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味语文(十二)

 昵称503199 2022-11-13

图片
词牌由来
清平乐,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王灼《碧鸡漫志》引《松窗录》云:开元中,禁中初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繁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李龟年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焉用旧词为?”命龟年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承诏赋词,龟年以进,上命梨园弟子约格调,抚丝竹,促龟年歌。太真妃笑领歌意甚厚。王灼认为唐明皇宣李白进清平调词,乃是令李白从清平调中制词。古乐取声律高下合为三,曰清调、平调、侧调。明皇止令就择上两调,偶不乐侧调故也。五代欧阳炯《花间集序》也有记载:“在明皇朝,则有李太白应制《清平乐》四首。”据此,后世一般认为李白始作此调。南宋张辑词有“忆著故山萝月,今宵应为谁明”句,又称《忆萝月》;元张翥词有“明朝来醉东风”句,又称《醉东风》图片图片
例词 · 词谱

图片

图片图片
声律
1.双调,四十六字,上下阕各四句。2.押仄声韵换平声韵,上阕押“小、草、好、媪”四仄韵,下阕押“东、笼、蓬”三平韵。3.《钦定词谱》卷五以唐李白词(禁闱清夜)为正体。图片
弱水三千,取瓢饮而后知味。词牌荟萃,赏百例方觉滋味。想了解更多词牌故事?欢迎把《常见词牌100例》抱回家!点击图片即可购买哟~

图片

(改编自语文出版社图书《常见词牌100例》)(微信编辑:郭雯熙;校对:苟莹莹)

 

 

 

趣味语文丨原来,你是这样的苏东坡!

原创 沈淦 语言文字报 2020-06-09 16:00 发表于北京

收录于合集#趣味语文87

 

大文豪苏东坡性格开朗,语言幽默,即使失意之时,也是谐语迭出,令人捧腹。下面,我们来听两则苏东坡巧用谐语的故事。

巧言对辽使
元祐年间,辽国使臣来宋,宋哲宗派苏东坡负责接待、陪伴。辽使久闻苏学士的鼎鼎大名,便绞尽脑汁,想出个题目难一难他。这天,辽使搬出半副对联“三光日月星”,请苏东坡对出下联。这半副对联出自辽国,流传已久,辽国的文人学士,竟没有能对得出的,号称“绝对”。辽使以为苏东坡一定被难住了,很是得意。哪知苏东坡稍一思索,便把辽使的副手唤过来,轻声对他说:“如果我能对出来,贵国大使却对不出,这不是损伤了贵国的体面吗?'四诗风雅颂’是天然之对,你何不先去告诉贵大使?”(《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大雅与小雅,故称“四诗”)。辽使见苏东坡毫不费力地对出了绝对,惊叹不已。哪知苏东坡又道:“这次让我自己来对一对。”于是缓缓吟道:“四德元亨利。”当时的读书人几乎都知道,《易经》中将“元亨利贞”四字称为“乾”之“四德”。辽使见苏东坡说漏了一个字,连忙要起身纠正,东坡却摇摇手道:“且住!你以为我忘了一个字么?请谨慎地闭上你的嘴吧。这个字是我国仁祖的名讳,两国既为兄弟之邦,你也就是我国的外臣,难道不应该也避一避讳吗?”原来,宋仁宗名叫赵祯(也就是前不久热播剧《清平乐》的主角),“祯”与“贞”同音。在封建社会中,臣民百姓要避皇帝及其祖先的名讳,这是一个极为平常的规矩,缺字就是避讳的一种。一番话说得辽使张口结舌,对苏东坡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图片《清平乐》后期,青年苏轼惊艳出镜,拿下科考状元。剧中,他和当年的主考官欧阳修有一段街头巧遇,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做了生动阐释。小编挺想写一写,不知大家想看吗?
雅谑会文友

刘攽(bān)字贡父,是著名的史学家,也是苏东坡的好朋友。东坡一天闲谈时说:“我与舍弟读书应考之时,每天享用'三白’,觉得味道美极了,竟不相信世上还有什么山珍海味了。”刘攽不解地问:“'三白’是什么东西?”东坡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不是三白么?”刘攽大笑。

过了几天,刘攽叫仆人送上请帖,请东坡到他家吃“皛(xiǎo)饭”。东坡已忘了那天闲谈的内容,不知这“皛饭”是什么,对家里人说:“刘贡父读书多,一定有出处,我倒要去讨教一番。”

到了刘家,见桌上只摆了盐、萝卜、米饭三样,猛然记起来了,知道刘攽以“三白”相戏,便笑着举起筷子,大口地嚼食,几乎把“皛饭”吃光了。

临别时,东坡对刘攽说:“明天中午你到我家来,我准备了'毳(cuì)饭’招待你。”刘攽虽然生怕他报复性地戏弄自己,但不知道这“毳饭”究竟是什么,感到很好奇,第二天便应约而往。

