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课思享|| 让每一位学生都被看见——吴恢銮老师《倍的认识》赏析

 听月思雨001 2022-11-13

李庆海数学工作室欢迎您

吴恢銮老师《倍的认识》品课思享之一

·品课思享||

让每一位学生都被看见

吴恢銮《倍的认识》赏析

文| 杭州市临平区小林小学  俞琳

在看吴恢銮老师上课时,就感叹于吴老师对课堂和学生的精准把握,直到最后听了吴老师的介绍,才恍然大悟,仿佛看到了“差异课堂”的教科书版本。吴老师在课堂上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分层汇报这几项流程完整并完美地呈现,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并且有了自己不同的收获。

一、前测引路,学生分类教学

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在于3份不同层次的个性化任务学习卡。吴老师通过对学生课前测试题的分析与解读,将学生进行了第一次知识经验上的“分类”,根据学生的认知分为:空白型、混淆性迷失型、数学表达缺陷型、标准量颠倒型、内涵理解型,基于这样的统计结果,再通过尝试优化,才设计出了个性化任务学习卡。

课堂上直接出示“小华五角星个数是小明的3倍”,没有多余的铺垫,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句话“看得懂、似懂非懂、看不懂”的不同理解选择A、B、C三种不同层次的卡片,将学生进行第二次思维水平上的“分类”。并且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吴老师用充满智慧的语言鼓励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的题卡,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让中下水平的学生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真正地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和学习相匹配。

二、任务驱动,学会主动学习

在学生选择好适合自己的题卡之后,吴老师分步骤布置任务,先让每位学生独立研究5分钟,再和同学交流想法,最后组织汇报。因为事先有了符合自己理解的独立思考,和同学交流时就有话可说。在这里,吴老师特别提出了说的顺序要求,让选择C卡的学生先说,既体现了知识螺旋上升的过程,又照顾到了理解能力较薄弱的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并敢于发言。在汇报的学生说想法的过程中,其余的学生不仅要作为听众,还要作为问题的提出者,比如“你是怎么得到××答案的”,让学生之间互相答疑解惑,让原本只知其一的同学能知其二,促进了“生”与“生”之间的学习,让教学不只是老师的事情,更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成果。

通过设计能让全员卷入的任务,不仅考虑了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保证课堂生成的层次性以及挑战性,让每位学生都愿意参与学习,并乐于思考,从而真正地学会学习。

三、多元表征,建构思维导图

倍的概念并不是简单一句话能概括的,而是需要学生理解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这节课吴老师选择了最简单的学习材料,一个问题贯穿课堂,通过3张任务卡让学生借助“具体数量、直观图表、自我表征”,通过圈一圈及算式的形式,理解3倍的意义就是把某一个量看作一份,另一个量有这样的3份,从而将“倍”与“份”建立联系。再通过数字和形式上的变化,让学生找到其中的“不变”,由“个数变了,份数不变”建构倍数模型,通过多元表征形成思维导图,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倍。

在这里吴老师还将小明和小华的情境进一步抽象成两条线段,从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图能归纳倍数关系,实现了将形象的图形过渡到抽象的线段,提升学生对倍的理解。最后“倍”的概念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算式,而是由3倍辐射出的各种表征形式,让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变得结构化。

成功的课堂背后一定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而差异课堂更是要求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让课堂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这也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最纯粹的目标。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