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祯帝统治下的大明朝:越不过的那些大明劫

 梦想童年594 2022-11-13

大明王朝传到崇祯帝朱由检手中后,其实已经是元气大伤,国家多事,东北满清已然坐大,西南少数民族叛乱不停,流民起义层出不穷;吏治败坏,国无良相,朝少贤臣,阉党专权乱政,官员结党营私;并且,自崇祯登基后,'小冰河期'灾变愈演愈烈,自然灾害接踵而至。

文章图片1

崇祯皇帝剧照

崇祯年间,随着气候反常变化,全国大范围出现旱灾,'旱极而蝗',其实小规模的蝗灾一直都有,但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开始爆发大范围蝗灾,并持续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这场旷日持久、破坏巨大的蝗灾为负重不堪的大明王朝又添上了一根湿稻草,这个时期里的一切,处处都是亡国之兆,大明朝已经积重难返了。

明朝应对蝗灾情况

根据历史学家邓拓在《中国灾荒史》中的统计,明朝蝗灾保守统计也有200多次,有资料统计,明朝蝗灾大大小小总计有900余次,并且分为三个大阶段,严重程度逐次递进,尤以万历至崇祯年间蝗灾最为严重。

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强大帝国,明王朝同其他古代王朝一样,都有着完备的灾难应急机制,并且不断发展完善,其主要目的就是保证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生产稳定,从而巩固统治根基。因此,对于蝗灾这种比较常见但是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非常重视,可以说,在国家各个阶级的共同努力下,依靠当时的封建政府也能进行一定的防治。

文章图片2

明代捕蝗壁画

注重灾前防治。因为蝗灾大都是在夏秋之交产生,对即将成熟的农作物伤害特别大,因此以农业为主的古代中国对蝗灾的灾前预防非常积极。通过研究蝗虫的习性,知道蝗虫多生于'大泽之涯'和'涸泽之处'等水草密集之处,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就提出过'除草弭蝗'和'陆田改为水田'的方法,并组织百姓初春提前灭杀蝗种。同时积极引导百姓种植绿豆、芋头、豌豆、茭白等不易受蝗灾影响的农作物,降低蝗灾祸害。更重要的事,是和应对其他灾害一样,完善预备仓储制度,设预备仓、济农仓和社仓,为应对蝗灾提供物质保障。

加强灾时救治。蝗灾属于自然灾害,这东西说来就来,因此更多的怎么搞好救治,把损失降到最低。明朝救灾,制度相当完善,首先是及时按规定报告灾情,弘治朝明确'夏灾,不得过五月终,秋灾不得过九月终',如果瞒报误报、漏报,皆要按律处罚官员,对于蝗灾,要求更为严格,《大明会典》明确:'差官前往灾所,复踏是实,将被灾人户姓名、田地顷亩、该征税粮数目造册,缴报本部立案,并写灾伤缘由具奏'。其次就是最重要的赈济,大灾朝廷都会派出中央官员前往组织指挥,并下发赈粮、赈钱,明初时'大口六斗,小口三斗,五岁以下不与',解决温饱问题,安顿好百姓后,就地组织捕杀蝗虫,尽量减少损失。

做好灾后重建。古代小农经济的抗灾害能力非常薄弱,大部分底层百姓灾荒过后就会破产,这时候朝廷必须把这些流离失所的人组织起来,帮助他们恢复生产,不然他们闲的没事有心人一组织,出来造反那就后果严重了。因此明朝政府会采取免除灾区赋税、借贷生产物资和平价保证生活等手段,使得灾区百姓能及时恢复生产。如洪武六年(1373年),'河南开封、陕西延安诸府州县蝗,山西汾洲旱,诏并免田赋'。

崇祯年间的持续蝗灾

其实崇祯帝继位之初,各地小范围的蝗灾根本就没停过,在北直隶、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区一直都有,只是规模不大,各地尚且还能自我应付,此时还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与警觉,当然这个时候崇祯帝有比这些蝗灾更为让他头痛的事情,东北满清立国,内陆农民起义军已经四处为患,他的老家凤阳都被攻破了,四处军情如火。

文章图片3

明朝灾荒

但是从崇祯十年开始,蝗灾的迅速扩散加重,让这个试图'挽大厦于将倾'的帝王看到了事不可为的无可奈何。这一年,黄淮海平原爆发严重旱灾,直接伴生蝗灾,并且沿着黄河东西发展,向西逼近陕西凤翔,向东南扩散到山东、南直隶,基本淮河以北严重受灾,总计五十余个县州陷入蝗灾。'秋七月,山东、河南蝗,民大饥',蝗灾导致农作物绝种绝收,饥荒随之而来,'人相食,草木俱尽'、'野无青草,十室九空'等记载数不胜数,这背后都是难以想象的惨烈。

崇祯十一年,旱灾仍然持续,而去年的蝗灾也并未消除,反而向湖广、浙江扩散,蔓延千里,长江三角洲也被笼罩其中,较之崇祯十年,受灾面积是之前的两倍之多,有一百五十余州县受灾,并且这场蝗灾已经控制不住了,仍有扩散加重的趋势。'夏飞蝗蔽天',农业生产遭到毁灭性打击。到崇祯十二年,受灾地区达到二百多州县,并且已经越过了黄土高原,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也被扩散,更让人可怕的是,即使是这样的局面,蝗灾也仍然没有达到最巅峰,最困难的考验还在后面。