东坡将他迎进客厅,与他天南海北地乱扯。眼看着饭时已过,刘攽饿得肚子咕咕地叫,便请东坡开饭。东坡道:“请稍待片刻。”过了一阵,刘攽再催,东坡还是这样回答。一连几次,刘攽便道:“我实在饿坏了,你快把'毳饭’摆上来吧。”东坡缓缓答道:“盐也'毛(没)’,萝卜也'毛’,饭也'毛’,这不就是'毳饭’么?”刘攽捧腹大笑道:“我知道你一定会报复的,却万万没有料到这个。”东坡笑着命家人摆上酒饭,刘攽一直吃到天黑才告辞。

原来,“毛”就是“无”的俗语,难怪刘攽参详不透了。

(改编自2020313日《语言文字报》文章《妙语连珠苏东坡》,作者:江苏省南通教科院退休教师/沈淦,文中配图来自网络)戳下图,看北宋另一“嘴炮”欧阳修如何怼人图片(内容编辑:过超;校对:郭雯熙)

 

 

 

趣味语文丨江州司马“青”衫,是黑色的吗?

李鸿杰 语言文字报 2020-09-03 17:25 发表于北京

 

编辑说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琵琶女弹奏的悲切曲调使听者唏嘘,诗人的“青衫”也被泪水沾湿了。“青”是什么颜色?是绿色、蓝色还是黑色?一起来探究——

《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统编教材对“青衫”的注释为: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这个注释很直接,很清晰,指出“青”就是今天的黑色。但“青”作为一种颜色,在古代文献以及我们的生活中,却远没有这么简单明了。在同册的《劝学》一文中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出于蓝”和“司马青衫”这两个成语中的“青”,却无法给我们一种直观的统一的颜色表现。我们无法想象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是黑色,那么也就不能踏踏实实地认为青衫就是黑衫。



“青”为什么这么复杂

事实上,“青”在古文献中的词组表现和文化定位都非常复杂。日本人清水茂曾洋洋万言一篇《说青》,试图定位“青”在颜色谱系里到底是怎样的视觉体验。他的结论是:青与绿相对来说,区别不在色彩上,而在浓度和光亮度上。色彩上,青、绿都可以说是green,但是“绿”带些黄,浓度上不大纯粹,光亮度也比“青”亮些。青色浓度大、光亮度暗,因此感觉上与“蓝”接近。而青与黑相对来说,青的暗这一方面,一直到极点就是黑。

清水茂的意思是,在颜色谱系里,青在绿、蓝、黑之间,它不稳定。而在词组里,青山、青草、青松、青梧、青萝、青苗、青杨,无疑偏于绿一点;而青天、青云,则偏于蓝一点;青丝、青眼、青衣,偏于黑一点。

图片

当然,京剧里的青衣是黑色的。甚至今天民间所谓的青布,就是黑布。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引徐松年《萝藦亭札记》:“北方呼黑色为青,不知何故。隋《区宇图志》云:周太祖讳黑,因改黑山为青山。则知北方以黑为青,当起于宇文之世。”即便如此,也不能确定司马青衫是黑色的。浙江大学王琪曾直接认为《琵琶行》里的青衫不是黑衫,其引《礼记》中天子孟春之月穿“青衣”,古诗中有“青袍似春草”之句,李贺有“青草上白衫”之句,并引清人王琦注:唐时无官人白衣,八品九品官青衣,青草上白衫,正谓其初入仕途,脱白着青。但王琪在文中没有解释唐还有六品七品着绿衣的规定,因而并未真正释疑。



官服的“青”是什么颜色

此外,作为官服,其颜色有严肃的文化属性。探讨服色,更须严密。

秦汉以降,五行五德之说盛行,对应火、水、木、土、金五德,有赤(朱)、黑、青、黄、白五色。这五色也被称为“正色”,其中,青与黑同属正色,自然不是一色。而唐王朝认为自己是土德,色尚黄,所以皇帝的衣服是黄色系的。以此为基础,唐太宗规定了官员服色:“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上绿,八品、九品以上青。”青似乎与绿也非同色。故而青非绿即黑的判断当不妥。

