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大夫看病需要明确的三个问题

 为什么73 2022-11-14

原创 樊经洋 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 2022-11-13 18:00 发表于北京

作为一名中医大夫,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把握住患者的生命状态、疾病状态。这个病是什么?这个病从哪儿来?这个病要到哪儿去?
只有把这三个问题贯穿起来,才能够准确地认识疾病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图片
情状:这个病是什么?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此时此刻,患者向你展现出来的真实情况,就是他的“情状”,也是我们能把握的、最重要的材料。
中医学有八纲“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是让我们要知道“病之所在”,还得明确这个病“不在哪儿”。

《伤寒论》里有一个非常重的病,叫“结胸”,邪气和水饮抟结在胸。“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

邪气侵袭人体,它本来在表,治疗时把邪气散出去,人就好了。可是这个大夫没有去分析病在表还是在里,就用泻下药,结果“热入因作结胸”,酿成了很严重的大病。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医生在望闻问切的时候,不但要确定这个病在哪儿,还要同时判断出来它不在哪儿。有病的地方,我们要去对治;但是没病的地方,不但不能妄动,还要尽量去保全它。
情由:这个病从哪儿来?
天地自然之常变、人体生命之常变
01
天地自然之常变

人体生命不可能脱离自然时空来存在,所以我们对疾病的考察,也从来都不脱离对天地自然常变的把握。

什么是常?
自然界有四时寒暑

自然之常: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春天是气机升发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在地底下藏了一冬天,这时候都在往上走;人体的气机,也在一个从下向上走的状态,春季病在头,所以春天很多人出现头疼、流鼻血的症状,这就是气往上走的原因。
光知道春天还不够,我们还要知道这时候没到春分,自然界的阳气还没能到跟阴气抗衡的时候,只有到了春分阴阳气才算势均力敌,所以这时候“乍暖还寒”,在临床上能看到很多风寒感冒的患者,都是对“常”的认识。
什么是变?
自然之变对人体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里讲六十甲子,中医讲五运六气。听起来挺玄的,其实它们讲的都是最简单的一个道理:真实的世界不是按照一成不变的程序走的,它总是蕴含着很多的变数。而这些变数,往往会对人体生命状态有深刻的影响。

自然之变:五运六气——亢而无制、非时而起

主气为常,客气为变

拿今年壬寅年来说,是木运太过之年,上半年少阳相火司天,下半年厥阴风木在泉。中国人说“风借火势,火助风威”,这句话在今年的气候里反映的特别明显。

·终之气(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厥阴风木)——“非时而起”


冬季阳气应藏于地下,但因在泉之气为厥阴风木,自然界呈现出阳气扰动不藏之相。冬行春令,应冷不冷,人受到自然气化的影响,阳气发散、内里不足,“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冬天寒冷是保护阳气更好地潜藏

冬天,自然万物的阳气都潜藏于下,那么这时候来一场茫茫大雪,把这些草木都覆盖住,蛰虫也藏起来了,实质是以水冰地坼来保护万物的阳气潜藏在地下。所以冬天冷是正常的,下雪也是正常的,不可怕。


暖冬不利于人体精气的潜藏

冬天该冷不冷,该下雪不下雪,反而很暖和。人体的精气,随着自然界应寒不寒的气候,无法潜藏到里边、潜藏到下焦,藏不住就发越于外。在冬天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但到了春天,自然界阳气升发的力量起来了,而冬天的时候精气都发越出去,没有储藏在里边,精气不足以承受这种自然界的温热之气,这时候就很容易发成温热类疾病,甚至是温热类的疫病。这就是吴鞠通说的“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作为中医大夫,在通晓了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常”之外,还要知道自然界往往有这种应热而反寒、应寒而反热的“变”,它们作为“非时之气”,更容易侵袭人体而发病。
02
人体生命之常变

病人之“常”:素体禀赋、旧疾病根

病人之“变”:七情变动、起居失宜

“北方人所眠火炕,南方人用之,体质阴虚者,多深入火气,每致生疾。吾邑张侯舫孝廉维,留寓京师,久卧火炕,遂患咳嗽。医者误谓肺虚,投以五味子、五倍子等药,竟至殒命。” (陆以湉《冷庐医话》)

中医学把病因分成外感、内伤两大类,这话说起来很明确。但是细分起来,外感有感时令来的,也有早就感受了外邪、一直没发出来,到节气变化的时候发出来的,还有素体禀赋不足、或者本来就有内伤病的,突然又感受了外邪。

内伤有情志伤身的,有饥饱伤身的,有作息不调伤身的,还有两个、三个原因叠加在一起的。

当病人到了你面前,所反映出来的这种疾病状态,必然有它的根源。这种根源可能是单纯的一个,也可能是几个合在一起的。那么医生望闻问切只是一个结果,它们的背后,是医生对天地自然、对人体生命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的理解和把握
情势
这个病要到哪儿去?

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不光要知道病从哪儿来,还要知道病到哪儿去(也就是它的发展趋势)。病有越来越重的,也有越来越轻的,有时候看着重了,其实是转轻了;有时候看着轻了,其实是加重了。

如:外感病,它的大体发展趋势是从外边往里边走的,像很多人感冒,开始一两天就是打喷嚏、嗓子疼、全身怕冷,但是过了一两天,他开始不想吃东西了、人也没精神了,这就是一个病邪从外往里走的过程。

所以,中医所谓望闻问切四诊,只是一个工具。我们进行四诊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尽可能把握疾病在此时此刻的真实情状,了解它从何而来、往何处去。只有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准确地找到其中机要关键之处,来为患者解除病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