎被我反复翻烂的书,对于学画入门,曾经受益匪浅。书的泛论部分,多独到创见;具体画法部分,是学习传统山水画,技法入门的一本好教材。整本书,我都抄写通临过,装订成合册,至今仍在身边。

图片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

彼时还读过他写的《陆俨少自述》。有些细节,读来仿佛时空重叠。比如他儿时在沪宁铁路上放置铜元,让列车压饼饼玩,这同样是我小时候常玩的游戏。抗战他携家带口逃来重庆,住在长江南岸铜元局附近,我家有位亲戚,就住在那一带,我少年时常去串门,虽然其间相隔了四十余年,可那一带变化并不太大,我也经常去江边,和他一样,捡各种好看的鹅卵石。自述中他曾提到,有一次他在附近郊外,秋雨初晴,见到神似黄公望画笔下的景色,后来几次再去,天气和时节不对,再没见到过。他总结看山水,得靠缘分,与我在自然里的的一点体会,颇有共鸣。巴山蜀水深刻影响了上个世纪的好几位最重要的画家。国家不幸诗人幸,画家也如此,不由让人慨叹,冥冥中,老天自有安排。

陆氏画风,不少人说是学石涛,他自己解释说他和石涛都学元人,应该是“师兄弟”。我的理解,陆氏学画的路子,基本还延续着明清文人画的正统理路,从四王入手,延续这个受董其昌影响至深的文人画法统,同时兼收南北,上追宋元。这条脉络是他绘画根上的东西。董其昌、四王的这套办法,其实看似摹古,实际是用笔墨为本位的文人笔墨,去重新解读,解构,演绎古人。这套办法逻辑,一直到陆氏晚年面貌成熟时期,还能看到清晰的痕迹。他非常重视笔墨本身的质量与意味,用笔委婉含蓄,笔笔入纸,且有拙味,追求线条自身的书写感与线条质地,强调中锋用笔,重视书卷气,又有金石气。追求笔墨的松、透、毛、厚,用色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这些无疑都是这个法统体系里,最为重要的标准。他的老师冯超然当年的殷殷嘱托,以及他后来人生失意时,身上被换起的某种法统责任,使他咬牙挺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也能佐证,对于这个法统的延续与发展,他潜意识里,有种使命感。从美术史上看,从这个延续几百年的画学法统来看,陆氏应该算这个体系里,最后一位成就斐然的大家。

陆氏绘画另一条脉络线索,是几十年不间断地对古诗、文的笔墨诠释。他在自述里,分析自己,吴湖帆的画偏于词境,而他自己的,则更偏于诗境。在上个世纪的中国画家里,陆氏的书法造诣和古典文学修养,是非常突出的。他在自述里说,五六十年代有人将其的画作带去杭州、南京。潘天寿、高二适等人见其画上题字,读其诗文画跋,一致首肯。其画跋文字有汉魏六朝人气质,这得益于他早年在古文上的功底。国破家亡,避难巴渝,一卷杜诗给了他最多精神慰藉,他的诗更多受到杜甫沉郁顿挫的用词造句影响。书法则早年筑基《兰亭》,后期或从杨凝式处受影响,婉转流动,一如其笔下山石云水,线质、规律与其画统一协调,绝所依傍,自成面目。其书画上,用印也很讲究。陆俨少是上世纪延续传统文人画正统法脉的大家,他的绘画精神上,更多属于传统精英文人的气质,画境更偏于古典诗境。

另一方面,陆所处时代、人生经历,又和他所仰慕学习的古人大不同。比如乘坐木排从重庆到宜昌,经历峡江险水这段奇特的经历,以及热爱游历自然,观察真实山水的癖好,进入画院的这段人生经历等。这使他的艺术创造才能,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开创了画史上极具个人识别度的陆氏云水画法。因此,他的另一个面向,又是不为传统所束缚,非仅作传统的继承者,而是传统绘画的拓展者。