图片

唐代官服色系,当是受南北朝时期创立的五等官服制度影响:朱、紫、绯(深红色)、绿、青。本来不是“正色”的“间色”——“紫”成为官服服色也有渊源,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帝王所破之例,往往成另一惯例。而绿色进入官员服色体系似乎又受汉代以来官所佩印绶颜色的影响。《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南北朝后的绿、青官服,可能与绿、青绶有关。唐初的紫、绯、绿、青,既体现了正色支配下的等级差异,又体现了皇权之下个人的影响。而《旧唐书·舆服志》也有佩绶的规定:一品绿綟绶……四品青绶,五品黑绶。

那么,绿、青、黑是三种色无疑。唐高宗时,对官服作了更细的规定:“三品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并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鍮石带。”这深青与浅青,当不是黑。而五正色中,本来也“黑”“青”分明。结合清水茂的三色定位,青是介于绿、黑、蓝之间,更偏于蓝一点。

图片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朝官服

白居易对官服之色格外在意,他在《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中写道:“蓝衫经雨故,骢马卧霜羸。”彼时的白居易,正是九品小官的那个白居易。唐代诗人齐己所作的《送司空学士赴京》中写道:“蓝绶乍称新学士,白衫初脱旧神仙。”清水茂说:“这个蓝绶,就是青绶。”宋王安石也曾有诗:“绿发约略白,青衫欲成缁。”缁是黑色。等白居易穿上绯衫,已经五十岁了:“吾年五十加朝散,尔亦今年赐服章。”朝散大夫是从五品下,白居易终于可以服绯。五十六岁时,白居易拜秘书监:“紫袍新秘监,白首旧书生。”他终于跻身高官行列:“勿谓身未贵,金章照紫袍。”由“青衫”到“绯衫”,再到“紫袍”,白居易完成了人生的跨越。

回到教材的注释,该怎样注才好呢?笔者认为,《琵琶行》中的“青衫”,注明官职差异下的服色差异就好,如:青衫,按唐官员服色等次——紫、红、绿、青,青为最低,白居易时为从九品,故着青。而不必特别标明其对应今天的哪种颜色。

(改编自20203月《语文建设》(上半月)文章《司马“青”衫是司马“黑”衫吗?》;作者:山东省实验中学/李鸿杰;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编辑:张兰;微信编辑、头图制作:郭雯熙;校对:苟莹莹)

 

 

 

趣味语文丨诗词中的

原创 何伟 语言文字报 2020-09-18 15:44 发表于北京

收录于合集#趣味语文87

 

五彩缤纷的文学世界,是作者的经历与思考的再现。本文谈谈经典诗词中,作者如何呈现“红”“白”二色,从而表达所见所思所感。

诗人对色彩的敏感并不亚于画家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这句诗中,看似几个简单色彩词语的组合,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冲击,白毛红掌的鹅,浮在绿水清波之上,上下映衬,通过色彩的明艳,表现了儿童内心的喜悦心情。

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这句诗看似写秋景,实为摹秋色。枫叶为红色;荻花即芦苇花,在秋天多呈现白色。红色的枫叶,白色的荻花,形成了鲜明对比,渲染出秋日浓烈的景象。看似热烈奔放的景色里,诗人扬中有抑,其实隐藏着伤感的悲情:被贬浔阳,孤寂无聊,生活困顿窘迫;朋友来而复离,离别时分“举酒欲饮无管弦”,更显依依不舍。

诗人愈不得志,心思愈敏感细腻,愈能捕捉情感,一切都为下文琵琶女的出场极力张本,欲扬先抑,为后面诗人情感的变化蓄势铺垫。

图片

小令中最典型的色彩描写,当属“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的《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天净沙·秋》

前三句描绘出一个萧索荒凉的场面,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后两句运用色彩比照,“红”“白”,与“青”“绿”“黄”诸多色彩的映衬,使生命的灰暗基调大变,多了一点生命的跳跃,多了一片生机。

《红楼梦》也有一处经典的“红”“白”色彩描写。最后一回贾政船停毗陵驿,在船中写家书:

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

——·曹雪芹《红楼梦》

运用“红”“白”对照,烘托出生命的涌动。在一望无垠白茫茫的雪域中,唯有红色才能刺激人的双眼,惹人注目。红色的毡篷在苍茫茫天地之间涌动,也表明生命的存在,以有衬无,隐隐中表达出“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意境。

图片

毛泽东同志也深谙此理,《沁园春·雪》想象奇特: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毛泽东《沁园春·雪》

词人将雪后天晴的景色喻成女子穿着红袄,戴着白头巾,奇妙至极。一轮暖日照耀广袤的北国雪地,折射的光线红白交加,十分耀眼,从远处而观,正如一个美丽的女子翩翩而动。

(改编自202056日《语言文字报》文章《经典诗词中的“红”与“白》;作者:江苏省扬州市弘扬中学教师/何伟;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编辑、校对:王晶;微信编辑:郭雯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