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七夕”,不是因为爱情!做这四件事,给孩子一个好玩又涨知识的七夕节

 跟我学小古文 2021-08-14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

流传至今,已经变成了“”中国情人节”,爸爸妈妈可能就觉得,这个节日和孩子没啥好说的,然而,事实的真相是七夕≠情人节

在过节这件事上,千年前的古人远比我们要丰富浪漫得多。今天我们能跟孩子分享的,远不只是对“爱情”的坚守,还有传统文化的渗透,那些美好的传说、习俗还有浩瀚的星空,你此刻与孩子分享的,都将成为他心里最深处的滋养。

今天,就和孩子一起度过一个美好的“七夕”吧~

-01-

仰望星空,说说“七夕”的真实由来

节日是生活的特殊时间节点,它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最初是来自古人对时序变换的感受。

七夕节所在的农历七月,《夏小正》中说“初昏,织女正东向”,这个时候的黄昏,抬头可以望见夜空中银河贯穿南北,织女星散发着美丽的光辉,朝向银河东岸的牵牛星——这是天上。

而在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秋天将至,女子们要开始织布制衣了。我们祖先很有创意地把天象和生活糅到一起,把星星遥想成巧慧的织女。慢慢地,才演变出与牛郎相互牵绊的故事。

所以,古人过七夕,并不是想仿效牛郎织女鹊桥约会,而是为了向织女星乞求巧智。因为传说中织女正是巧星,姑娘们相信在七夕之夜向织女星祈愿,可以让自己变得手巧心灵。这样的价值观,是不是比现在一味爱美,追求“颜值即正义”的想法要正很多?也因此,七夕又叫做“乞巧节”。

-02-

牛郎织女的故事,还可以这样讲

当然,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是“七夕”文化中最亮眼的一环,一定是要和孩子讲的。

@上面的视频非常精彩,边看边讲,为你的讲述增色!

我们现在听到的版本大概都是像动画里听到的这样:

织女厌烦天庭的枯燥乏味,悄悄下凡游玩,遇见牛郎后与他结婚生子,男耕女织,过得很幸福。王母娘娘知道后,一定要织女返回天庭。牛郎披着老牛的皮追到天上,眼看就要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发簪往他俩中间一划,一道银河插到了两人中间,把他们分开了。

后来,天帝可怜他们,允许在每年七月初七的时候,由喜鹊架起鹊桥,让他们相会。

牛郎织女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发现织女的美丽、勤劳和善良;牛郎则忠厚老实,对妻子专一执着。不过,小古文君还听过一个故事版本,如果能让孩子把两个版本对照起来读,会更有意思!

图为《让课文遇见小古文》书影

这篇小古文和我们现在流传的大多数版本有什么区别呢?

你看,现代版的《牛郎织女》故事中,王母娘娘是个“坏人”,她榨干织女的血汗,织女还是她的外孙女呢,却和她完全对立,毫无亲情可言。而在小古文里,织女是天帝的女儿。天帝是一位严慈相济的父亲,他可怜女儿只知道工作,不会生活,于是让她嫁给牛郎,建立家庭。可没想到,织女嫁人后却荒废了工作,于是天帝招她回来,对其进行约束。

你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下:

会有纯粹的好人和坏人吗,怎样看待一个人?

一个人可以只享受不工作吗?怎样看待一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父母对孩子爱的尺度应该是怎样的?……

这就是“小古文”课程首创者、全国语文名师朱文君老师提出的“文白对读”方法。小古文的“介入”,让孩子对传统的文化的理解深入到价值观层面,指导今天的生活。

-03-

体验传统习俗,培养民族同理心

习俗是文化的承载。说过的东西容易忘,亲身体验感触深。七夕习俗还挺容易去做的,正逢暑假,爸爸妈妈不妨也陪孩子们做一做,玩一玩。

穿针乞巧

既然是“乞巧”,这个节日里自然少不了巧手女子平时常用的“针”。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传说汉代彩女会在月下比赛用丝线穿针,到了后世,还会先摆上香案,放上各种供品,焚香列拜。然后还要表演节目,小朋友就上去表演背诗,女孩子展示自己的绣品,最后对月穿针。你瞧,一家子一起过节,亲情融融。