陆氏平生的绘画创作,有两个高峰时期。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传统集大成时期,代表作是百开《杜诗册》、《古贤诗意册》、为谢稚柳所绘《杜少陵入蜀诗意册》等。陆氏将半生所学古人技法揉捏融合,尤其是董、巨、王蒙、吴镇这几家,对其笔墨的形成,最为深刻。独特的云水画法也得以确立,新意中尤多古意。另一个时期是七十年代中期到晚期,个人面貌最为成熟,也最为精彩的阶段。代表作是《山水画刍议》这本书后,所附的一批自选精品。这批作品更多了些师造化的因素,笔墨由早、中期的缜密古秀,拓为构图造境开阖自如,点线面对比酣畅淋漓,线条笔致生辣古拙。最近看拍卖出来,这一时期的两个精品卷子,同作于1973年的《柳文三记图卷》和《三峡江流图卷》便是后面这阶段的代表作。



图片

陆俨少 1973年作《永州八记》

1973年冬日,尚处逆境中的陆氏,借笔墨排遣抑闷,陆续完成了柳宗元游记的系列创作,他先完成《永州八记》,并在跋文中写到:

“予每读柳子厚永州山水记而好之,其幽深峭洁之致,久在心目间,殆不能忘。子厚负才抱文,遭时不遇,横被讥谗,困于僇辱,抑郁无聊,亦往往见之于语言文字间,以予今日之处乎?…予虽未至柳永之间,顾于壬寅春自湛江北归,道出广西、湖南之境,所谓湘桂同源处,未尝不缅想子厚所记述者,移窗四望,云树冈峦如同夙识,伸纸舐毫则寻绪度意,或不相径庭耳,八图既成,遂复书八记于后。”


图片
图片

陆俨少《柳文三记图卷》

图片
陆俨少《柳文三记图卷之游黄溪记》
图片
陆俨少书《游黄溪记》
图片
陆俨少《柳文三记图卷之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
图片
陆俨少书《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
图片
陆俨少《柳文三记图卷之柳州东亭记》
图片
陆俨少书《柳州东亭记》

这卷《柳文三记图卷》便是在画完《永州八记》后,将八记之外的另三记,也补齐完成,单独而成的一卷。陆俨少素喜柳文,自言“每读而好之”,“褰裳而欲往从之游”。柳文“幽深峭折”的文笔,被后世尊为游记之祖。陆氏也向有烟霞之癖。彼时尚处逆境中的他,将“抑郁无聊”,借柳氏游记文字,发于笔墨丹青。并在《柳州东亭记》后长跋以记其事:

世所传《柳河东集》记山水者,凡一十有一,予前既写《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下八篇,所谓“永州八记”者是也。今复作《游黄溪》等三篇,图成,复系全文于后,柳州诸记于是乎尽。柳州自南迁后,记游之文,予每读而好之,其幽深峭折,状写景物,务穷极无遗失,使人褰裳而欲往从之游,勉为之图,常恨笔墨不能尽其致耳。顾此亦非朝夕可办,他日有暇,当更为之。癸丑(1973)冬日陆俨少并记于海上之就新居。

陆氏根据柳文游记创作的图画,曾见还有作于1975年的《柳陆双美山水图卷》,以及收录《山水画刍议》后的《柳永之间山水图卷》等。足见其对于柳氏这组游记的笃嗜与用心。画上虽是衣冠古人,但也是其精神上的抒怀自况。其生平根据古人诗文创作,最为用心,也最代表其诗境绘画的成就者,除杜诗之外,恐怕应该要算根据这组柳文所创作的一列作品了。

陆氏平生作品题材,除了古人诗意,另一大类,是以名山大川入画,师法造化的作品。其中尤其以峡江山水为题材的,数量最多,且精品迭出。其最具特色的两大绝活——陆氏云、水画法,在峡江山水中,每每同时登场,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类山水卷子,陆氏尤其擅长,印象最深的的,是《山水画刍议》所刊登的《峡江险水图卷》,此卷堪称陆画平生第一卷子。而《三峡江流图卷》则是我所见,可以排进前几名的精品。

