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志超: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昵称15221501 2022-11-12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袁智超   

   (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  湖北  巴东  444324       

     摘要: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利用灌输式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了高分低能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内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多种新型教学模式,把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化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是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思想实施,把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作为教科书设计的出发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材改革的重点。在帮助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同时,他们还应该教会学生更多的想法和科学的训练方法,突出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启发式教学理念,努力促进学生学习风格的转变,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究的情景,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

      一、揭示思维的微观过程,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使学生学会有序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问老师您为什么会那样想,我怎么想不到?,或者学生拿到问题或习题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进行分析。通常存在这些情况的学生已经在开始学习思考问题,寻找思维方法,如果适时地加以引导则其自身的潜力即可很快明显化。学习就是从已知到达未知的过程。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则学习活动就不单是已有知识的习得过程,而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学生获得的体验和思维方法的积淀就会演变为我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

     事实上,课程中的很多知识内容都存在合理的逻辑结构,挖掘课程资源中已知和未知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的合理内核,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固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对于思维发展水平层次较差的学生在思维水平、学习水平方面的提高仍然收效甚微,其学习过程像猴子掰苞谷似的掰一个、丢一个。化学是一门以实验科学,化学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由实验现象的分析探讨得出结论。我们在进行钠的性质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保存在试剂瓶的金属钠的观察、对试剂瓶中的液体嗅觉上的感知、切割金属钠的方法的了解运用以及金属钠与水的反应的实验现象的观察,通过学生讨论探究进行思维加工将将金属钠的密度大于煤油而小于水、硬度小、呈银白色等物理性质掌握达成知识目标,这和我们通过阅读教材或多媒体展示所达成的知识目标没有质和量的区别。即使通过学生探究得出结论之后,从表观上看大部分学生似乎能力得到提高,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种探究活动本身主要是体现展示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学生并不多。但是,将实验中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到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的微观过程通过归纳、梳理之后再现给学生,所收到效果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二、反思思维过程,整理思维途径,提炼学科思维方法

      对思维过程的反思对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为思维能力提供了可持续提高的前提。而学科知识内容决不是在现有知识基础上的简单的重复,知识结构无论在纵向还是横向都在拓展、衍生,并趋于网络化、系统化。知识结构的复杂化要求我们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要掌握必要的思维方法才能满足学科知识学习的需要,才能实现思维的持续发展。各学科科学的思维方法,来自于清晰的思维途径,清晰的思维途径源于对思维过程的反思。

     高中学生在学习化学基本理论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时,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压强等到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浓度、温度、压强,再到影响水的电离的因素以及谁的离子积常数,知识呈现的逻辑关系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范式。引导学生对这一阶段性学习的思维过程的反思,条件分析法的一般思维途径就会比较清晰地再现出来,而条件分析法不仅在化学基本理论学习中用到,在其它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也屡见不鲜。部分学生在解答化学平衡的习题时,也能进行一般较简单的分析,但不会处理较为复杂影响化学平衡移动因素问题。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将教材内容中的平衡分为等效平衡等同平衡,并且界定其使用条件、范围,将解答化学平衡问题的计算类习题的思维途径整理为特定的思维方法──“三行式法运用于解题。于是,学生的解题思路清晰了,章节知识检测通过率提高了。

      三、优化实验教学方法,探索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实验探究是教师或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然后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进行探索。并观察和思考,最后基于实验现象,结合理论分析,最后解决问题的一个活动,此类实验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知识。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会伴有积极的思考,因此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例如,在选修四盐类的水解这部分的教学中,当引入过程时提出酸溶液是酸性的,碱溶液是碱性的,那么盐溶液是中性的吗。通过本文的实验研究,测定了一些常见盐溶液的pH值,发现盐溶液不全是中性,有些是酸性的,有些是碱性的。接着问学生:在盐溶液中,只有水电离产生H+OH-,水电离产生的H+OH-的浓度相等。为什么盐溶液中这两种离子的浓度不相等?最后通过几个个问题分析原因。如NH4Cl溶于水后怎样电离?溶液中有哪些微粒?有没有哪些微粒可以结合成弱电解质?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溶液中H+OH-浓度相对大小如何?这些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但学生的好奇心大起,此时老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分组讨论得出答案,最后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极其活跃,也体验到自学的快乐,培养了自学的习惯。让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通过作业练习及讲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业是对知识的检验,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以学知识的理解。其实一线教师都懂得,提升学生成绩的两个重要环节,一是课堂教学,一是课下练习。虽然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听得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听懂了,课堂练习也会了,但是在实际做题中,他们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知识会混淆,部分知识理解不到位,理解肤浅。对一些知识仅仅是一知半解,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性也搞的不是很明白,这些教师都可以通过练习进行强化。
        
在练习选择时,教师一定要做好筛选。当下,各种试题,各种教辅层出不穷,方便了教师留作业,但是教师在布置作业中,往往图方便,给学生找现成的题,然后印,印了讲。这样,固然方面,但是针对性也不强,实际效果还是受到影响。同时教师在习题选择时,也要考虑到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与思维型,比如知识之间的链接,学科知识的难易程度,考查的侧重点,需要解决的难点知识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练习去解决,如果大量重复简单低质的习题,其实也是浪费时间,又起不到好的效果。

      必须指出的是任何学科都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也有其独特的学科思维方法,但各学科思维方法都无法和哲学方法割舍,哲学方法在学科思维方法的提炼和完善过程中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探索认识反思理论实践的研究性学习,获得学科思维方法,并综合运用学科思维方法,逐渐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这既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林.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10):77+83.
        [2]
刘琼燕.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905
        [3]
魏建春 ; 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J]; 新课程 ( 中学 );2018  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