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历史丰碑 / 敬伟德(云南)||姚鼐文学奖参赛作品

 清涟一荷 2022-11-13 发布于安徽

大型文学季刊《当代文学家》火热征稿中!  

知名·专业·权威

瑞冬卷·2022·总第十期

(网纸同步)

原创·精品

瑞冬卷


□ 美刊佳作 □

历史丰碑

——“南诏德化碑”

(散文)






文/ 敬伟德(云南)

在我的心中,不知被我拜访多少次,被誉为“云南第一大碑”的南诏太和城遗址内的“南诏德化碑”,我总感觉他像一位斑驳憔悴、风烛残年的老人,历经了无数沧桑,总想给我们叙述着大理历史沉淀的许多许多。对他,我总是念念不忘,总想说点什么。

 “南诏德化碑”碑文相传为南诏清平官郑回所撰,唐流寓南诏御光庭书写。碑文正面主要颂扬了阁逻凤的文治武功,并叙述了南诏、唐朝和吐蕃间的关系,以及历次战争的缘由和经过,表明了叛唐的不得已,和希望与唐和好的愿望。

南诏立国之后,实力渐强,意欲东扩;唐王室既要联合南诏,又不愿其强大,矛盾由此产生。天宝年间,唐杨国忠等奸臣当道,“欲求恩幸立边功”,穷兵黩武,朝廷腐败,对边疆民族地方政权关系处理错误,政治军事冲突时有发生。 

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南诏王阁逻凤按惯例赴云南谒见时任云南太守的张虔陀,而其妻竟受到张虔陀的侮辱,阁逻凤十分愤怒,上表控告,但朝廷不置一辞,于是阁逻凤起兵问罪,杀张虔陀,攻城夺地数十处。第二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统兵8万攻打阁逻凤,阁逻凤派人前去陈述原委,“切陈丹款,至于再三”,表示愿再置府城,归还俘虏,但鲜于仲通狂妄自大,“褊急寡谋”,不许讲和,“唯言屠戮”。阁逻凤面临强敌毫不畏惧,当机立断,联合吐蕃,大败唐军于西洱河,鲜于仲通“逃师夜遁”,损兵6万。南田受吐蕃封为东帝,立国号称大蒙。唐王朝不接受教训,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又遣大将李宓率兵10万出击南诏,经过激战,唐军覆没。这即是历史上有名的“天宝战争”。 

阁逻凤虽然数败唐军,声威赫赫,国力强盛,但他是一个有眼光的政治家,从南诏的根本利益考虑,不愿长期与唐王为敌。他以全胜之军,为唐军将士裹尸收兵,“祭而葬之”,并令人撰文,详记天宝战争的前因后果,陈述不得已而反唐的苦衷,此文刻于巨碑之上,立于都城之中,这就是《德化碑》。

胜利者而取低姿态,战胜者而倾心归附,阁逻凤的作为证明他是一个真正的强者。非但勒石刻碑以诉衷情,围绕天宝战争,阁逻凤还采取了一系列消除后患的措施,他将唐军阵亡将士的遗骸建成一座“大唐天宝战士冢”,即习称的“万人冢”,岁时祝祭。另于苍山斜阳峰麓修建“唐李公之庙”,即习称的“将军庙”,祭祀唐军阵亡主帅李宓及部将。如此等等,足见阁逻凤用心之深。这些作为,为以后南诏与唐王的修好,安定边疆,统一祖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在《南诏德化碑》树立之后28年的事,自此,南诏重归于唐。 

“南诏德化碑”是一块历史的丰碑,除前所述内容外,它还广泛记载了南记时代云南的诸多史迹,如城廓建置、职官体制、农田水利以及养马、采矿、纺织等业,甚至连温泉疗疾这样的细琐之事也有载述,因此,它是研究南诏历史、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风俗以及民族关系的第一手材料,弥补了许多正史的不足。  

碑文善以曲笔写千秋故事,其叙南诏大胜 之后,诏令道“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岂顾前非而亡大礼”,于是“收亡将等尸,祭而葬之,以存恩旧”,表达出南诏国王进退有度,知时守礼的大智大谋和大仁大义。  

今天,我们回顾历史,再次研读“南诏德化碑”碑文,感慨万千,1200多年前,远在边地的南诏竟有此大手笔,实在令人钦服。对此名碑,历代文人皆有咏叹,其中我择选清人宋湘的诗,也许能道出南诏立碑的深意: 

此碑谁所为,苦心多慷慨。 

道是西泸令,郑回能文章。 

阳叙一战烈,阴设千秋防。 

叛唐非得已,字字含风霜。 


本期责任编辑:零下

【请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

作者风采



云南作家/诗人敬伟德




作者简介: 

敬伟德,男,汉族,大学数学系本科,理学学士。云南地方史专家,研究员,麒麟读书会副会长,麒麟读书会作家联盟副主席。
曾在《人民日报》、《团结报》、《云南日报》等全国约5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约300多万字;并有《风雨滇缅路》等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等刊物获奖。本人主要的著作有:《边陲漫记》、《滇西岁月》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