图片
图片

陆俨少三峡图卷

图片
陆俨少三峡图卷
图片
陆俨少三峡图卷局部一
图片
陆俨少三峡图卷局部二
图片
陆俨少三峡图卷局部三
图片
陆俨少三峡图卷局部四

几十年的实践,这一时期的陆氏笔墨更加松弛自如,开始进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那些古人笔下,被其解构、抽离的笔墨,在他的化用和演绎中,无处不是陆氏面目。《柳文三记图卷》和《三峡江流图卷》的笔墨特点,相比十来年前的百开《杜诗册》时期的笔墨,线条的粗细对比反差更大,符号化的特征也被进一步强调,抽象意味也更加明显。陆氏将在自然中体察到蜿蜒曲折的山势水脉,流动变幻的云气光影,用他从古法里解构、抽取,再加上妙悟自创的笔墨办法,相互完美结合。他强调作画须用笔为主,用笔要圆,要毛,要入纸,要中锋用笔,他体会的'用笔诀窍’是中指拨动。一支画笔,从浓到淡,从湿到枯,中锋、侧锋、散锋,勾、皴、提、点,破笔、渴笔,转换变化。细看无处不是充满书写性,肯定、有力的线条、笔痕、墨渍;远看则云水、树石气韵流动,层次井然。

陆氏作画,据他自述,从不用炭条打稿子,繁复变化,从一个局部开始画去,不断生发,左右逢源,痛快淋漓,无不如意。曾看过陆氏八十年代在厦门华侨大学作画现场的实录,也证实了这点。元明清人纸上作画,基本都是偏熟的纸张,而陆氏除了类似的纸张作画,还很擅长用生宣纸。生宣纸上浓淡繁复的笔墨线条,勾皴点染,既要做到笔笔见笔,又要水墨浑然,技术难度的系数要更高于偏熟的纸张。即便天才纵逸的石涛,在生宣纸上的驾驭能力,也远不如半熟纸上的精彩。而陆氏驾驭起生宣纸来,同样游刃有余,足见其高超的笔墨控制力,条理逻辑的自洽、肯定与清晰。这些强大的预设能力,机变的把握能力,应该和他缜密理性的性格,以及优秀的心算能力有关。好比文学作品,诗歌、散文、随笔一类,偏于直觉感性的人,能驾驭,而长篇小说之类,则非强于理性,心思缜密,善于谋划预设者不能为。

《三峡江流图卷》中,复杂繁密的树石峰峦、云气水纹结构,整体感强,层次分明,浑成一气。细看笔墨处处松紧适度,环环相扣,笔墨皆在结构脉络里,围绕整体,又充满了随机生发变化。生宣纸上能将笔墨驾驭的如此生辣苍润,又自适、自洽,好比烤出来最佳状态的喜洲粑粑,既紧扎,又酥酥脆脆,有嚼劲,Q弹,不松垮。其五六十年代的笔墨,虽精密有余,而Q弹、蓬松、酥脆则逊色七十年代。其八十年代笔墨的日益松垮、散浮、平僵,程式化,比起七十年代,又少了很多从自然造化里出来的鲜活生机。因此七十年代的陆氏笔墨,正是其平生巅峰的时期。

所见陆氏七十年代精品,多钤有其妻朱燕因的藏印。应该是陆氏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借妻子收藏的名义,自己留下的自我认定过的作品。换个角度,判断陆氏精品,看是不是其生前就钤有“燕因收藏”这类印章,是大致不会差的。这卷《柳文三记图卷》还钤有“不可示人”一印。更加证明是留作传家,为其生前非常看重者。另外一个辅助判断的特点,就是往往还有谢稚柳、徐邦达等人的题跋。传统文人艺术的最后一代风流人物,即便身逢乱世,也是有同代知音的。

陆氏在《山水画刍议》里道出他的好画标准:

