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了牛郎织女,七夕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文化习俗?

 hl1bwcdm 2019-08-06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Sowarm】

一年一度的七夕来了,夜幕降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不少情侣忙着给对方准备小惊喜,互诉情意。
 

● 牛郎织女剪纸

想象一下,我们爱过西洋节日的场面:

圣诞节的时候,我们会戴个红帽子,给小伙伴们互赠祝福卡片;万圣节的时候,我们会去一些主题乐园化妆打扮,化身小恶魔讨取糖果或是度过一场狂欢;感恩节的时候虽然不吃火鸡,但我们也会趁着节日给父母、老师、长辈道声感谢;到了情人节,情侣们更是不会放过秀恩爱的好机会。

但反过来,却好像没多少外国人会吃粽子赛龙舟,或者穿汉服四处溜达。
 

● 中西合璧的节日

在这里,笔者并非有意将中国人喜爱过外国节日定义为“崇洋媚外”。一方面,国人的民族性格就是喜欢热热闹闹的;另一方面,其实我们心里明白,咱们会过外国的节日,无非是想找个理由开心一下,放松一下。
 
在我们欢欢喜喜地过西洋节日的同时,除了一些入赘中国家庭的外国人或是某些特别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似乎大部分外国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不怎么感冒。相比国人自发地过西洋节日,外国人几乎不会主动参与国内的节日。
 

● 中西合璧的“情人节”

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可能让外国人也爱上我们的传统节日呢?
 
如果要想外国人爱上我们的传统节日,诸如七夕,那首先我们得好好了解七夕的文化渊源。


众所周知,七夕有着“牛郎织女”这么一个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
 
相传,牛郎与相依为命的老牛一起生活。有一天,天上的织女和其他仙女下凡在河边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建议下,偷偷藏起了织女的衣服,待到其他仙女离去时,将衣服归还,由此认识了织女。
 
二人互生情意,从此织女便偷偷下凡。她把天蚕带到人间,教会民间的女子养蚕抽丝,织出质地优良的绸缎。后来,织女做了牛郎的妻子,还生下了一男一女。牛郎和织女过着男耕女织,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 牛郎织女在凡间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织女下凡并与凡人结婚生子的事情被王母娘娘知道了。王母娘娘亲自降临人间,把织女强行带回天庭。
 
这时,老牛奄奄一息地对牛郎说:“等我死后,可以用我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了。”说完,老牛就断了气。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他穿上牛皮做的鞋,挑着装着孩子的扁担,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
 
牛郎眼看就要追上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拦住了牛郎的去路。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望着哭泣,谁也不愿意离去。

他们忠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成千上万只喜鹊飞来,给牛郎织女搭起了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终于可以走在鹊桥上相会。
 

● 牛郎织女被迫分离

王母娘娘于心不忍,可是天规难违,只能破例允许牛郎和织女在每年的七月七日于鹊桥上见一次面。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人间将见不着喜鹊,因为它们都赶去为牛郎织女搭建相会的喜鹊桥呢。
 
这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

要是外国人想了解七夕文化,我们给他们介绍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都完全没有难度。但如果外国人问道:“人们会在七夕做什么事?”我们只会回答说“情侣约会”,也似乎太过肤浅了。
 
那传统的七夕节,到底有哪些文化习俗呢?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了汉时的风土习俗:“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这便是古代文献中关于七夕乞巧的最早记载,它描写了农历七月七日夜时,刘邦宫廷里穿着新衣服的女孩子,在庭院兴致勃勃地穿针并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风俗。
 

● 《宫中行乐词八首》书法字画的绘图

东晋周处《风土记》中,除了记载了供奉瓜果于庭和拜织女以外,还首次添加了“无子乞子”的内涵,并且在“乞富”“乞寿”“乞子”等诸多心愿之中,只可求其一而不可兼求。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从南北朝时开始,牛郎织女的故事广为流传。习俗中不仅延续了汉代妇女穿针引线的习俗,还将瓜果陈列在宴席之中,或者将瓜果挂在庭院里,如果有蜘蛛在挂上结网,那就是巧手的证明。
 

● 古代风俗百图-穿针比巧

到了唐朝,七夕乞巧的风俗在延续前朝的基础上更为隆重和盛行。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于小合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七夕的时候游宴华清宫,当中不乏盛大的乞巧仪式。其中,她们改良了“蜘丝卜巧”的方式:七夕当晚将蜘蛛放入小盒子当中,第二天早晨观察蜘蛛结网疏密程度。如果蛛网细密,则预示“巧多”,反之“巧少”。
 

● 古代风俗百图-蛛丝乞巧

宋朝的七夕节更强调了“女儿节”的内涵。宋朝商业气氛浓厚,节日当天设有“乞巧市”,姑娘们除了穿针比巧,还可以成群结队地出来逛街游玩,买走自己喜欢的小玩意儿。

其中,有一款最受女孩子们欢迎的手工艺品叫做摩喝乐
 

● 古代风俗百图-供摩侯罗

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摩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
 

