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秘验:按病因配穴

 无名老熊 2022-11-13
本文摘自:《针灸秘验》著/彭静山 费久治。

按 病 因 配 穴

彭静山 费久治/著

导读:治病必求其本,一则病因为本,二则正气为本。按病因选穴配方,治疗不易迷失方向,实为一种重要的选穴配方。
风寒:风寒之邪多由表入里。亦有因阳虚,且阴经无阳气所主,寒邪直入阴经或脏。风多犯上焦,寒多犯下焦或中焦。
治风多取:风门、风池、风府、风市。灸大椎旁开2.3寸处可祛风疾。
治寒多取:肾俞、关元、三阴交。
暑:热邪所伤,宜“热而疾之”,“菀陈而除之”。急于十宣、十二井穴点刺出血,于委中、曲池、鱼际、然谷等穴位,视赤络者点刺出血。
湿:湿邪多伤足太阴经,致脾失健运。宜取脾经、胃经穴位调治。取阴陵泉、足三里、太白、冲阳。再激发肾经,行水逐湿,可取:复溜、太溪等穴。
燥:燥之为病,热亦能燥,寒亦能燥。热能消液,寒主收敛。但不外乎精津血液枯竭而发病。此病以虚为本,热与寒为标。因此,治燥随各脏腑经络之虚实而调治。燥邪多伤肺经。
取穴:鱼际、尺泽、合谷、曲池、肩髑、肺愈、膈俞、血海、金津、玉液等穴。
火:气有余,便是火。用针选穴,多取阳经,为治其标,济其阴,培其本。
取穴:阳经如大椎、曲池、内庭、外关、阳池(均施泻法);阴经如照海、复溜、阴谷(均用补法)。
内因的取穴规律
怒则气上:行间、中都、曲泉。
喜则气缓:神门、大陵、心俞。
悲则气消:太渊、肺俞、尺泽。
恐则气下:太溪、肾俞、俞府。
思则气结:太白、阴陵泉、脾俞。
惊则气乱:内关、通里、丘墟。
若七情损伤,久而不解,可转致郁证。
 
气郁:胸胁痛,脉沉涩。宜取行间、膻中针之。

血郁: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宜取血海、大包、曲泉、期门针之。

湿郁:周身走痛,遇寒则发,脉沉细缓。宜取公孙、三阴交、足三里针之。

火郁:心中闷乱,尿赤,脉沉而数。宜取劳宫、少府、鱼际针之。

食郁:纳呆胀满,人迎脉平,气口脉盛。宜取中脘、建里、公孙或灸里内庭。

痰郁:动则喘满,寸口脉沉滑。宜取大都、列缺、丰隆、中脘治之。

内风:多因肾阴不足,肝阳偏亢、情志失常为诱发。取太冲、侠溪、曲泉、风市、太溪、阴谷。

内寒:多见命门、肾阳亏损。宜温肾壮阳。取穴:关元、肾俞、命门、神阙、中脘、足三里,均灸之。

气陷:灸百会、中院、气海。

精伤:照海、肾俞、京门、中极、会阳。

若情志抑郁、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损伤原气,当补足三里,以引原气,并灸气海、建里。若原气不足,应取诸腑经之募穴。若传至五脏为九窍不通,随各窍之病,取其各脏之募穴。

《针灸大成》有看部取穴
《灵枢》杂症论:“人身上部病取手阳明经,中部病取足太阴经,下部病取足厥阴经,前膺病取足阳明经,后背病取足太阳经。取经者,取经中之穴也。一病可用一二穴。


关注订阅更多艾灸养生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