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味语文(四)

 昵称503199 2022-11-13


绰号又称诨名、外号、野名、雅号等。它是在姓、名、字、号、乳名之外的另一种称谓符号,一般是他人依据某人外貌、性格、特长、嗜好、生理特征、特殊经历等特点所取,往往带有臧否人物的幽默、讽刺或戏谑色彩。图片绰号VS别号别号是由本人拟制的,文字典雅,多用于自称,无贬称;

绰号是由别人取的,不同程度地带有形象性和幽默色彩,文字通俗质朴,且多在口语中流传,民俗色彩更为鲜明。

图片绰号蕴含着或褒或贬的情感色彩。例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号为“卧龙”、庞统被号为“凤雏”,是着眼于他们的盖世奇才和隐居不仕的早年经历来命名的,自然是一种尊称。人物的外貌特点往往成为绰号命名的直接因素,例如关羽被号为“美髯公”,孙权被号为“碧眼儿”,带有赞赏的色彩;而刘备被号为“大耳贼”,张飞被号为“环眼贼”,则明显是一种贬称。贬称的绰号占相当大的比重,例如古代的“蟋蟀宰相、屈膝参政、剥皮太守”,现代的“狐狸精、母老虎、活阎王、铁公鸡”等。图片

明明是一起结义的三兄弟,凭啥最右那位有美名?

在古文献中,最早的一批绰号出现于汉代。例如,用法严酷不贷的三位官员——郅都、董宣、严延年,分别被号为“苍鹰、卧虎、屠伯”;江革至诚至孝,被号为“江巨孝”;杨震博学,被号为“关西孔子”。此后,绰号历代有载,史不绝书。在古人的绰号中,对于具有共同特点、属于同一种类型的几个人,有时用一个绰号共称之。例如,宋代同任谏官而都不敢直言进谏的三个人——丁大全、陈大方、胡大昌,时人号为“三不吠犬”;明代刘吉、万安、刘珝三人为相,均饱食终日、毫无建树,时人号为“纸糊三阁老”。学者刘大白先生曾撰文《绰号文学的分类》,根据性质和所指对象的不同,把绰号分为状貌、德行、威望、声价、命运、财产、业务、技能、学识、艺术、武勇、行为、举止、气味、谈吐、著作、服御、身份、嗜癖、谐谑共20类。中国历代诗人的绰号很多,下面这些连连看,前几个大家应该都知道:图片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魔——白居易诗豪——刘禹锡诗囚——孟郊诗奴——贾岛…………图片

诗人因某一句好诗而得雅号的,也有不少。例如,唐代赵嘏在《长安晚秋》一诗中有“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妙句,被号为“赵倚楼”;宋代宋祁因其词作《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佳句,被号为“红杏尚书”;宋代贺铸因《青玉案》一词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佳句,被号为“贺梅子”;宋代张炎在《解连环·孤雁》中有“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的妙句,被号为“张孤雁”;清代王士祯因其词作《蝶恋花》中的佳句“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被号为“王桐花”;清代崔华因《浒墅舟中别相送诸子》有“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的佳句,被号为“崔黄叶”

在文艺作品中,一些人物的绰号已成为标示人物形象外貌特征或性格的重要手段。例如,唐代柳宗元传记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就是绰号;《红楼梦》中贾府性格迥异的姊妹迎春、探春分别被号为“二木头、玫瑰花”。再如,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坚韧善行的解放军侦察员孙达得,被号为“孙长腿”;小巧可爱的年轻女卫生员,被号为“小白鸽”;另外,书中大小土匪几乎都以绰号名世,如“座山雕、许大马棒、蝴蝶迷、一撮毛、小炉匠”等,至于这些人物的真实姓名,都略去不表或被读者淡忘了。(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0325日文章《绰号:臧否人物的特色形式》;作者:天津师范大学/谭汝为;图片来自网络)

 

 

 

趣味语文丨如果有份“宋代七夕礼物推荐单”,它们都是爆款

原创 轶凡 语言文字报 2020-08-25 15:00 发表于北京

收录于合集#趣味语文87

 

作者说

七月初七,是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日子。每年七夕,这个仙女与凡人的爱情故事总会被人们称颂一番。

近几年,随着线上线下大小商家持续不断地造势,七夕成了一个代表浪漫的“中国情人节”,牛郎织女成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代言人”。年轻情侣互赠礼物,单身的人在社交网络自嘲,商家则赚得盆满钵满。

七夕节古已有之,古人也会在这一天购物,那么他们会买些什么呢?


七夕节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东京梦华录》《岁时广记》《梦粱录》等许多记载宋代地理风物、社会生活的古籍中,都有关于七夕的记录。不过在宋代,人们重视七夕,主要不是为了追求爱情。宋人过七夕,最隆重的仪式是乞巧图片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东京梦华录》七夕,京师诸小儿各置笔砚纸墨于牵牛位前,书曰:“某乞聪明”。诸女子致针线箱笥于织女位前,书曰:“某乞巧”。——《岁时广记》无论是穿针引线还是捕蛛结网,都寄托着女儿家对心灵手巧的希冀。图片在宋代,七夕节不仅重要,而且十分热闹。有时人诗歌为证:“归来备乞巧,酒肴间瓜果。海物杂时味,罗列繁且伙。”(王禹偁《七夕》)“高列瓜华结彩楼,半空灯烛照清秋。”(孔平仲《七夕》)为了庆祝七夕,宋人会置办许多物品,《东京梦华录》中说:“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街市上主要售卖什么呢?卖玩具图片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东京梦华录》其中提及的“磨喝乐”是当时非常流行的玩具,名字来源于佛教中神摩睺罗伽,是梵文的音译。这是一种泥塑玩偶(见下图),“端正细腻,……小大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奢者,南人目为巧儿。”(《醉翁谈录》)在宋代,下到寻常百姓,上至皇室贵族,人人都爱磨喝乐,连前文提及的乞巧桌案上也有它的身影。图片孩童喜欢模仿磨喝乐的造型,“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贵族把它当作送礼佳品,“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全民追捧,让磨喝乐身价不菲,“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
图片画中人在商铺门前排队购买磨喝乐除了“C位出道”的磨喝乐,宋代的七夕街市上还有形形色色的新奇玩意儿。单是《东京梦华录》中,就提到了“水上浮、谷板、花瓜、方胜、果食将军、种生”数种,它们“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如果宋人也写一篇“七夕节最走心礼物推荐清单”的自媒体文章,上述物件一定都是拉动消费的“爆款”。图片又以黄铸为凫雁、鸳鸯、鸂鶒、龟鱼之类,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又以菉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篮彩缕束之,谓之“种生”。皆於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东京梦华录》

宋代女子拜织女,求的是拥有一门高超的手艺,爱情倒在其次;宋人在七夕这天也购物,买的是新鲜有趣的小玩意儿。其实,对于牛郎织女“聚少离多”的爱情,宋人并不向往。虽然秦观在《鹊桥仙》中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宽慰世人,但更多的是如“良宵短,人间不合催银箭”(欧阳修《渔家傲·喜鹊填河仙浪浅》)、“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晏几道《鹧鸪天·七夕》)这样的嗟叹。

毕竟,天上的仙女再美,也比不上人间长久的陪伴。祝大家七夕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