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宝琛:开福建新式教育先河(上)

 菖蒲泛舟 2022-11-14

陈宝琛是近代著名教育家、诗人、书法家,博学通达,才识过人。其诗,“清靖沉远,挹之无穷”;其书,瘦硬遒劲,享誉清末民初书坛,有“伯潜体”之称。中进士后,历任江西学政、南洋大臣、福建铁路会社总办、礼学馆总纂大臣、山西巡抚等职。为人志趣远大,办事条理精详,“于经济要政、洋务、海防有关之事,皆能研究通达”。光绪年间,居家赋闲,倾力学术与教育,倡办苍霞精舍、螺洲两等小学堂、东城小学堂、福建官立中等商业学堂、福建官立农业学堂、福建优级师范学堂(福建师范大学前身之一)等,并首倡福建女子教育,“倡办学务,达二十余年。福建知名之士,多出其门下”。数举首开福建新式教育先河,惠泽八闽大地乃至晚清社会,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

  (一)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晚号沧趣老人、听水斋主人等,今仓山区螺洲镇人,出身于世代簪缨之家。曾祖陈若霖,曾任总督、工部、刑部尚书等职,一生清正廉明,深受百姓赞誉,留有家训曰:“聪明厚美质,非愚无以尽实际;忠孝只嘉名,守正方不入歧趋。”祖父陈景亮,曾任云南布政使,为官爱民如子,政绩斐然;父陈承裘,乐善好施,在陈宝琛幼小时,常“诏以古今忠孝故事”。母林应卿,“性仁恕”,治家严整。读书能通晓大义,作字规整洁净,曾“手钞书数十卷,无一懈笔”。陈宝琛回忆读私塾时母亲对他的教诲:“一笑谑必斥,一诟谇必斥,一跛倚必斥,殄生物、毁完器必斥。日所授,讹句读、忘义训必斥。”可见林氏不单关心功课学业,还注重品格与行为举止的养成。祖父辈的嘉言懿行,对陈宝琛影响深远,奠定了他日后崇高志节。

  在家庭的熏陶下,陈宝琛从小就建立起读书的兴趣,并“历从乡里名师”,由是打下了深厚的治学功底。13岁中秀才;同治四年(1865),应本省乡试,中举人;同治七年(1868),赴京会试,登进士第,选翰林院庶吉士,年仅21岁。

  初官词苑时,其父“时时寓书戒勿躁进。既居讲职,出提学,尤谆谆以勿诡随、勿瞻顾为勖。”在翰林院中,他与张之洞、张佩纶、宝廷相交甚厚,四人在朝不避权贵,纠弹时政,“天下想望风采,号为'清流’”。后经散馆考试,授编修,擢升翰林院侍讲、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在京期间,他常与乡人雅集,吟咏赋诗。

  光绪八年(1882),陈宝琛简放江西乡试正考官,任上他“玉尺平持”、试士严明,为朝廷严格选拔人才。后提督江西学政,主持全省教育事宜。

  晚清书院教育凋零式微,八股取士制度导致书院管理和教学僵化,多数书院都致力于“举业”一途,希冀赢取功名,获得一官半职。当时,江西也学风日下,书院管理紊乱,主讲人常年不到书院,所制学约规章,名存实亡。生徒埋首八股习作,且舞弊之事时有发生。其间,陈宝琛明访暗查,足迹遍布江西州县。他发现,各书院学生虽多,但除考试外,皆把书籍束于高阁,将课业置于九霄云外。乡试中,“剿袭雷同之卷,不下千本。”为此,他采取措施,严令各地书院及府县学,按章办事、严肃考纪,并撤换不称职的书院山长。光绪十年(1884),广信府武童生挟众闹事,其人为乡中著名刁顽,“历次闹考,习故为常”,以往地方官吏,多迁就了事。陈宝琛“坚志挽回风俗为己任,思严惩之,以儆将来。”经其整顿,考场纪律严明。他明示,“作君子,自辨义利始;举秀才,须明经传入”,以之作为诸生修学旨要,于是士子咸知所向,江西学风丕变。

  白鹿洞书院曾乃宋时“四大书院”之一,名满海内。而自清道光年间重兴之后,已多年未修,讲堂、院舍等皆破旧不堪,早无往日气象。光绪九年(1883),陈宝琛主持南康科考,过白鹿洞书院,他目击衰败而忧戚惨恻,于是筹措经费,修葺书院。陈宝琛认为,书院乃“学校中之最尊贵者”,是“经明行修之区,而非图利者也”。书院学子,首要的是“明经传”,这样才能明辨“义利”。如果心中没有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那么所读“经传”就形同虚文。他审慎挑选书院山长,延请名儒谢章铤掌教,使申明为学大旨,讲明大义,学生遂知“所以为学,所以为人”。

  (二)

  光绪十一年(1885),陈宝琛派为钦差会办南洋大臣,协助曾国荃镇守南洋。“次年二月,因在中法战争期间力荐云南和广西布政使唐炯、徐廷旭,而两人相率溃败,朝廷遂以陈宝琛'保举失当’降五级调用。”他借丁忧为名,隐退在闽,从此究心学术,致力于闽省教育事业。

  光绪二十三年(1897),他参与创办苍霞精舍,并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与陈璧、刘学恂等创设福州东文学堂(后改组扩充为全闽师范学堂),学堂以教授日文为主,兼习汉文。同年,秉铎鳌峰书院,出任山长,“以经史时务分课,士之髦秀者,皆乐育焉。”光绪二十五年(1899),何成浩赠《广雅丛书》予鳌峰书院,又捐金购置书籍、仪器等,立算学斋,陈宝琛作诗鸣谢,有句曰:“大营精庐署广雅,建局亦揽东南良。”赞赏广雅书局人才济济,及刊刻图书对社会的教化作用。光绪二十六年(1900),辞去鳌峰书院山长职,出任文学堂主理总董(校长)。

  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之洞上《胪举人才折》,奏折中极力举荐陈宝琛云:“降调内阁学士陈宝琛,该员才长志壮,素有时名,自降调回籍后已历十七年,潜心读书,考求中西政治,学养既深,益臻切实平静,迩来新进人才能胜过该员者,实不多觏。”希望朝廷能委以重任。

  光绪二十八年(1902)、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廷先后颁布“壬寅学制”“癸卯学制”,谕令各省兴办学校,省城书院均改为大学堂。陈宝琛“具有开放思想和顺应时代潮流的目光,热心教育改革,主张:'世急变,非兴学育才无以相济也。’”他为传统书院改革不遗余力,积极推进教育近代化进程。当时福州正谊书院与凤池书院合并改为全闽大学堂(福建省最早的公立学堂),陈宝琛就任学堂监督。当时国家经费拮据,开办之初即困难重重,除利用省会鳌峰、致用、正谊、凤池四书院的部分“膏火”作为经费外,有的是靠钱商、当铺各币银为开支来源。然而扩充校舍、充实设备等所需甚钜,因此在开办后数年间,“除临时商请政府酌拨外,其余均由总教习叶在琦及监督前内阁学士陈宝琛私人筹募。”

作者:陈常飞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