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9% 的人不知道,七夕与 “中国情节人” 没有一丁点关系

 真友书屋 2015-08-20


七夕节在上古便能找到线索,汉末正式确立,到了宋代繁盛至顶峰。如今的七夕只是消费时代复活的僵尸,这个原本属于家常女儿的节日如今被扣上了“中国情人节”的大帽子。不过这也没什么,人生就是变着花样过节,快乐就好。


文 | 费费


如果要从中国的传统节日里选出一个处境最尴尬的,必定是七夕无疑。


一方面,中国人最重视的几个传统节日,都跟家庭息息相关。清明、中秋、重阳虽然随着年代变迁在习俗方面也有所改变,但设立节日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剧烈动荡,更不用举出除夕、春节和元宵这三个大节。它们之所以能够为现代人保留传承,跟中国人对家庭的认知切不开联系;


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又跟我们文化中的独特味觉体验相关,即使传统习惯遗失,总不会忘记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也得提前备好月饼,闹元宵之余更不能少了汤圆和元宵。食物绝对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角色。


所以无论从哪一点来看,七夕都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节日。在节日最重要的仪式上,七夕的各项传统活动早已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加上旧时闺阁女儿的独特活动空间和社交结构已经解体,七夕这个原本以女性为主体的节日,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雪上加霜的是,七夕也没有为我们留下特别的饮食传统,“巧果”什么的估计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为何物了。



(传)赵伯驹《汉宫图》


话虽如此,这两年七夕也渐渐被群众们提上了日程表,这当然跟牛郎织女的千古传奇有关,“中国情人节”这顶歪帽子多半也不会被迅速摘去,爱情和节日简直是这个消费时代的两大春药。消费主义让七夕借尸还魂,没什么值得惊讶,就算没有七夕,它也能为我们创造出各种“新”节日、“新”传统、“新”世界。


但牢骚归牢骚,外滩君今天还是打算跟大家谈谈我们的七夕,它毕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跟爱情发生勾连的节日,尽管这段爱情凄凄惨惨戚戚。


七夕为什么要拜织女?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仅有的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它的崇拜对象一定也与古代女性的日常生活相映照。而传统的中国农耕文明又以男耕女织为基本格局,因此纺织作为影响家庭生计的重要生存手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御制耕织图·经》


《诗经·豳风·七月》开头就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七月开始,大火星向西坠落,天气转凉,九月就得裁制寒衣,所以七月的时候就是女人们开始筹备纺织的季节了。也正因此,先民们很早就注意到这颗在北方夜空中最亮的星星,并将其升上天顶视为七月的开端,命名它为织女星。


织女和牛郎什么时候在一起?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 清 乾隆



明代七夕应节牛郎织女纹方补超大图

关于牛郎织女传说最典范的吟诵来自《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创作于东汉末年的古诗说明了牛女传说在当时已被广泛传播开来,甚至可以做为诗歌描绘的对象,因此有学者推断,织女和牛郎在一起的时间可以往前追溯到春秋时期。


古代七夕姑娘们都怎么玩?



清,陈枚 《月曼清游》图册之桐荫乞巧



乞巧图轴 清 任颐


南北朝时期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简单的说就是,女孩子们梳妆打扮,拜织女牛郎双星,在院子里摆好瓜果美酒,一起编五色绳,月下比赛穿针引线,为了能顺利通过,女孩子们很有心机的换上了与平日不同的多孔针。



溥儒 喜蛛图


喜子就是喜蛛,一种体型娇小的蜘蛛,常在屋瓦之间结网做窝,它出现在供奉给织女的瓜果里,”喜蛛应巧“会被视作吉祥的象征。


姑娘们玩蜘蛛去了,男人们干什么?


沈佺期《七夕曝衣篇》有这么一句:“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农历七月作为秋天的开始,天气凉爽,艳阳高照,自然是晒书、曝衣的好日子。作为七夕节庆的一个重要环节,某些朝代还在宫中设立专门的曝衣楼。


魁星踢斗


除了晒书曝衣,七月七日还是魁星的生日,魁星又称文曲星,在封建时代备受文人推崇。魁星崇拜起源于宋代,在东南沿海,闽浙一代尤甚。到了清代,甚至取代牛郎织女,成了七夕的主要祈求对象,在当时的闽东,七夕之夜读书人宴饮歌赋祈拜魁星必不可少。


乞巧果怎么做?





宋人孟元老在他那本著名的《东京梦华录》里讲到七夕时这么说:”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笑靥儿,果实花样说得就是巧果。果食将军的比喻也有趣,可见古人的生活态度。


七夕的应节食品里,现在还延续下来的只有巧果了,又叫“乞巧果子”,主要做法是油面和糖、蜜,再用油炸成金黄,手巧的女孩可以捏出各种花样。不过现在有许多模子可选,做起来轻松多了。


宋代七夕怎么过?


之所以把宋代单独提出来,是因为宋代的七夕除了沿袭之前的诸般习俗,还多出了很多新景象。同样是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宋代的七夕节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全城狂欢的节日。”又以黄铸为凫雁、鸳鸯、癗、龟鱼之类,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 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绿豆、小豆、小麦,於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 以红篮彩缕束之,谓之「种生」。皆於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



「种生」的现代版,陕西大荔



磨喝乐,旧时七夕玩物,起源说法不一,有说来源于佛教,还有一说起源于波斯


宋代的小儿女们,七夕之时效颦磨喝乐,穿花衣,举荷叶,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水上浮」、「谷板」、「种生」、「磨喝乐」这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跟胡人往来中原密不可分,中外文化的相互融合无形中影响着中国的传统节庆。


日本七夕怎么过?




七夕的风俗在奈良时代由中国传入日本,但日本人很快便将它本地化。除了接受中国传统的牛郎织女典故,日本人还加进了《古事记》中的棚机传说。日本古代七夕主要发生在宫廷中,到了江户时代才演变为民间习俗,并出现笹饰和短册许愿的新风。明治以后日本七夕改为西历七月七日,其中场面最大的为仙台七夕祭。



浮世绘中的七夕”笹饰“




中国还有哪些地方过七夕?


七夕在中国某些地区来说并不意味着爱情,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成人礼。


浙江温岭“小人节”专为年龄未满十六岁的少男少女举行




陕西大荔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日是潮汕传统民俗“出花园”既定之日,凡子女长至15岁必须过出花园,预示着子女即将步进成年阶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