每有人问:这画好在哪里?一时很难对答。然而归纳起来,所可看者,不外三点:即看它的气象、笔墨、韵味,这三点如果达到较高标准,即是好画,否则就不算好画。我们看一幅画,拿第一个标准去衡量,看它的构图皴法是否壮健,气象是否高华,有没有矫揉造作之处,来龙去脉,是否交代清楚,健壮而不粗犷,细密而不纤弱,做到这些,第一个标准就差不离了。接下来第二个标准看它的笔是风格既不同于古人或并世的作者,又能在自己的独特风格中,多有变异,摒去陈规旧套,自创新貌。而在新貌之中,却又笔笔有来历,千变万化,使人猜测不到,捉摸不清,寻不到规律,但自有规律在。做到这些,第二个标准也就通过了。第三个标准要有韵味。一幅画打开来,第一眼就有一种艺术的魅力,能抓住人,往下看,使人玩味无穷。看过之后,印入脑海,不能即忘,而且还想看第二遍。气韵里面,还包括气息。气息近乎品格,每每和作者的人格调和一致。所以古人说:“人品既高,画品不得不高。”一种纯正不凡的气味,健康向上的力量,看了画,能陶情悦性,变化气质,深深地把人吸引过去,这样第三个标准也就通过了。

这三点,都是经验之谈,但也能看出他的局限性。陆氏的绘画,成在古法传统,文学诗境上,笔下有传统来历、自家一面目、格调气息都好,放在美术史上,也允称一代山水画大家。但看多了,始终又觉得差点啥。

相比上世纪稍早的几位国画大师,如黄宾虹晚年的笔墨里,意象幽微玄深,,画家的笔墨除去所描绘的物象之外,更使人见到天地浑沦,大化流动;齐白石笔下花草鱼虫,生机勃勃,曳曳独造,带着生命的喜悦,又得其环中,又超以象外。与陆氏同时代,如李可染晚年笔下山水,杳冥深邃之中,透着天地之玄光,既有物象,又藏天籁;张大千晚年泼墨泼彩,亦是天地洪荒,邃远幽冥,使人看画之余,灵魂深处,仿佛被光烛照到。这几位画家最好的作品里,除了物象图式,我们都能感到背后更大的气象与精神力量。画中弥漫着有如老子所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精,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这般的天道精神。而这点,正是我觉得陆氏画中略有所缺的东西。

一般人看画,往往会被画家细腻精湛的造型技法所折服,为其题材内容所吸引,因名相、师承、流派、风格、画法等等而生出好恶,进而由此去判断好坏,其实这些都是不究竟,不透彻的。这些评判依据,都不是艺术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最好的中国画,并非仅仅是看其古法、技巧、词境与诗意,并非只在个人面目与所谓的雅俗高下,而是看其中,可有直通天道的东西。这来自于艺术家对内在生命本质的领悟与艺术层境的力量,对所在世界的整体理解可有上升到哲学、宗教的层面。站在这个维度上,审视一个艺术家和他的作品,就会觉得陆氏的遗憾,恐怕就在这点上。也因此,我这么多年对陆氏绘画的学习与欣赏,更多只是在技的层面里。

早年读《陆俨少自述》,其回忆前半学画历程、人生经历,读来感觉真切动人。自述后半部分,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则更多是写去各地办展卖画,外界对他的赞誉等等。这或许有特殊年代所造成的原因,但也隐隐察觉到,也有陆氏的艺术与人生境界的局限性。陆氏艺术生涯的最后十年,相较其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身处逆境的这一阶段,作品总体是乏善可陈的。虽有身体精力衰退的原因,但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文人、诗人、画家,读书人的生命底色,若不能最终跳出书本、自然,进入到生命、大道的层境里去,这样的局限,都是逃不掉的。

这点读画之余的遐思,毫无冒犯陆氏的意思,也不妨碍我看到他这类精品时的倾倒与拜服。而今中国画教育最是缺憾的一块,恰恰是陆氏身上这般深厚的综合传统修养与文脉肌理。动念写这篇读画随笔,审视前辈大家的同时,也是借此回顾梳理提醒自己。

前些时间读书读到一句话,大意是人生不断地精进与学习的目的之一,一方面使我们能获得质疑权威的勇气,同时也能拥有敬爱才华与品格的美德。愿与同好们分享之。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