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

——《东京梦华录》

相关小古文阅读

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之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即捉来一只小蜘蛛,养在盒子里,次日早晨再打开盒子察看,若发现蜘蛛所织之网圆圆正正,则可以确定为“得巧”,意思是说,祈愿的姑娘家已获得了织女星赐予的巧智。

这个方法,小朋友们应该都会很喜欢,大家不妨一试。

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儿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

——《梦粱录》

相关小古文阅读

投针验巧

到清代时,姑娘们评价是否“得巧”的方法,改为使用豆芽。七夕之夜,姑娘们以碗盛水,将豆芽投于水面,观看碗底的投影,若影子如同游鱼、花瓣,则认为已得巧智。

有些地方则用小针代替豆芽,由于水面有一层薄薄的水膜,若动作小心翼翼,是可以将一枚小针放于水面,让其飘浮着的。小朋友们赶紧试试,可以锻炼手指灵活度。

七夕为牛、女会银河之期。前期,人家幼女用豌豆浸水中,令芽长数寸,以红线束之,名曰'巧芽’。至是夕,妇女幼稚焚香于庭,献天孙以乞巧。用瓷碗盛水,取芽投之,复于月光下照之,影如彩针、花瓣、或似鱼龙游戏,谓之'得巧’。

——《郧县志》

相关小古文阅读

晒衣晒书拜魁星

七夕,当然不会只是一场女人的狂欢。

古人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科举制度出现之后,中状元被称为大魁天下士,一举夺魁。因为魁星主掌考运,所以读书人又把七夕节叫做“魁星节”,又称“晒书节”。

所以,读书人都会在这天祭拜魁星,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有些读书人还会在这一天晒书,来展示自己的满腹才华。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世说新语》

相关小古文阅读

-04-

回到诗歌里,

寻找流传千年的美

这首诗,是对前面我们讲述的内容一个诗意的概括,它写出了古人过七夕的真实画面。在这首诗里,没有牛郎织女轰轰烈烈的爱情,它写得很平静,像一幅民俗生活的画卷。但这种平静的画面恰恰是七夕的日常状态,正常状态。

首句“七夕今宵看碧霄”中,两个xiāo字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节奏感。人们为什么要抬头看“碧霄”呢?因为今天是“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日子。天上的人儿在相会,底下的人儿干什么?当然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人们在月亮底下,在星空底下,乞求着各种各样的幸福。尤其是穿针引线这项活动,“几万条”红线形成了一幅非常壮观的画面。

最后,小古文君想谈谈我们传统节日为什么重要?因为,它体现的是——民族认同感。

每当这一年的这一天,满城的人都在那儿举办同一个仪式,真的可以叫“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为什么一到过年的时候,除夕的时候大家都要放炮?到端午的时候大家都要赛龙舟?吃粽子?到元宵节的时候要一起观灯?中秋节的时候要赏月,要吃月饼?包括七夕节的时候为什么要大家一起穿针引线?

因为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在特定的时候,会举办的共同活动,以培养互相之间的认同,这一点很重要。

每个人的生活千差万别,但是不能太散,否则会觉得你跟我不同,我跟你也不同,咱们没什么关系。现代社会中这种冷漠感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对面住的邻居是谁,不知道旁边格子间的同事在做什么。

但是,只要我们有共同的节日,我们会在这一天做共同的事,大家就会觉得:我们有共通之处,我们有相似的价值观,我们还有共同的话题。哪怕平时我们接触少,但是当大家聚在一起时,很快都会熟络起来。尤其在异国他乡,碰到同胞时你觉得多亲切呀!

所以,只有当我们进入一个共同的传统中,大家一起去做一件事情,才能培养我们的民族认同感,才能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我们是世界上这么历史悠久,这么有独特文化的一个国家。

带着孩子多参加多认识传统民族活动吧!不仅有利于我们读懂古代的诗歌文章,读懂我们的历史,而且有助于我们中华民族永远同呼吸共命运!


拓展阅读
1.从小古文到大经典!第七届小古文大赛颁奖典礼火爆全国书博会

2.暑假,跟着大赛学写作!第一期:家有“老顽童”

3.小学初中必读的四大名著,央视推荐的这套一定要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