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公权书法艺术分析及创新方法

 书法古今 2022-11-13 发布于陕西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擅长楷书,因其楷书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与欧阳询、颜真卿和赵子昂一起,被誉为“楷书四大家”之一。柳公权的书法,一直被后世所崇尚和学习,成为人们学习书法临摹的主要对象。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吸收了欧阳询与颜真卿等唐人书法的长处,自成体系,与颜真卿并称为“颜筋柳骨”,以骨力见长,被称为“柳体”。

柳体“骨力”的来源

人们都知道,柳公权书法是以骨力见长的,那么,他的书法“骨力”来源于哪里?弄清这个,对于人们学习他的书法风格是非常有必要的。“骨力”并不是唐代人的发明,而早在三国时期的书法韦诞就说过:“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笔画微瘦。”他在评价杜度的书法时说到了这句话,说杜度的字笔画虽瘦劲,但骨力胜出。“

关于书法中骨、血、肉、筋等这些与人和动物身体有关的名词的说法,可能早在汉代就已经有所描述了。那时候,人们在谈论书法的骨力、筋脉、气血时,都是以这些词汇来描写的,例如”骨相法“就与人的命运相联系的说法,引用到书法中,也是强调书法的生命力之说。人们为什么会把与人体一些间架结构运用到书法的描述之中?其实道理也是很简单的,人和动物的骨骼强健,就说明人或动作的生命力越强健。书法中的骨力越强劲,也就说明书法越有生命力。

从上可以看出,书法的生命力在于骨力。骨力就是一种笔力,是笔画最根本的笔法所产生出来的力量,人们在说明骨力时,往往会用笔力遒劲来描述。这时,我们把骨力也可以理解为由一定的笔力所带来的劲健之力,笔力越好,骨力越强健,书法的生命力也越旺盛。

柳体书法笔力的方法

既然柳体书法有强健的骨力,那么,它是如何产生出来的?

我们把一个笔画分为三个部分,即:入笔、行笔和收笔,按照这三个书写阶段来看,我们分析一下柳体书法的骨力的产生缘由。

起笔,也就是入笔,用一个横画举例,在起笔时,要以逆锋入笔,逆锋的目的是为了让笔锋包裹进来,给后面的书写“预埋”力量,因为如果直接入笔时,它的笔锋是不会形成聚力的,只有一个尖状的笔锋,无法达到万毫齐力的效果。行笔时,中间有两个笔法,一个是提笔,一个是按笔,这时,运用行进时要有果敢之力,不拖泥带水。在收笔时,也如同起笔一样,让笔锋回收,在纸面留下气足的痕迹。

此可以看出,这个横画想要表现出一定的骨力,就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逆锋入笔,二是收笔回锋,三是果敢之力。如此一来,书法的笔画就会产生出一定的力量感。

柳体书法的创新方法

书法在学了古人以后,最终还是要自成一家的。北宋历史学家欧阳询认为,在有了古人书法的基础之后,要利用他们的笔法、章法自成一体。米芾也说:“古人书各个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意思是说,我们看到,古人的书法每个人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把它们写得和古人一样,那就是奴书。书法是在继承中创新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学习书法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自成一体的目标,而不是把古人再复制过来。

柳体书法如何创新?这是摆在书法家们面前的一件亟需解决的问题。过去,许多人认为,因为唐代书法的法度非常严谨,如果想要在创新上进行突破,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随着当代书法展览形式化、多样化的繁荣与发展,有的书家在创作柳体书法时,进行过一些有益的尝试,为我们的书法创新找出了一些探索性的路径。

首先,要在笔墨上进行大胆创新。所谓笔墨,就是要有柳体书法的笔法,学古人,继承古人,就是继承他们的笔法,而柳体笔法,就是多提按,多顿挫,强调笔画的骨力,这是一个主旨问题。因此,不论是临摹,还是创新,都要突出这个骨力,这也就是相当于柳体书法的“基因”,只有有了基因,不管怎么变化字形,才会是继承,才会有发展创新。

其次是关于墨法的问题,这是当代书法家一直所强调的,墨法的使用要强调一个自然书写的原则,要利用墨的特性,也就是浓淡干枯,实现一墨的“一次性”使用,不能只蘸一笔,写一笔,这不是自然书写,而是要蘸一笔墨,一直写到干枯,在这样的条件下,就可以实现墨色的多种变化和自然书写。当代书法之所以这样认识,是因为也要强化作品“画面”的艺术性。

最后还要注重作品的矛盾关系。在唐代的楷书作品里,大都是以“状如算子”书写方法,这是因为那个时代文字的书写、表现都是基于以实用性为主,对艺术性的表现则为其次。而当代书法更加注重艺术性、哲学性,因此,书法创新则要突出作品中字、行及整体上的矛盾关系,如字的大小、疏密关系、点画的方圆以及空间安排,在突出柳体风格的前提下,把书法的哲学原理和矛盾关系尽可能地表现出来,以求达到艺术性的共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