崇祯十三年到十四年,全国爆发极为严重的全面干旱,这直接把蝗灾推向顶峰,三百五十余州县受灾,有地方志记载,是'亘古奇荒','蝗蝻障天、禾稼俱尽、树叶一空、野无寸草',百姓遭遇了几年的旱灾、蝗灾,物价飞涨,当时粮价涨到了斗米千钱,为平时千倍,并且还价无市,劳苦百姓自然买不起,也早已经吃完了草根树皮,人吃人已经一点都不让人觉得奇怪了。根据不完全统计,崇祯十三年山东的各地县志,有百分之八十都记载了人吃人的现象,并且人口损失相当之大,济阳县崇祯初年有人丁三万五千三百五十五,崇祯十三年灾荒过后,只剩下了一万六百六十六丁,损失了近七成人口。

这场持久的蝗灾,直到崇祯十五年才自己渐渐退去,随着大范围旱情的缓解以及南方各省份降雨的出现,蝗灾来的声势浩大,去的却悄无声息,好像没有出现过一样,崇祯十五年时只有零星的几个地方还有蝗灾,但是这个时候的大明王朝已经走到了末路。

崇祯与真实的大明朝

这个时候的明朝,其实蝗灾虽然严重,但也只是癣疥之疾,如果在承平之时,就算折腾,也能够安稳度过,但是,此时的大明王朝风烛残年,困病交加,不仅不能有效组织救荒,反而只能坐视灾荒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加快了灭亡的步伐。这其中有飞来横祸,也有作茧自缚。

百姓困厄仍然加征赋税

遇上'小冰河期'这样天灾,确实让人头疼,并且还是在大明王朝江河日在的时候,连续不断地灾荒,而且发生地都是在华中平原、南北直隶、湖广这样的赋税重地,这就直接摧毁了大明朝的赋税根基,这样不仅没有足够的财力来赈济,反而使得流民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各地起义屡禁不止。有起义,那自然就要扑灭,但是组织剿灭就要军饷,又得剥削老百姓。

文章图片4

百姓逃荒

崇祯搞钱,整不到有钱的官僚阶级,只能盘剥已经连续受灾的百姓,这无疑是自掘坟墓。本来在万历年间,为了平定满洲,已经增征了'辽饷',每亩加征九厘,增赋五百二十万,老百姓已经需要额外地每亩再额外交九厘。崇祯十年,农民起义军难以控制,为了搞钱剿灭起义军,崇祯下旨额外征税'缴饷',每亩再多征三厘,崇祯自己说是'暂累吾民一年,除此心腹大患',当然这种钱开始拿了就不可能暂停。到崇祯十二年,为了训练精兵,再次加征'练饷'。有统计这些钱每年达一千六百七十万两。这'三饷'直接把身陷灾荒的百姓们逼到了绝境,跟着大明没饭吃还有交不完的税,还不如跟着闯王造反,跟着闯王吃得饱还不纳粮啊。

国家危难仍然吏治败坏

但是,面对如此危局,整个大明王朝已经病入膏肓,少数的几个有识之士根本改变不了什么,并且崇祯实在不是一个有识人之明的英主,仍然任用宦官、制造党争,而在蝗灾中各地官员不作为而导致政府层面赈济缺失,这都只是小事了,基层官员在征税之中官逼民反的事情多了去了,而高层的官员,眼中除了自己的既得利益,那就是所谓的醉生梦死了。

崇祯即位后,虽然搞掉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但是他自己生性多疑,信不过文武百官,最后还是只能信宦官,用内臣绳外臣,以中官监总督,并且还加大了监军、厂卫的力度。而那些文武百官确实也不争气,与国同休的公侯贵戚们大都玩坏了心志,除了个别还想着报效国家,大都为了保住荣华富贵当了带路党,文官们就结党,搞东林党、齐党、浙党等,反正为了各自利益成天斗来斗去。

兵事祸连仍然多线开战

本来大明的卫所制度在嘉靖时就已经废弛了,戚继光打倭寇都只能重新编练戚家军,军户逃籍、军官私占导致兵员基本就没有任何战斗力,按编制明军应该有314万人,但是在明朝中叶统计核定的时候,不足85万。没有精兵,还没有钱的情况下,原本举全国之力能平定辽东就不错了,后来农民起义蜂起,正常情况下只能稳定一边再说啊,但是崇祯帝心真大,非得双管其下,最后只能两边崩盘。

文章图片5

大明军队影视形象

本来崇祯五年,皇太极就和大明沟通求和,崇祯也觉得可以,有这个意向,但是朝臣二杆子多,直接否定了这个提议。到崇祯八年的时候农民军把他老家凤阳都打下来了,他的祖坟也被烧了,崇祯九年后金入关,诏天下兵马勤王,后金退兵,这个时候崇祯仍然拿不定主意,杨昌嗣建议先平定内部农民起义,但是后面又是崇祯顶不住压力,把边军调走到山海关前线,导致李自成十八骑都能逃脱剿杀亡,内陆更加民不聊生,最后也给了崇祯一个煤山自尽的结局。

这些,都是大明逃不过的劫难啊。

参考资料:

1.《明史》

2.《明代蝗灾与社会应对》,韩艳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