● 泥金磨喝乐(宋)

摩喝乐(译自梵文Mahoraga,或称摩侯罗),原为佛教八部众神之一的摩睺罗神。传入唐朝后,摩喝乐童子像便成为七夕节日的吉祥物,宋代最为流行。

七夕日夜,女孩祭拜摩喝乐童子像的话,不仅可以多子多福,还能让熊孩子变得聪明乖巧。
 

● 效仿摩喝乐的持莲玉童子(宋)

明清时期流行“投针问巧”,即把装满水的碗放在烈日下,放入针或者细草让其浮在水面上,然后观察碗底的影子。

如果影子粗细均匀,构图好看,犹如花枝细柳,那么问巧者必是巧手;倘若影子粗细不均,构图凌乱,犹如剪刀棒槌,那么问巧者可能还需要加强练习了。
 

● 古代风俗百图-丢巧针

另外,清朝的男孩子还流行在七夕拜魁星,因为农历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是北斗七星之首,主管考运。
 
清朝郑大枢《竹枝词·七夕》诗云:“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无鹊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结缘煮豆待何时。”

● 古代风俗百图-拜魁星

七月七日,妇女忙于拜织女,而男子则忙于屠狗祭魁星。魁星为点取状元之神,男子祭拜魁星以求科举高中,官运亨通。
从汉代以来,七夕节的内涵在继承中不断丰富发展。

除此以外,大江南北,各地各俗。七夕文化发展到现在,不少地方还保留着古时候的习俗,也有些地方,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习俗。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著名。巧果是一种以面粉为原料的油炸甜食。
 

● 七夕巧果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小巧的姑娘,她十分同情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爱情,于是每年的七夕之夜,就做一些精致的点心,焚香供奉。后来,土地公将此事汇报天庭。玉帝听闻后深受感动,于是令月老牵线,促成小巧姻缘。
 
民间的女孩子羡慕小巧的美满姻缘,向小巧学习这种点心,并称之为“巧果”。女孩们相信,如果在七夕制作巧果,将会在不久的将来与意中人共度幸福的一生。
 

● 七夕巧果

浙江一带流行用脸盆接露水,传说七夕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将露水抹在眼上和手上的话,可以使人眼明手快。另外,每家每户还要杀鸡,因为此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有情人便可以长久不离。
 
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可以消除病害;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在此日戴上结有七个结的红头绳,以保平安。
 
在绍兴,少女可以在夜深人静时,在庭院或是瓜棚下倾听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日后少女便可以得到忠贞不渝爱情。
 

● 牛郎织女相会

广州对七夕习俗较为讲究,巧姐们需要“拜七娘”。节日到来之前,她们需要预先准备好彩纸、通草、彩绳等材料,编制成精巧的手工艺品,并将古钟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苗长到两寸多长时,用来拜神。
 
从初六晚到初七晚上,一连两晚,巧姐们穿上新衣服,焚香点烛,自三更至五更对着星空跪拜七次,这称之为“迎仙”。迎仙结束后,巧姐们穿七孔针“斗巧”,最后互赠亲手制作的小工艺品,“送巧”以示友谊。
 

● 有“中国乞巧第一村”之称的广州天河珠村,举办的乞巧迎仙仪式

总的来说,七夕的传统习俗离不开“迎巧”“拜巧”“卜巧”“斗巧”和“送巧”这五个环节。

从乞巧的初衷出发,七夕是中国“女儿节”的说法似乎更为确切。而由于后人对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解读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七夕节才逐渐带有东方情人节的内涵。

直到今天,七夕仍然是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相信牛郎织女的故事大家都还记得,但如果大家了解完七夕的习俗才恍然大悟的话,那说明大家对七夕文化了解得并不清楚,七夕作为2006年就入选的第一批国家非遗项目,它的文化习俗还不够深入人心。
 
● 广州姑娘们在为七夕张灯结彩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如何让外国人爱上我们的传统节日?或者说,如何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进行对外输出?
 
笔者认为,这需要政府及民间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推广多元化的习俗活动,以树立国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节日文化认同感。只有我们国人形成了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才能有吸引外国人参与到其中的影响力。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给七夕增加了东方情人节的内涵,这并不是不能被接受的,相反,我们乐意给传统节日增加新的文化内涵,因为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也是历史潮流的演变。但是,在传统文化内涵已经被弱化甚至是消失的时候,当节日来临之际,我们有必要温故而知新。
 
如果我们连传统文化的根基都给遗忘,那谈何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输出呢?

参考文献:

七夕节的历史与七夕文化的乞巧内容文/赵逵夫

七夕习俗多》文/浙江林业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文/社区

被误读的七夕》文/中国国家旅游

七夕,真的不是情人节!》文/重庆晨报

内容转载自【Sowrm】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分享这篇文章,让大家涨涨姿势
或许能勾起他们美好的回忆
SME正在有偿招募优质科普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